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被单纯的美好感动过了? 陪孩子看一部影片不失为最好的放松! 今天就来推荐,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 一个意味深长的平民故事。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 又名《天堂的孩子》。 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 于1997年上映的《小鞋子》, 讲述一个单纯美好的故事。 这部带着浓郁伊斯兰文化的老电影, 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敲开奥斯卡的大门, 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豆瓣评分9.2,好于 99% 儿童片,好于 99% 剧情片。 影片娓娓道来,节奏紧凑, 讲述了一个贫穷的男孩阿里因丢失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双鞋子而展开的故事。 — 1 — 影片一开头, 有一双粗糙的手, 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一双破破烂烂的粉红色鞋子。 这个镜头持续了将近2分钟, 一种莫名的压迫感穿过屏幕席卷而来。 Ali帮妹妹Zahra取了修补好的鞋子, 但是在回家路过蔬菜店挑土豆的时候, 即便经过修补仍旧破旧不堪的鞋子被当做垃圾让人拾走了。 而这,是阿里的妹妹仅有的一双鞋。 当妹妹要把他弄丢鞋子的事告诉爸爸时, 他只是说: “我不怕爸爸痛骂,你告诉他也是没用的,他也没钱给你买新鞋子。” 比起父亲的责罚, 阿里更担心的是给父亲增加负担, 让重病的母亲更加烦恼。 好在妹妹虽然年纪小,但十分懂事。 兄妹二人达成了一个协议: 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 等放学后,妹妹再回家将鞋子还给哥哥, 换哥哥穿着去学校。 阿里的球鞋灰扑扑脏兮兮, 鞋码也不合脚, 在一群穿着精致童鞋的同学们中, 妹妹忍受着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 而阿里的处境更艰难, 因为要等待妹妹放学,所以上课总是迟到, 一次次被校长呵斥,甚至差点被退学, 但这些事他却从未跟妹妹说过。 就这样日复一日, 兄妹俩弱小的身影在小巷子里奔跑着, 穿过一家家店铺, 一条条街道, 穿过那一贫如洗的岁月。 — 2 — 贫穷并没有将孩子打垮, 反而赋予他们如何解决困窘现状的智慧。 努力奔跑的孩子都是天使。 心怀美好信念的人,在灰暗处也学会了自己发光。 ![]() 兄妹二人努力将脏球鞋洗刷干净, 两个孩子珍惜地捧着球鞋, 轻轻地吹走上面洁白的泡沫; 慢慢地,泡沫变成了透明的肥皂泡, 在阳光下,在小兄妹的欢笑中,飞扬。 此刻的他们仿佛是这肥皂泡一般美好, 小小的身体蕴藏着无比纯净的力量。 阿里也在努力用稚嫩的肩膀来担当补偿妹妹的责任—— 想尽办法给她补回一双鞋。 阿里陪同父亲一起去找工作, 父亲木讷笨拙, 还好在阿里机灵地应对下, 父亲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心情轻松的父亲用家里唯一的破旧自行车载着儿子阿里, 展开了下面一段对话: “这份工作不错,比以前的工作能赚到钱, 以后每个星期日我们都出来干。 过不了多久,我们就有钱了。 有钱以后,我给你们买很多东西。” “先给妹妹买双鞋,她的鞋早就破了!” 生活,仿佛充满希望和期待。 但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故事。 父亲出了事故,家里唯一的自行车坏了, 连每周能做的工作都耽误了。 不仅如此,家里还面临着高昂的房租, 阿里在黑夜中心事重重的眼神,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痛。 心怀目标与信仰的人,不会轻易对生活妥协。 哥哥在得知学校跑步比赛季军可以得到一双球鞋时, 哥哥欲参赛但报名时间早已结束, 他苦苦哀求体育老师,并坚定地说自己会得第一。 回到家中阿里却和妹妹保证一定会得季军的。 这是说谎吗? 不,这是一个小孩子在他的世界, 他的能力范围里能想出的最好的解决办法。 即使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承诺, 却让兄妹俩重新燃起希望。 比赛的镜头漫长而真实, 孩子沉重的喘息声, 随着奔跑起起伏伏, 让我的心也跟着忐忑不安。 阿里身体瘦弱,也没有一双好跑鞋。 他凭借的只是不想放弃的坚持。 每当被人超过时, 阿里就会想起妹妹期待的眼神还有二人的约定。 领先,落后,再领先, 直到最后拼劲全力获得了第一名! 所有人都围上来, 为阿里的胜利欢呼雀跃, 但阿里却不停地问: “是第三名吗?” 捧着冠军奖杯的阿里难过地哭了。 大家都以为他是激动的泪水, 殊不知他是因为违背了跟妹妹的诺言而黯然伤心。 孩子的思想太简单, 他并不争名夺利,享受冠军带来的荣耀和光环, 他想要的, 只是一双能让妹妹欢快走路的小鞋子, 仅此而已。 现实生活中, 我们习惯性强加给孩子一些成人价值观里的好东西, 却常常适得其反, 难引起他们的好感。 也许,孩子们只想要简单一点的快乐吧。 — 3 — 导演通过最后十多分钟的时间, 展示了主人公阿里为了梦想勇于追求敢于拼搏的精神和纯粹的信念。 虽然阿里没有达到自己小小的目的, 但他的品质与精神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脑海。 悲伤的阿里回到家, 脱下了已经跑漏了底的运动鞋, 轻轻扯下袜子, 露出满是水泡的双脚, 塘里的金鱼, 一条条围过来, 为他舔舐伤口。 安静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淡蓝的天空, 远处街角父亲的自行车后架上隐隐放了两双崭新的鞋子。 突然间,觉得无比温暖与恬静。 生活用黑色幽默戏弄了我们, 然而,爱终于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结局。 — 4 — 影片很难得的一点是, 虽然它讲的是穷人的故事, 但它不是穷困的展览。 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 但非常干净,人也很善良。 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和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 从头到尾,他们都在努力生活, 全片没有一处刻意表现生活的艰难, 反而处处体现出人性的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父亲帮寺庙将糖捣碎, 病重的母亲叫莎拉给父亲倒一杯糖水。 莎拉拿了一杯水递给爸爸, 爸爸问:为什么不加糖? 妹妹问, 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 干嘛拿家里的? 父亲生气地回答道: 它们是清真寺的,只是暂由我们保管。 父亲是老实善良的, 所以阿里和莎拉才会如此。 当莎拉在学校找到了她丢失的鞋子, 那双鞋子穿在了另一个小女孩的脚上, 她悄悄跟踪到女孩的家门口, 回家找到哥哥,想一起去把鞋子要回来。 他们躲在墙角偷看, 却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后, 于是选择了沉默地回家。 而后来,女孩捡到莎拉的自动笔后, 虽然自己非常喜欢,依旧诚恳地选择物归原主。 后来莎拉还和她做了好朋友。 当莎拉听说, 小女孩的父亲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 而那个旧鞋子被扔掉了以后, 她很震惊地问:为什么要丢掉? 小女孩委屈地回答:它们已经烂了。 虽然如此, 妹妹仍然没有告诉她, 那双被扔掉的鞋对她有多么重要。 看《小鞋子》是心灵逐渐感慨而温暖的过程, 是灵魂得到洗礼的过程。 少年之爱,不染任何杂质,晶莹剔透。 在泪奔感动的同时, 贫穷生活下闪闪发光的人性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同时,也许能点醒那些遗失初心的大人们: 为一双鞋子奋力挣扎的童年,也可以是最美的天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