分享

罗贯中为什么也要写单骑救主

 读书学生bpo7aj 2022-08-07 发布于四川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百余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战乱故事。期间百姓颠沛流离,生无所依。君主争地谋士斗法,此消彼长各领风骚,延续了上百年。小说总共描写了大小战役无数次。除了哪些争城夺地的大会战,也不乏武将单挑,更不乏个人英雄。除了那些延续数年,战火焚烧百余里的大战役,单骑救主绝对是个人主义中描写最为浓厚的一篇。

在小说诸多特点各异且鲜明的人物中,按时期分,作者前期重点打造的角色,非皇叔玄德公莫属。在小说中,刘备所建蜀汉政权,也被罗公拥为正统,然而,如此重要一角色,在前期却是颠沛流离,未有尺寸之地,总被人追着跑。一投公孙,二投陶谦,三投吕布,四投曹操,五投袁绍,六投刘表。堪比被人戏言三姓家奴之奉先。那么,在刘豫州无数次的逃亡中,最为狼狈的,是哪一次呢?莫过于携民渡江。

刘备自出道二十余载未建寸功,依附刘表之时,受隐士司马徽点拨,请出孔明相佐。但在初期,景升新亡,孟德胜官渡后欲先取荆州,而后顺长江而下收复南方一统天下。荆州继承者刘琮在外戚蔡瑁怂恿下望风而降,将父辈基业废于一旦。作为荆州附属地的新野,刘备驻地,自然无依可守。刘备只能另谋栖身地。然而,举大义者,以民为先。且刘备经营新野数年,已深得民心,兼欲追随使君逃难。携民渡江便在此背景下发生。当时,关羽率军队主力先往江夏驻扎,孔明亦往向刘琦求救。刘备身边,兼是助行的士兵与一批文官,将止张赵。这样的大军,战斗力极弱且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于是,当阳之惨败不在话下。这一败,刘备狼狈不堪。纯粹被曹军亡命似的追着跑,而且完全没有藏身所。作为当时小说中的头号主角,受此大辱,天理何在?无数读者不为之揪心。单骑救主就在是这样的背景下发生。94央视版电视剧中,在刻画这段时,甚至配上了崔京浩的悲情歌曲《民得平安天下安》:

“水滔滔

路漫漫

扶老携幼步履艰

百姓何辜遭离乱

欲渡长河少行船

民不弃我我难舍

瞻前顾后心

……”

小说中描写,大军被冲散,赵云北去。救得阿斗,护于怀中,挺枪刺马于曹军中突围。期间斩杀曹军将士五十余人,砍倒两面大旗,夺槊三条。曹操见其勇猛,甚至下达不许放冷箭,只要活捉的命令。如此精彩纷争的场面,以及对手因被折服而起的惜才之心,无不令人动容。堪称个人英雄描写之巅峰。但在正史中,对于此段仅陈述了赵云护妻救子的事实,一句话已,并无过多笔墨。由此可断,单骑救主大概率为罗贯中所杜撰。那么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在主角颠沛流离之际,撰写这样一个故事呢?这是小说描写中的找平衡。

小说作为文学艺术创作,总能带给读者一种代入感,读到动容不由潸然泪下。但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也有喜剧与悲剧,作者不能为了讨好读者而把所有作品都写成皆大欢喜的结果。以历史为背景的三国故事更应如此,这是尊重史实之必须。《三国演义》作为写史小说,其中描写自然不能太偏离史实。所以便出现了很多悲剧场面,戳中人的泪点。携民渡江莫过为其中之一。长坂桥一役中的玄德,莫过于此种场景之典范。刘备如此狼狈不堪,主角光环何在,而且还不是全剧的最终结局。换话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还让我将来怎么混?为了保住主角的颜面,那就需要有一段场景来冲淡这心碎的一场面。于是,单骑救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第四十一回由两部分组成,携民渡江与单骑救主。但是很多读者只注意到了后面精彩的救主部分。前面刘备巅沛流离的逃亡便被选择性的忽略掉了。甚至很多读者读这一回看这一集就冲精彩纷呈的单骑救主而来。甚至忘记了刘备之前的落魄。就这样,主人翁一生中最不堪回首的逃亡便就这样巧妙的掩盖了。

这样的描写同样可见于其他章节中。作为一部悲情小说(拥为正统的蜀汉最终未能夺得天下),全书中有很多催泪点,尤其在刘氏集团的悲情时刻。为了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作者在很多这样的情节地方都采用了这的笔法。《三国演义》最悲情的瞬间,莫过于败走麦城。很多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都有看不下去的冲动。为了缓建这种悲情,作者巧妙地虚构了关公显圣。同样的写法还出现在夷陵之战、秋风五丈原、邓艾伐蜀后等地方。为了让抑制住这种悲情蔓延,作者分别在下一回合描写了八阵退敌、遗计斩魏延、武侯显圣等。这样让前一回的悲情又因此而变淡。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网易云音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