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3-4)

 尺涵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3课时   美,妙不可言

【学习内容】

课文《驿路梨花》

丛书《一件小事》P61《小巷》P64

课    型】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来梳理课文主要情节。

2.分别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对比或设置的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感受人性大美。

【学习重难点】

1.分别找出文中对比或设置的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感受人性大美。

【教学过程】

导入:

屏幕出示:

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马克·吐温)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罗曼·罗兰)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灵魂最美、充满爱的人间使者,跟随他们来一次寻美之旅,看一看他们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感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一.感知文意—寻美

1.出示读书要求:

    用我们学习的读书方法——略读,读三篇文章,思考:每篇文章都写了哪些情节?

出示略读口诀:

    心专一,眼扫视, 记要点,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2.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提炼:

《驿路梨花》

①发现小茅屋

②投宿小茅屋

③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有关小茅屋的故事

④修葺小茅屋

⑤遇见梨花妹妹,听她讲小茅屋的来历

《一件小事》

①“我”雇了一辆人力车夫的车

②路上,车夫碰到了一位妇人

③“我”不以为意,打算让车夫不理会马上走

④可是车夫却把妇人扶起来,送去警署

⑤“我”很愧疚,给了车夫一大把铜圆

《小巷》

①小巷盲人被人遗忘

②小巷盲人开按摩所轰动全城

③小巷盲人按摩治好很多人得病

④小巷盲人在街巷挂满了点灯

知道了几篇文章写了什么还不够,还要知道这几篇文章是怎样写的,

二.深入理解—品美

   知道了几篇文章写了什么还不够,还要知道这几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对环境的描写,画下相关语句,说一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烘托之美

1.《驿路梨花》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明确:实写,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也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虚写,以梦中的梨花衬托梨花姑娘心灵美,又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2.《一件小事》

(1)不一会儿,北风小了,路上的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交代天气寒冷,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2)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

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

(3)风全住了, 路上安安静静。

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 “我” 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3.《小巷》

(1)甬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

体现他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渲染凄凉、沉重、灰暗的氛围;

(2)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飘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侧面烘托盲人居住环境的冷清寂寥;暗示这些盲人被人遗忘。

(3)今年春天,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

渲染明快的氛围,为下文写小巷的热闹非凡作铺垫。

    总结:出示环境描写一般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

    b烘托人物当时心情,暗示命运;

    c衬托人物品质精神,突出主题;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铺垫照应。

(二)构思精巧之美

除了环境描写,几篇文章在写法上、结构上的构思也很巧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几篇文章都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1.《驿路梨花》

明确:巧设悬念,一波三折

    问题: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 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 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巧设悬念,先后两次形成“设悬念——释悬念——带出新悬念”的格局,收到了回还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一件小事》

明确:巧用对比,突出品质

(1)国家大事与一件小事

①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②前后照应。

突出了一件小事的深刻意义

(2)“我”与车夫对老女人的态度不同

①前者憎恶后者关心;

②前者渺小后者伟大。

赞扬车夫正直无私

(3)“我”的思想感情的前后变化

①先是认为车夫自讨苦吃”;

②后则感到车夫伟大,自己渺小,自愧自责。

开始“我”料定这老女人没有伤,怪车夫多事,惹出是非,也误了我赶路;后来,觉得车夫形象高大,变成我心理上的威压,进而感到悔恨、自责,认识到自己无权奖励评判车夫,表现了我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小巷》

明确:巧用对比,突出主题

瞎子:过去无人关注,而今病人纷纷登门

      过去沿街乞讨,而今为人治病,为人服务

      过去悲观失望,而今充满希望

环境:过去阴暗潮湿,现在电灯通亮

      过去人迹罕至,清冷荒僻,现在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三.升华主题—悟美

    无论环境描写,还是运用悬念和对比,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的,这几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深意,请同学们思考,文章题目都有怎样的含义?

1.《驿路梨花》

    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一是指自然界梨树开的梨花;二是指梨花姑娘及其身上所体现的雷锋精神。

2.《一件小事》

    以小见大,“小”是题眼,与文章中“国家大事”的“大”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这件“小”事意义之“大”,使“我”至今难忘,它是“我”对人生、对世界看法的一个转折点。以“一件小事”为题,发人深思。

3.《小巷》

    以“小巷”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又含有一定的寓意。小巷是潮湿阴暗的,也许是盲人们以往的心境的象征。然而时代的改变,盲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小巷的环境,灯的出现,不仅是现实环境的改变,它还代表着盲人们的心态的改变。窄窄的小巷成了他们走向光明生活的路径。

    三篇文章里的主人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你都学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明确:乐于助人、公正无私、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等。

   教师总结。

第4课时   做最美自己

【学习内容】

丛书《坦然走过的乞丐》P46《旁若无人》P51《生命与和平相爱》P55《山的朴实》P67《旧照片》P74

课    型】组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来感知文章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形成对公德概念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形成对公德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略读明内容

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读《坦然走过乞丐》,想一想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

明确:

(1)朋友认为老乞丐阻碍了通道,使得人们不得不绕道;

(2)朋友不能判断出老乞丐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

(3)朋友从不在马路边施舍,她认为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

(4)朋友反感那种轻易地以头触地、不尊重自我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如果施舍则是助长这种不良之风,与自己善良的愿望相悖。

2.读《旁若无人》,想一想这些"旁若无人"的表现为什么不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这种种"旁若无人"的表现,都是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问题虽小,但能反映出一个人、一些人以至一个民族的教养与文明程度。作者以高度的文明心态,观察和剖析"国民劣根性"这丑陋的一面,是希望能使民众股红、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3.读《生命与和平相爱》,思考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戴维的哪些语言成就?

(1)阅读中文长篇小说

(2)流利的普通话

(3)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还掌握了多门外语

4.读《山的朴实》,简言概括文章所写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一位普通人在矿山上坚守十八年,奉献十八年的事。

5.读《旧照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思念之情

二、悟读说见解

    同学们读过文章后,对文章里的人或事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请联系当今社会热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谈自己看法事要注意: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首先把现象简要说明白,然后发表自己观点,要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想让别人更信服,还要讲出别人想不到的道理,可以列举一些有权威的事例,最后还要说一说自己以后怎样做。

提供思路:

1.看见路边乞讨乞丐,你会坦然走过吗?你的见解?

2.公共场合下,你是怎么做的呢?

3.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

4.能举出几个“坚守和奉献”的事例吗?说一说你的感受?

5.正值青春期的你们,是怎样和父母沟通的?

    最后,让我们用这三句名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让别人幸福,有社会公德心,做最美自己!

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奥斯勃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果戈里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本单元供稿: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  姜欣)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