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即将消失的沙漠,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大,80%被绿色覆盖

 bmtz 2022-08-07 发布于江苏

大家都知道,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却饱受荒漠化和沙漠化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 大片的土地只能荒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虽然“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景观十分壮美,但是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却使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治沙人一头扎进了荒漠,开始了“沙漠改造计划”

文章图片1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出现了,它就是毛乌素沙漠。这片沙漠的面积比海南岛还大,并且有着“最年轻的沙漠”的称号,如今却有80%都被绿色覆盖着,“转化”非常的成功。

文章图片2

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

毛乌素沙漠也叫作鄂尔多斯沙地,在蒙古语当中有着“坏水”的意思,其名字起源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毛乌素村,因此大家可以将这里当做一切的起点。

这片沙漠的面积大约为4.22万平方千米,相较于海南省3.54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确实大一些。

真正的毛乌素沙漠其实是横跨内蒙古、陕西和宁夏三个省份的,不过目前陕西的“治沙”成果最为突出,所以位于陕西省的那一部分出镜率最高。

文章图片3

毛乌素沙漠的位置

当然,宁夏和内蒙古的治沙工作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农民过去一直在毛乌素沙漠当中广泛种植沙柳,不仅起到了绿化沙漠的作用,还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那么,在人们开始治沙之前,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文章图片4

沙柳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八大沙漠当中并没有毛乌素沙漠,它常常被划分到中国四大沙地当中。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毛乌素沙漠从本质来说,并非是纯天然的,在古时候,它的沙漠面积非常小,绝大部分都是绿洲。

根据考古的研究数据来看,在距今3500到2200年前,毛乌素沙漠地区就出现了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其主要是以游牧业为主的。

并且根据土层当中化石炭屑含量等测定结果,能得出毛乌素沙漠在那时的土壤情况非常不错,抛开肥率不说,起码是不可能缺水的。

文章图片5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献当中有不少对毛乌素沙漠的记载,最早的应该出自于《太平御览》,从匈奴首领的赞美之词来看,那时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唐朝的贞观年间。

文章图片6

太平御览

自唐中叶之后,毛乌素沙漠开始走上了沙化的道路,短短百年之间,这片曾经水草丰茂的绿洲环境不断恶化,渐渐成为了“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存在。

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唐贞观四年时,东突厥归降然后在这里安家,在长期的过度放牧的影响下,对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文章图片7

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退化

此后的宋元明清,毛乌素沙漠就开始以稳定的速度不断扩大,以清朝为例,不仅气候异常适合沙漠扩大,清政府的诸多举措也加剧了这一情况。

因为在初期,清政府就让大量的人口前往内蒙古西部开展农业活动,到了后来帝国主义入侵,清政府又下令“开放蒙禁”。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毛乌素沙漠地区的情况依旧不乐观。

据公开数据显示,解放初期的榆林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面积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

文章图片8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

那么,毛乌素沙漠到底经历了什么,竟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又到底有多绿?

毛乌素沙漠的现状

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其实从很早就开始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将改造沙漠的项目提上了日程。在这几十年间,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治沙做出贡献,最终到了本世纪初时,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得到了治理,近80%的地区被绿色覆盖。

文章图片9

沙漠变绿洲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主要以陕西省榆林市的毛乌素沙漠治理为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陕北防沙造林局的成立,标志着人们对毛乌素沙漠治理的开始。

最初人们对毛乌素沙漠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固沙、引水拉沙、发展灌溉等,那时的通信条件很差,出入的道路又不方便,所以治沙显得异常艰难。

文章图片10

引水拉沙

到了1959年时,榆林政府实行了治沙补贴的政策,并且建立了国营林场,让治沙不再局限于引水拉沙,而是动员人们一起植树造林。就这样,毛乌素沙漠进入了全民治沙的境地,大量的农民带着树苗深入了这片不毛之地,开始种起了树。

文章图片11

植树造林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坚持之下,毛乌素沙漠地区的防风林带被建了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期间,人们不仅会种树,在部分尚未实现“转化”的地区,还会使用草方格来涵养水源

文章图片12

榆林地区的防风林带

如今我们再去回顾毛乌素沙漠渐渐变绿的历史,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其实是“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说的三分运气就是毛乌素沙漠的自然条件,咱们在上文中说了这里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绿洲,而且由于它的“年轻”,使其依旧保存着一些天然的“海子”

不仅如此,毛乌素沙漠的地下水位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植树造林显得更加容易,毕竟稍微深挖一下,底部的沙子都是比较湿润的。

文章图片13

沙漠地下水

至于七分靠打拼,指的就是人们对治沙工程的付出了。在这漫漫六十载的治沙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坚定不移的治沙人

以1974年榆林补浪河女子治沙连为例,这个队伍当中的54为女性,当时平均年龄只有18岁,但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荒无人烟的沙漠中。

资料显示补浪河女子治沙连住进柳笆庵子,自带干粮和水,仅靠人拉肩扛,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沙固沙林带33条,在毛乌素沙漠上织出一片绿色,治沙14400亩,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

文章图片14

补浪河女子治沙连

因此毛乌素沙漠从沙漠变为绿洲的果实,是无数治沙人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人不论面临什么,都“不信命”,只要有改变的机会,我们必然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如今的毛乌素沙漠不仅变得越来越绿,还为当地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将“治沙”与“治贫”双管齐下了,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沙产业

文章图片15

如今的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的沙产业

依旧以榆林市为例,在治沙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当地就进入了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阶段,建立了沙化土地资产产权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进入了治沙领域中。目前榆林的治沙企业高达50多家,总经营面积为100多万亩。

除此之外,当地还非常重视科技治理,当地的林业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科学治沙,寻找更合适的种植品种。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提到,最初的治沙非常的不顺利,因为在沙漠中种树还是有着颇多意外因素的。

文章图片16

治沙需要智慧和科技

在这种情况下,他走访了许多科研院所,希望得到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沙漠种树的关键,是要先将水分留存下来,不然灌溉的再多,树苗都会难以成活。后来不仅治沙取得了成功,并且来自他治沙基地当中的长柄扁桃种子还跟着我国的宇航员一起进入了太空之中。

文章图片17

张应龙

咱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人们在毛乌素沙漠的付出,确实将这里的黄沙,全都变成了“黄金”,而我们也应该向所有为治沙付出辛劳汗水的治沙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章图片1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