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艺术表达新意十足

 冰城老D 2022-08-07 发布于黑龙江

《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既呈现了英模剧的艺术创新,也有着创作手法的创新。


作者:萧烨

“水来喽!”

7月31日,电视剧《高山清渠》收官,当黄大发和草王坝的村民对着蓝天与峻岭喊出这句话时,浓缩着他们36年来在绝壁凿出生命渠的奋斗与不易。

图片

片尾处,剧集介绍了“大发渠”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生活产生的影响,再回望片中从朝气青年到满头华发的黄大发一角,更显动人。

7月30日,首轮播出后获得高口碑的《大山的女儿》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开启二轮播出,文秀书记与百坭村村民之间的故事再度戳人泪点;以“燃灯校长”张桂梅事迹为蓝本的《大山里的女校》也已备案公示,正在推进过程中……

英模们的事迹被集中搬上荧屏,得到生动讲述、演绎,并获得一连串叫好声,吸引着观众持续追看。

“叫好声”一方面来源于艺术创作有突破。

《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的开场便引人入胜。《大山的女儿》以黄文秀遭遇山洪因公殉职的情节开场。一边,黄文秀正连夜赶回百坭村,路上风雨飘摇;另一边,百坭村的干部和村民神色紧张,不断给联系不上的黄文秀拨打电话、发出留言。山洪袭来,剧中人打破第四面墙,对着镜头说道,“认识一下吧,我叫黄文秀”;随着个人经历的娓娓道来,镜头也相应转场至黄文秀的学生时代,从她毕业前的人生抉择开始说起。

图片

从强烈的戏剧高潮切入,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新颖,也铺排了悬念——观众在已知人物结局的情况下,对其为何在首都毕业后做出回乡决定而感到好奇。

《高山清渠》的开场从野彪乡迎来新任书记徐宏良说起,徐宏良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问起草王坝、问起主人公黄大发。由他人视角出发,未见其人先闻其名,随后剧集开始双线叙事,一方面在徐宏良前往草王坝途中,车行山间道出黔北山区美丽风景下的贫困“痛楚”,一方面则进行现况投射,黄大发挨家挨户凑水只为给未来媳妇洗脸的场景呈现,侧描这个连基本用水都成问题的村庄会面对多少难题。

图片

除了别具一格的开篇,艺术化的创作手法也贯穿剧中。

比如,都设置了具有指代意义的意象——《高山清渠》构建的高山意象,一层指代修水渠要翻越三座高山这重自然困难,另一层指代黄大发致力打破村民拜“山神”祈雨等陈旧观念,从这个意象引发的戏剧冲突,为主人公何以被称为“当代愚公”写下了注脚。

图片

《大山的女儿》中,山歌、庆功酒、诗歌等,都有象征意义:两坛黄文秀与村干部们约定在百坭村全面脱贫后打开的庆功酒,初次提起展现了黄文秀与百坭村村民的干群鱼水情,尾声呼应时又体现了村民对黄文秀的怀念之情。开篇黄文秀与同学探讨起喜爱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与她们的个人选择、人生道路形成了互文。

图片

同时,两部剧集又各有各的艺术化特色。

《大山的女儿》在刻画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融入艺术气质、展现浪漫色彩。剧中一幕聋哑人美沙手语作诗的场景令不少观众动容,没有户口、从不与人来往的残疾夫妇韦平雨和美沙,在黄文秀的关心下上了医保、找到了负责管理快递点的工作,当他们看着城市里来的学生在踢球,阳光照射下,韦平雨记录下了美沙的心境:

“我被足球击中了,它撞开我心中那扇森严的门,痛并快乐着;我被歌声唤醒了,它描绘出我一直说不清的梦想,清晰又真实。在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梦想并不遥远”。人物境遇的变化,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图片

《高山清渠》在置景、运镜等方面颇有亮点。剧中,村民身上打满补丁的衣服,喀斯特地貌瑰丽风景下民居里土质的地面、破旧的家具,修水渠时用的原始工具,对比之下原不起眼的县医院病房显得“高大上”,村民对自来水甘之若饴……从一股粗粝感中刻画出草王坝的穷和修水渠的迫切性,也更凸显了从“有女宁推山崖下,千万别嫁草王坝”到“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的改变。

图片

运镜方面,故事初期,黄大发独自出发寻找水源,二伯得知后跟上寻人的场景,不同空间频繁地蒙太奇营造出了浓厚的悬念氛围;还有黄大发在与特务搏斗过程中发现水源时的俯拍镜头、喀斯特地貌大量的远景镜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片
图片

人物塑造,也是两部剧的见长处。

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十分立体。《大山的女儿》中的黄文秀,初到百坭村与村干部发生龃龉时也曾委屈、得知父亲患癌却又不断接到村民调解电话也一度控制不住情绪,通过这些事件更折射出人物的真实、成长。

图片

图片

《高山清渠》中的黄大发,能看到其丰沛的情感,学写字等桥段让观众看到了他诙谐的一面,这样一个略显毛躁的小伙子,逐渐成长为以修渠为“执念”的干部,同样是一种真实的成长。 

图片

不仅如此,周边人物的塑造也成为剧集质感扎实的助力。

《大山的女儿》里,农战山、罗梦兰、小杨的态度,代表了百坭村村民对于黄文秀的看法;蒙昌龙的思想转变、韦奶奶与黄文秀的“祖孙”情,都让黄文秀的形象更显丰满;黄文秀请假挨批后百坭村村干部与村民的集体努力又展现了她与群众间的“双向奔赴”。《高山清渠》里,36年的时间跨度,黄大发的身边出现了许多鲜活的人物,许怀春前后的人物弧度、草王坝“军师”王世勋对黄大发的感恩态度、小舅子徐开富为救外甥女“挪用”工程款等,折射出了黄大发的“轴”,另一种角度看,便刻画出了他的执着。

图片
图片

在艺术创新之外,“叫好声”的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故事传递的正向能量。

无论是《大山的女儿》还是《高山清渠》,剧集中动容之处不胜枚举。黄文秀为了村民的生计放弃假期去邀请专家为砂糖橘田“会诊”,追上驶向云南的动车为村民劝回离家出走的儿子,与“无理取闹”的村民深度沟通并帮其争取种烟权利。黄大发为了凑木材,先拆自家屋子,感染村民齐心协力把材料凑齐;冒雨行走200公里审批修渠项目……

他们“成为主角”,正是源于他们信念和品格中散发的正能量。

《高山清渠》中,黄大发最终带领村民们修的水渠成果足以动人:仅靠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修建出跨越三座山、总计9400米的水渠,更不用提期间停职、改道、饥荒、汛期等种种难题。

图片

《大山的女儿》中,黄文秀从贯穿始终的“刚”展现着人格魅力——无论是刚开始宣布办公室内禁烟、有序停车时与村干部的“刚”,还是后来得知干部榨取村民利益时微笑着说“那就干掉他”时的“刚”。这种“刚”始于她的理想,当村民们思索脱贫时,她想的是“脱贫后的百坭村”,如她剧中台词,“给我一个乡,我就要把这个乡变成乐园;给我一个县,我就要把这个县变成乐园”。

图片

艺术手法创新,兼具高立意,正是这些英模剧吸引观众的原因。

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自开播后,收视均破1,先后播出的两剧数周时间里持续位列收视第一;豆瓣平台上,《大山的女儿》达到了9.2的高分。

成功的英模文艺作品不仅能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呈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通过这些英模剧的生动笔墨,观众于故事之外感受到的是榜样的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