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驿路梨花》第一二课时

 行人呓语 2023-04-15 发布于重庆

【教学目标】

1. 略读小说,概括故事内容;

2. 分析情节,掌握巧妙构思;

3. 解读“梨花”,体会标题妙处。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略读小说,概括故事内容

【教学导入】

教师导语:本册教材中,我们学过哪些文章是小说?(李森祥《台阶》)学习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小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在今天我们所学的小说《驿路梨花》,围绕“茅屋”,出现了众多人物。谁才是茅屋的主人?谁才是小说极力表现的主人公呢?阅读《驿路梨花》,让我们寻找答案——

【教学环节一】检查预习,落实字词(略)

【教学环节二】略读课文,复述小说

学生活动:略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故事内容(8分钟)

学习步骤:①标识自然段;②运用关键词组合法,勾画人物并批注概括其事件;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故事内容。

1. 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

2. 学生分享概括,教师板书。学生补充发言,完善人物事件的概括。

3. 依据概括板书,学生复述小说故事内容。

示例答案:

1. 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 事件概括:

哀牢山中赶路——看见梨树林旁的小屋——决定在小屋过夜——在小屋里烧火做饭——小屋迎来瑶族老人——听瑶族老人讲述故事(给小屋主人送粮食——打猎迷路歇脚小屋——打听茅屋主人)——梦见哈尼小姑娘——决定修葺茅屋——梨树丛中闪出一群哈尼小姑娘——行礼感谢——讲述房子来历(解放军方便路人盖小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3. 教师要求:请将上述概括的事件,添上人物和时间,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故事。

3. 学生复述小说,师生评价复述情况,鼓励改进语言表达。

示例复述:

夕阳西下,“我”和老余在哀牢山中着急赶路,看见梨树林旁的小屋,决定在小屋过夜。当我们正在小屋里烧火做饭,小屋走进瑶族老人。他是来给小屋主人送粮食的。原来他曾经打猎迷路歇脚小屋,后来打听茅屋主人是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夜里,“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第二天早上,“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修葺茅屋。正劳动时,梨树丛中闪出一群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行礼感谢,哈尼小姑娘讲述房子真正的来历,原来是解放军方便路人盖小屋,姐姐梨花经过时深受感动,从此照料小茅屋。前几年她出嫁,现在小姑娘接过任务,来照管小茅屋。

【行人思考】1. 坚持让学生批注概括人物事件,训练精准概括事件的能力,全面把握小说信息的能力,注意不遗漏小说情节;2. 将人物众多,事件纷繁的小说内容概括,作了具体分解,让复述小说内容化难为易。

第二课时 分析情节,掌握巧妙构思

【教学环节一】理清小说情节,注意叙述顺序

学生活动:根据小说故事的复述,判断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的。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1. 学生发言交流:一个班较快地发现了情节的推进发展与人物有关;另一个班判断划分时出现了问题,但很快学生就互相纠偏,找到了判断依据。

2. 教师提示总结:情节的推进发展与不同人物的出现有密切关系。提醒学生写作小说时可以借鉴这一手法。

投影板书如下:

开端——“我”与老余行走哀牢山,投宿小茅屋;

发展——安排出现瑶族老人(讲述打猎迷路歇脚小屋、打听小茅屋主人故事);

高潮——安排出现哈尼小姑娘(讲述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故事);

结局——回到现实,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

3. 教师提问:根据小说的复述与情节梳理,说说小说的写作顺序?

4. 学生明确:写作顺序有顺叙和插叙。故事里嵌入故事。

5. 教师提问:这篇小说在故事里嵌套故事,众多的人物粉墨登场,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6. 发言交流:有两个观点。观点一,解放军是小茅屋的主人;观点二,所有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最后统一认识,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有小茅屋的建设者,有小茅屋的照料者、照管者,有小茅屋的修葺者。总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7. 教师过渡语:所有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也正为如此,在追溯谁是茅屋主人的过程中,有悬念,具体在哪里?也有重重误会,误会在何处?

【教学环节二】分析悬念与误会,掌握构思巧妙。

学生活动:找出两个悬念与四次误会之处,说说悬念与误会的作用。

1. 教师知识链接:“悬念与误会”

【悬念】它是小说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叙述情节和描写人物,为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伏笔和暗示常常是制造悬念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在小说发展中有必要的照应。

【悬念作用】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误会】在文本的开头有意识地设置误会,到文章结尾才点明真相。可分为正反误会(好坏颠倒);一般误会(生活事件);互相误会(人物互相误会)误会,一般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误会作用】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富有戏剧性,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文本中心。

2. 学生交流发言:2个悬念分别是什么,4次误会分别又是什么?

3. 统一认识并投影如下:

悬念一:发现小茅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误会一:以为小茅屋主人是瑶族老人。“我”和老余以为是送米的瑶族老人,于是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说感谢的话。瑶族老人否定,消除了误会。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误会二:以为小茅屋主人是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误会三:以为是哈尼小姑娘盖了这间小茅屋。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误会四:以为哈尼小姑娘是梨花,“梨花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她是梨花的妹妹。

【行人思考】放缓上课节奏,尽可能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得以充分地展开与落实。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