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绘中的战争(62):魏特曼的战地首秀:65.6高地上的“猎鹰”

 svdk 2022-08-08 发布于辽宁

对二战史稍有了解的读者想必对党卫队的虎式坦克王牌米夏埃尔·魏特曼并不陌生,其于1944年6月13日在法国维莱博卡日村的奇袭战和于8月8日最终战死的故事是二战中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片段。

以他为主题的虎式坦克座车也被多个模型厂商商品化过。本号之前亦介绍过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而他在1943年改为指挥虎式坦克,扬名天下之前,一直担任三号突击炮及三号坦克的车长。香港模型厂商就于2017年再版了一款他在巴巴罗萨战役期间指挥的三号A型突击炮座车模型。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日后的虎式王牌就是在这么一辆其貌不扬的自行火炮上体现了过人的战斗技能。

突击炮起源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当时在西线的进攻中,步兵缺乏有效对付防御工事的手段。

当时的炮兵炮很重,而且不够机动,无法跟上前进的步兵,用直接火力摧毁掩体、碉堡和其他小型防御工事。

现在认为突击炮兵之父是埃里克·冯·曼施泰因将军。他最初在1935年提议路德维希·贝克将军的,建议成立突击炮兵部队,用于步兵师的直接火力支援。

1936年6月15日,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 AG)接到一份订单,开发一种能够安装7.5厘米口径火炮的装甲步兵支援车辆--构型为固定炮架,完全集成炮塔,可允许主炮至少25度的有限横移,乘员有全装甲防护,且车体高度不能超过普通士兵的高度。

戴姆勒-奔驰公司使用了其三号中型坦克底盘和传动装置作为新车辆的基础。原型车制造被移交给阿尔凯特厂,后者于在1937年生产了5辆基于三号B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的原型车。特点是低碳钢上层结构和克虏伯短管7.5厘米StuK 37 L/24主炮。被称为装甲自行7.5cm突击炮A至D型(Gepanzerte Selbstfahrlafette für Sturmgeschütz 7.5 cm Kanone Ausführung A bis D Sd.Kfz.142)。

三号突击炮(Sturmgeschütz III)的首款量产型A型由戴姆勒-奔驰从1940年1月到5月总计生产30辆,以改进的5./ZW型底盘(即三号F型坦克)为基础,前装甲加厚至50毫米,其中24辆装备国防军第640、659、660、665突击炮兵连(Sturmartillerie-Batterie,1941年2月统一改称突击炮连(Sturmgeschütz-Batterie);6辆则装备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机械化步兵团的突击炮兵连。每个突击炮兵连下辖3个突击炮兵排,每排两辆。这些突击炮兵连皆投入法国以及后续的巴尔干、苏联战场。

1941年7月12日,该突击炮兵连的魏特曼下士隐蔽部署于乌克兰基辅地区的65.6高地,期间发现18辆T34/76坦克来袭,他通过不断变换射击位置,宣称击毁6辆T-34/76,并因此战功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他当时的座车就是彩绘上的这辆三号A型突击炮,昵称Buzzard (猎鹰)。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但关于魏特曼击毁的苏军坦克型号仍有诸多争议。其他文献如Franz Kurowski与Patrick Agte等关于魏特曼的著作也未指称当时的苏军坦克型号。

T-26的说法见于中文网页以及小林源文的漫画,也有说是BT系列高速轻坦克。当然以1941年中的时间点而言,苏联的骨干坦克为近万辆T-26及近7000辆BT-2、BT-5、BT-7,这些也是早期三号突击炮较易对抗的苏军坦克。然而魏特曼在1941年7月12日在基辅西方区域遭遇的俄军战车部队到底为何,看来还是需要更多的文献资料来解疑。

文章图片8

1941年7月12日65.5高地战之后,刚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的魏特曼(左)和他的驾驶员菲利普·弗利茨。

乌曼会战德军欲围歼的是苏联第6集团军与第12集团军残部,其中第6集团军下辖的机械化第4军拥有当时最多的T-34。

在1941年6月22日侵苏作战发起时,苏联总计有近1000辆可用的T-34,其中约6成配发在基辅特别军区,而此军区近卫机械化第4军下辖的坦克第8与坦克第32师就拥有300余辆。

当时要在战场上遭遇T-34,就属基辅附近的机率最高,而这也是魏特曼所属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机械化步兵团的作战区域。

魏特曼的战绩绝大部份是在东线取得的, 而且生涯战车猎杀战绩的半数是在1944年1月的三周内达成, 同样是在东线. 直到1944年6月所属的SS第101重装甲营才调至法国, 此时他的坦克猎杀战绩已近120.

至于早期的短炮身三号突击炮能否对抗苏军重/中型坦克,根据第185突击炮营(Sturmgeschüz-Abteilung 185)的纪录,该营自1941年6月22日侵苏开始到当年年底此役结束为止,总计击毁苏军91辆各式装甲车辆,自身损失9辆突击炮。

自1942年2月20日至4月9日止,总计击毁2辆KV-2、29辆KV-1以及27辆T-34,自身损失8辆突击炮。这些击毁纪录只统计交战后起火或严重损毁的敌装甲车辆,不包括战损而可修复者。

因此虽然三号突击炮初始的任务规划并非专职反坦克作战,但因对坦克表现优异且生产简易,战争中后期以突击炮构型衍生的坦克歼击车甚至有取代坦克的趋势。

初期的三号突击炮A/B/C/D/E型皆装备24倍径短炮身7.5 cm StuK 37,标准携行弹药包括高爆弹(HE)、穿甲弹(AP)、烟幕弹以及高爆反坦克弹(HEAT)。

第一代7.5 cm Granate 38HL高爆反坦克弹(HEAT)在1939年6月就已服役,也在东线战场使用。该弹种理论上有45 mm的穿甲能力,且因使用金属喷流穿甲,穿甲力并不随距离而有差异。第二代具70 mm穿甲能力的Gr. 38 HL/A则要到1941年底才服役,而这也可能是前述突击炮185营在1942年初对苏联重/中型坦克取得高交换比的部份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