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墨就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gly1952 2022-08-07 发布于上海

从大学时代开始,朱墨就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也与摄影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新京报》、现代传播的图片编辑,到正午故事的视觉编辑,再到孤独图书馆的现任主编,朱墨沿着摄影这一脉流域徐徐前行,在时间长廊中,以平实的视角记录时代,又以纯真的热忱抵抗现实。他相信摄影本身的力量,并日复一日为此着迷。

日常的力量积于幽微

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里提到过一首俳句:瀑布来自高处,源头之水皆平静,到此成激流——它也出现在朱墨第一本摄影集《空日》的介绍语中,代表了他所希望的摄影状态。这是一本由爱而生的家庭快照式合集。恋人的出现如同飓风降临,随之而来的强烈情感以疏通之势指引着朱墨的拍摄。透过那一人,观察世界的目光自由散射,每一块日常碎片都被镀上了值得凝视的价值。书页内大面积的留白似乎暗合了亲密关系的走向难以预测,脆弱不定的幽玄情绪隐隐生发。

边缘人群,边远地域

与许多青年一样,朱墨在少年时期盼望着离开家乡奔赴都市;可等到切实身处繁华,故土的滋养才逐渐显现,他于是自发地走向城市边缘,以此探问自身,探索摄影的可能。遍布中国南北的县城,是他长久以来的创作主题。在系列作品《涨潮》中,他拍下北方透亮的天空,南方繁茂的树林,少女留给他略带羞涩或稍显生硬的表情,远处的工厂、高楼与近处的海鸟、羊只交替出现。广袤而质朴的中国县城,于资本浪潮及变革进程中焕发着其特有的生机。

位于中国西北角的新疆,则是《红石榴》系列的诞生地。朱墨对新疆的关注源于小时候与母亲一起听王洛宾的民歌,而音乐便自然成为他与这片土地的联结。如今,他通过拍摄当地Hip-Hop爱好者的肖像更拉近了与新疆的距离,恣意热烈是青春在这里留下的记号,如同红石榴晶莹闪耀。

桥,指向城市更深处

自2012年搬至北京西南四环后,朱墨的生活轨迹开始围绕着四环。他渐渐意识到,城市景观是建筑在桥上的景观,而自己途经四环所见构成了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某段时间他常常在深夜开车回家,密度不一的蓝夹杂着各种色彩铺满天空,使他在行驶的困倦中萌生更多观看的渴望。2021年起,他开始了《夜航四环》的项目。长曝光的过程带来长时间的静默,他放任思绪在黑夜中游走,通过桥的指向,探入城市更深处。

对于朱墨而言,“摄影在于不说什么,而不在于说了什么”。他冀望以纯粹的图像语言来表达,在为观者营造平缓抵达的体验同时,进入忘我的放空且平静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自己,正是他所喜欢的自己。

关于艺术家

朱墨,198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在工作生活在北京。2012年入选三影堂摄影奖,2013年参加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4年参加photo/shanghai。2012年和法国Editon Bessard出版摄影集《The Emptiness》,2014年和假杂志出版摄影集《空日》。2019年获得玛格南基金会和中参馆的阿比盖尔·科恩纪实摄影基金。2021年出版摄影集《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朱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