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期存款变理财保险,是把老人往“沟”里带吗?

 黄齐超 2022-08-07 发布于河南

定期存款变理财保险,是把老人往“沟”里带吗?

8月4日,陕西咸阳长武县亭口镇冢丰村村民李女士向极目新闻记者反映,她的父母先后在银行办理了“定期存款”业务,用钱欲取款时却被告知,他们当时买的是保险。对此,涉事长武县巨家镇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厅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可能确实存在双方沟通问题。”他们已按相关流程调查核实,一至两周之内会给李女士最终答复。

(8月5日           极目新闻)

2020年8月,李女士的母亲去长武县巨家镇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厅办理了一笔定期存款业务,金额是1万元。2021年10月,李女士的父亲也在这家银行营业厅办理了1万元定期。但最近李女士带着父母到银行咨询才明白,父母存的这两笔定期存款,居然是理财保险。

我们到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时,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银行柜台外的工作人员会向你介绍利息更高的储蓄方式,其实,那些都是理财产品或理财保险。有时候,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会高于定期存款,但理财属于风险投资,它并不能保障收益一定高于定期存款。再者,理财保险、理财产品的支取也远没有定期存款那么方便。

明白二者利弊的年轻人,当然会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是否购买理财保险,还是存定期。但年老人呢?他们并不懂得其中奥妙,只要“利息”多,他们就心动。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理财保险时,往往只凸出“收益高”这一点,甚至有些时候,他们故意把“收益”说成是“利息”,让老人们以为办理的是定期存款,却故意不提理财的风险。这,就是很多老人的定期存款变理财保险的根源所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女士的父母也是遭遇了涉事银行工作人员的忽悠。涉事银行称,这可能是“沟通”时出现了问题,他们已经报到上一级部门和保险公司,一至两周之内会给李女士最终答复。真的是“沟通”出了问题吗?恐怕不是,而是银行工作人员故意往“沟”里带老人。老人存钱不宜,一般都不喜欢选择具有风险的理财保险。

银行工作人员可以推销理财产品。但是,一定要尽到详尽的提示、解答和告知义务,特别是面对老年客户。老人怎样选择,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作为保险产品的推销人员,一定要把理财产品的情况,清清楚楚地告诉老人,这是理财产品,收益可能高可能低,有时候,甚至无法保本;并且,一旦购买了理财产品,还没有支取的自由。

然而,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为了从中获益,在介绍理财产品时故意淡化风险,而凸显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诱导客户特别是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这显然违反了《保险法》的规定。事实上,为了保护老年储户,《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向60岁以上客户办理一年期以上的保险时,需要进行录音录像,简称“双录”,“双录”记录销售人员的提示、解答过程,保障投保人的知情权。

定期存款变理财保险,这究竟是“沟通”问题,还是诱导问题?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类似的业务时,一定要进行“双录”,保障老人的知情权,而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诱导老人购买理财保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