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僧为毛主席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成为他的憾事,一个指明中国出路

 快乐老年435 2022-08-08 发布于北京

我赞成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和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的经典。

——毛泽东

在特殊历史时期,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白马寺等佛教场所都遭到了冲击,有人以此为证得出毛主席“反对佛教”的结论,纵观历史,此种论调实在过于武断。

毛主席一生对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曾多次游历寺庙,拜访僧侣。其中,密印寺的一位老僧见到毛主席后,还曾为他留下两个预言。

若干年过去,预言成真。又过了若干年,曾经被破坏的佛教场所再度兴盛,毛主席倘泉下有知,亦当倍感欣慰。

老僧预言

毛主席的佛教启蒙老师正是他的母亲文七妹,文七妹虔诚信佛,烧香拜佛、念佛经是信佛的日常,一心向善、严已宽人是信佛的行为准则。

她从不苛待家中的长工,只要她在家,来毛家门前讨饭的人绝不会空手而归。

母亲在世时,毛家堂屋正中摆放着神龛,多年后谈及往事,毛主席风趣地道:“那是我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毛主席对佛学颇感兴趣,也有研究意愿。

1910年,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从私塾来到东山高小,在这里他读到了梁启超等人的文章。

梁启超肯定佛学中关于救世拯民的现实意义,受此影响,毛泽东开始阅读佛学典籍。

1913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在东山小学同学萧三的引荐下,毛泽东认识了萧三的哥哥萧子升

毛泽东与萧子升都文采斐然,他们时常一同探讨文学创作和救国之道,佛学也在探讨之列。

萧子升个性温良,毛泽东打趣他为“萧菩萨”

1917年暑假,毛泽东找到萧子升,邀请他一起去宁乡、安化等地进行社会考察。

毛泽东建议二人不带一文钱,用“打秋风”的方式换取路费。

所谓打秋风就是穷苦读书人,为商户或富裕人家写对联以换取铜板。

两人家境富裕,本不必打算通过这种方式前往,但毛泽东认为“非如此不能坚强自我意志”。

萧子升也想试试,“看看我们能否适应困境,可否在不备分文的情况下随心所欲的旅行。”

二人穿着粗布衣服、草鞋,风餐露宿,行走于县城、镇子、乡村,尽可能全面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生产状况。

毛泽东长于乡间,了解农民疾苦,他一直认为想要救国图存,必须依靠中国最广大的农民。

他们来到湖南最偏远的村庄,在地主门前写对联“打秋风”,在穷苦佃户家中了解收租情况。

夜间,可提供食宿的寺庙,时常成为他们的休憩之所。

在宁乡游历期间,毛泽东与萧子升拜访了白云寺、香山寺等寺庙。

二人与寺众攀谈,了解僧侣日常生活,参观大殿、厨房、僧舍,并翻阅各类佛经,同方丈探讨佛学经义。

行至毗卢峰下的密印寺,毛泽东对小沙弥道:“我们是来乞讨的。”

小沙弥回应,“乞讨与佛门本是一回事。”

二人在小沙弥的引领下进入寺院安顿下来,毛泽东提出想要拜谒方丈,小沙弥见二人不过是来住宿的,便婉拒了。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小沙弥代他们向方丈递上名贴。

不一时,小沙弥传话,方丈请二人到禅房一叙。

方丈年纪虽大,一双眸子却出奇的亮,他吩咐小沙弥拿出蒲团,对毛泽东道:“毛施主请坐”,而后又请萧子升落座。

毛泽东和萧子升都疑惑地看着方丈,他们与这方丈分明是第一次见面,虽有名帖,可他又是如何将姓名与人准确对应起来的?

毛泽东当即提出疑问。

方丈呵呵一笑,指了指桌上的名帖,“方才见你二人名帖,'毛’字仅有四笔,却占据三格,可见写字之人个性洒脱,不拘一格。'萧’有十几笔,然仅占一格,写字之人必为规矩谨慎之人。因此你二人一进门,我已然从你们的举止分辨出谁是'毛’,谁是'萧’。”

当天,方丈开素筵请毛泽东和萧子升共进晚餐,饭后,三人畅谈佛学、国内局势、人民生活等诸多问题。

三人皆为饱学之士,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一直谈到夜半子时才各自歇息。

次日,早饭过后,方丈带领众僧做早课,毛泽东和萧子升闲来无事,铺开宣纸,提笔写诗。

一时早课已毕,密印寺僧众见毛、萧都写的一笔好字,纷纷前来请他们在扇面上题字。

在方丈的挽留下,二人在密印寺住了两天三夜,第三日清晨,二人辞别方丈。

寺门前,方丈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们,突然看向萧子升,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萧施主若愿意,可留在小寺,常伴青灯古佛,可保你一世安宁。”

萧子升愣了几秒,婉拒了方丈的建议,他认为当今中国羸弱,如他这般的年轻人应担负起救国图存的重任,怎么能为了贪图安逸,出家为僧?

方丈叹息,“故国虽好,寺中虽静,奈何留不住萧施主,今后萧施主恐怕要漂泊一世。”

见萧子升不解,方丈也不多做解释,转身问毛泽东,“敢问毛施主,如何看待佛教与天下?”

毛泽东朗声作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我辈主张救国救民,两者有共通之处。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工农群众中有很多人信仰佛教,我要做工农大众的工作,就要懂佛教。”

一番话引得方丈频频点头,他赞许地看着毛泽东,感叹,“今后佛家存亡,关键在你。”

离开密印寺,毛泽东和萧子升还在想方丈的“偈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年轻的他们不曾想到,此后数十年间,方丈的预言果然成真。

一大憾事

回到长沙,为纪念此次游历,毛泽东和萧子升去照相馆,身着游历时的衣装,手握雨伞,拍照留念。

二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经历成为湖南一师传诵至今的轶事。

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的考察,毛泽东确立了要依靠工农救国的思想根基。

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之邀到北京大学工读,他一边在北大图书馆做书记员,一边做旁听生。

这期间,在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引导下,毛泽东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的坦诚、博学和对工农阶级的同情,使毛泽东视他为“真正的老师”,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李大钊推荐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

彼时,毛泽东对“无政府主义”也颇感兴趣,“无政府主义”旨在通过非暴力反独裁来建立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

温和的非暴力运动,是否适用于中国?

现实很快给了毛泽东答案。

1918年,北洋军阀张敬尧任湖南省督军,此人生性残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饱受欺凌的湖南人民对张敬尧恨之入骨。

1919年12月,毛泽东联合湖南社会各阶层发起“驱张”运动,18日,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进京请愿。

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虽对北洋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张敬尧还是稳坐湖南督军,直到军阀冯玉祥、吴佩孚出兵,张敬尧才垮台。

现实告诉毛泽东,非暴力运动并不适合中国。

通过对当时各类主义、学说、思想的比较,毛泽东确信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所需要的。

“到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从那时开始,毛泽东坚信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将腐朽的社会制度连根拔起,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现状。

同一时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萧子升开始信仰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也被称为伯恩施坦主义,其创始人爱德华·伯恩施坦曾通过欺骗的手段,成为恩格斯最信任的助手。

恩科斯去世后,伯恩施坦立马跳出来向马克思主义发难,他公开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企图用资产阶级思想否认马克思主义。

修正主义企图通过所谓“改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诱骗工人阶级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萧菩萨”个性温厚,他向来反动暴力革命,自从接触到修正主义,萧子升深以为然,他希望靠教育“改良”中国。

在1920年7月法国蒙达尼镇的会议上,萧子升与主张暴力革命的蔡和森,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会后,蔡和森写长信征求毛泽东的建议,毛泽东在回信中明确驳斥了萧子升教育改良的想法,“现行教育实则为资本之教育,此种教育无法改变中国之现状。”

1921年3月,萧子升回到长沙,找到毛泽东叙旧,谈话中两人因“革命”与“改良”,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不欢而散。

当年6月,毛泽东乘船赶赴上海,途中偶遇萧子升,两人同床而卧,彻夜长谈。

毛泽东一直在说服萧子升加入共产党,他深知百姓疾苦,也亲身经历过非暴力运动的惨败,此时,他已认定必须用30到40年时间,使用武力革命让中国改天换地。

萧子升出生书香门第,其父终生教育事业,受父亲和修正主义的的影响,他坚持认为武力革命太过血腥,“利用教育温和改之,徐徐而图,千年可改成。”

萧子升太过迂腐,毛泽东的长夜谈话,丝毫没有起到作用。

次日一早,萧子升在汉口下船,辗转赴法国继续学业。

毛泽东则在上海下船,参加中共一大。

三年后,萧子升回国在国民政府任职,这期间,他和毛泽东依然有书信交流。

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两人彻底断绝往来。

1930年,得知杨开慧被捕,一贯“菩萨心肠”的萧子升虽尽力营救,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九一八”事变后,萧子升眼看日本人的铁蹄践踏华夏山河,他“温和改良”的理想已渐行渐远,遂心灰意冷,淡出政坛。

从1932年开始,萧子升在法国担任“中国国际图书馆”馆长,1951年,他随图书馆赴乌拉圭任职。

自此,萧子升余生长居乌拉圭,直至1976年11月过世。

萧子升此番经历当真如密印寺方丈所言,漂泊一世,难归故土。

在萧子升去世前两个月,毛主席溘然长逝,此时的中国在他的带领下大步向前,他实现了将中国改天换地伟大愿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曾向萧子升去信,热情洋溢地邀请他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萧子升拒绝了,他坚持长居乌拉圭,不愿回国。

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从相知到渐行渐远,再到分道扬镳,这件事也成为毛泽东心中一大憾事。

佛教是文化

密印寺方丈曾云,佛家存亡全在毛泽东,从历史来开,岂止佛家,若无毛主席力挽狂澜,中国革命史都需改写。

从这个层面来看,方丈预言非虚,但却不全面。

毛主席曾对他身边的卫士李银桥讲,寺院不仅是寺院,更是一种历史文化。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毛主席开始大量研读佛经,他尤其看中禅宗学说,曾多次阅读《六祖坛经》。

毛主席认为佛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他对佛学研究、佛学学术传承,等宗教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

1961年1月,毛主席对十世班禅讲,“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还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后,佛教界重提毛主席与李银桥的对话,以佛学文化为契机,大力推动佛教文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佛教在华夏大地枝繁叶茂,蓬勃发展,用现实回应了密印寺方丈所关心的佛教存亡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侨网:《毛泽东与佛教文化》

2、中国青年网:《同学们,快起来,拿出"这种"力量,担负起天下兴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