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文史档案局 编辑 | 文史档案局 ![]() 1977年9月9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各地群众纷纷赶来北京吊唁。 当他们走进大厅,一眼就看到了那副高大庄重的水晶棺,里面主席身覆党旗,神态安详,就好像刚刚闭上眼睛睡着一般。 这不禁让人觉得,伟人还在我们身边,还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瞻仰过程中,回想起昔日种种,许多人眼眶通红。 但同时,人们也对遗体的保存产生好奇,为何至今他的遗体仍保存如此完好?如此庞大的水晶棺又是如何做出来的? 01伟人离世 ![]() 1976年9月8日晚,华国锋还在接待外宾,突然之间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 当即他抛下一切,急忙赶向中南海,可一切还是晚了,他没能见到主席的最后一面。 但他没有太多时间悲痛,必须尽快安排主席的身后事。 在202室的会议中,他与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就遗体、后事、吊唁等展开商议。 这场会议开了3个小时左右,众人意见争论不休。 有的坚持按照伟人生前遗愿进行火葬,有的则坚持将遗体保护起来,这对整个国家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苏联、越南等国将伟人遗体保存起来供后人瞻仰。 会议最后,华国锋做出决断,先保护好遗体。并且3日后,人民大会堂会举行为期一周的吊唁活动。 02各界吊唁 ![]() 9月11日起,社会各界纷纷赶来吊唁。 大会堂从白天到黑夜,一直排着长长的队伍,所有人都满怀悲痛地瞻仰着伟人的遗体,无法相信他就这么离开了。 一个星期后,数百万人齐聚天安门,一起追悼我们的伟大领袖。 而历经一周后,主席的遗体仍旧十分生动,不免让人感到赞叹,这是如何做到的? 当时的气温并不算低,哪怕大会堂将所有的造冷机器开启,可来往吊唁的人数众多,一天的人流就能达到3万左右,室内的温度还是较高,十分不利于遗体的保存。 相关工作人员,在其中究竟做了些什么? 03遗体保护小组 ![]() 时间回到9日4点,接到通知的徐静等人匆匆来到中南海。 虽然不愿意相信事实,可她还是强忍悲痛,为遗体做了一系列检查,并迅速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确立了遗体防腐的工作方案。 当天,徐静等人就成立了3人小组,他们不仅要保持遗体不腐,还要让他保持生前的风采。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虽然徐静曾在苏联留过学,但并未接触到那种针对国家伟人的遗体防腐技术,这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 他们的防腐工作,是在202室的卫生间进行的。为了工作的抓紧进行,他们顾不得休息,也顾不得吃饭。 在一阵紧张的消毒作业后,赶忙将相关器械药品摆放在房间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不就之后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遗体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姿势?双手是交叉在胸前,还是垂放在身体两侧。 事关伟人的形象,在征求上级的意见后,他们决定按照中国一直以来的习惯,手臂置于两侧。 这项防腐工作一共进行2个小时,即使工作结束,他们也没松一口气。 因为在注射药物后,遗体发生明显肿胀,徐静之前没接触过这些,心里十分担忧。 但小组中的张炳常十分坦然,他长期和尸体打交道,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告诉其余两人一天之内这种现象便会消失。 之后,果然如此。10日当天下午,服装厂便为伟人量体裁衣,紧急制作出了合适的衣物。 在经过细致的打理后,遗体便被转移到了大会堂。但这样真的就万事无忧了吗?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04水晶棺材计划 ![]() 单凭药物防腐终究只是暂时的。 无论是埃及的木乃伊,我国的辛追夫人,还是苏联的国父列宁,安葬人员都十分重视遗体的存放环境。 而在主席的遗体安置计划中,也曾明确要求,要让人们能够正常瞻仰伟人的仪容,同时也要保证遗体不腐。 后来人们想到了水晶棺,这是目前来最稳妥的办法。 一般的棺木,无法满足瞻仰遗容的要求,而若是任凭遗体暴露在空气中,势必会引起皮肤的化学反应。无论是药物,还是冷气,效果最终有限。 这项任务,被交给了韩伯平。 水晶棺在国际上一直用于伟人的安葬,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直被各国严厉封锁。 当时我国并没有相关经验,一时之间无法做出合适的水晶棺,但大会堂的吊唁活动迫在眉睫,韩伯平和相关领导人决定,暂时先用玻璃棺代替。 ![]() 可是,要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有机玻璃也不容易,当时整个北京也就只有一家可以生产,在得知此事后,全厂的职工拍着胸脯表示,自己一定不会辜负期望。 当时他们能够生产出的最长玻璃板,距离目标要求足足差上60厘米,韩伯平和工人们一起努力,不断试验将生产出来的玻璃板连接到一块。 在那十几个小时里,他们几乎吃住都在厂房,一滴滴汗水从额头留下,几乎每一个人都面色通红,不过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最后赶在吊唁之前,他们顺利完成玻璃板的加工。 有了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就意味着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排除棺内的氧气,防止细菌等微生物滋生。 为此,韩伯平找来了物理化学方面的专家,他们告诉他,可以将惰性气体注入棺内,这种气体很难产生化学反应,可以有效阻止遗体腐烂。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对大厅内的低温、灯光、乐队都做出了严密把控,这才保证伟人的遗体并未遭到严重破坏。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玻璃棺还是存在较大瑕疵。 05水晶棺的设计 ![]() 无论在密封性、坚固性还是美观性方面,玻璃和水晶都存在较大差异。 9月20日,悼念结束后,遗体被转移到“769”,之后便浸泡在一种特别的药液中。 上级领导作出指示,必须在一周年之际做出合适的水晶棺。 要求水晶棺内不能含有任何杂质,并且对于气泡数也有严格规定。做出来的水晶棺不仅要符合传统审美,还要庄严大气,能够突显伟人的身份。 并且还有最后一点要求,要能够应对像地震等特殊情况。 这些要求无疑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晶棺的标准,而对此毫无经验的我们要如何做到呢? 当时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拥有这项技术,并且对其进行了技术封锁,我国无法从他国得到参考,又不具备丰富的水晶资源,要完成这项任务简直难上加难。 但其实,早在之前就有人提出,可以使用当初苏联送给孙中山先生的那口棺。 ![]() 可专家曾到盛放水晶棺的碧云寺了解过,虽然其形貌优美,却与上级领导们的要求差距甚大。 它的长度和高度仅有1.75米、0.5米,从大小来说并不符合中央的要求。其次,在从苏联的运送过程中,棺体本身已经有所破损,它的质地也比较薄不够坚固。 要想有一个合适的水晶棺,还是得自己做。 留给韩伯平等人的时间不多,于是他们决定先面向全国征求模型意见,遇到合适的就先交给上级领导过目,可行的话就围绕这个模型展开具体研究。 很快,他们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模型,大大小小精美绝伦,一看就没少费心思。 其中好几个都给韩伯平以及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因为施工难度太大未能成行。 最后,还是在美院的帮助下,融合所有模型的优点,重新设计了一套方案出来,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制作了。 06水晶棺的制作 ![]() 当前,在水晶棺制作中最严峻的问题是,原材料从哪来? 在多番考虑之下,将选择放在有“水晶之都”美称的东海县。 不过那时,当地的水晶储量还远不够中央这边的需求,需要进行下一步开采,在得知水晶是要给主席用后,东海县人民都自发行动起来。 据统计,每天都有1千多人自觉加入水晶开采队,最后运往北京的上好水晶竟然达到了35.2吨之巨,以那时的生产力实在不可思议。 接下来,水晶加工的重点就摆在了605厂面前,他们需要把这些天然水晶重新融制成统一大小的水晶板。 这项工作的难度也很高,水晶融化需要2000°的高温,并且它的柔韧性很差,温度变化过大时就会发生断裂,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种生产能力。 但是605厂没有退缩,厂里的工人每天加班加点地炼制水晶,为加快进度,许多工人连家也不回了,一次又一次地加工测试,在水晶融化的瞬间将其拼接到一起。 可以想象当时的温度有多高! ![]() 而受条件限制,这些水晶朱能由老技工们纯手工焊接,即使穿着防护服也抵挡不了那种滚烫的温度,只能由其他人将水一遍遍泼到他们身上降温。 并且水还不能泼得太夸张,以免溅到水晶上,使其产生气泡,怀揣着对伟人的敬爱,没有人对此抱怨,一个个表现得非常积极。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完整的巨型水晶板横空出世。 它长达2米,近200斤重,纯度更是高达99.99%,价值无可比拟。 之后,608厂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打磨与连接,为保证水晶的清晰度与平滑度,他们对着水晶板一点一点打磨,生怕来之不易的水晶就此碎裂。 打磨不易,粘连也是个问题。要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我国的工匠们再度开始试验。 在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一种特殊的粘合剂诞生,由他加工的水晶漂亮得不可思议。 到8月初,按照计划制作的4口水晶棺全部完工,并且完成了抗震测验。 为了以防万一,上级领导又下令再另做一口棺材。 07水晶棺的神奇效果 ![]() 在水晶棺制成后,工作人员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水晶表面存在大量重影,会造成严重失真,不利于人民瞻仰伟人。 不得已,韩伯平专程跑到物理所请教老一辈科学家,他们的建议是干涉薄膜。 但我国现有的真空镀膜机,并不满足水晶棺的要求,于是我国的技术人员再度发力,还没等两个月,就做出了首台国内最大的镀膜机! 如今水晶棺中的伟人仿若生前,不单是减少重影的效果,还运用了彩色配光技术。 1977年9月9日,水晶棺中的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另一种姿态陪伴在人民身边,见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水晶棺的一路铸造中,承载着人民对伟人的敬爱与不舍,更突显了中国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一道道难关,一次次的克服,我们会越来越强大!伟人的精神将指引着我们走向一个个辉煌!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