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交流 | 熊向阳:散文的内质与拓展

 熊向阳文集 2022-08-08 发布于湖北

散文的内质与拓展

——文学名家王剑冰走进襄阳讲座小记

文 / 熊向阳

八月六日,周末,古隆中风景区。蝉鸣的声嘶力竭,在林荫道上来回游荡,落在了额头上。不管山头的风有多硬,到了山脚也就触碰到草木的气息了。

因为从襄阳作家群早先知道了消息,又有精准定位襄阳市总工会干部培训学校,所以,到达时候,时间尚有余,先在旁边的丁点面馆点了碗牛肉面、一杯原味豆浆,美妙的一天就开启了。从旁边几个食客的手机语音对话中,知道也是慕名而来听讲座的文友,虽不认识,却也同行,顶着三伏天的热气,经过之字形的小路,听见鸟儿清脆带露的鸣叫,步履十二分的轻松。

倾斜三十度的沥青路口有处电子屏,闪烁着红色的词语和箭头标识,拿起手机咔嚓一声:热烈欢迎著名作家王剑冰老师莅临襄阳开展文学讲座。在学术报告厅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辆,一看车牌就知道是老河口、宜城、谷城、南漳的文友先到了。

右手边一排钻天杉树贴在地上,影影绰绰,画了个虚虚实实。左边蓝色帐篷下,十几个文友正在签到,襄阳市作协王大春老师正在派发今年1至4期的《汉水》杂志,以及一份襄阳市2021年度创作成果一览表。

百人大厅已满,犹如剧场。九点,讲座开始。涂玉国主席介绍了王剑冰老师的个人简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中国作家》《花城》《钟山》《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天涯》等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个人著作45部。《绝版的周庄》1999年发表后,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被周庄刻石并授予荣誉镇民。有《吉安读水》被刻于江西吉安白鹭洲;《天河》被刻于湖北郧西天河广场,其被授予荣誉市民;《洞头望海楼》被刻于浙江洞头景区;《陕州地坑院》被刻于河南陕州景区,其被授予荣誉市民;《朝歌老街》被刻于河南淇县;《观音山》被刻于广东观音山景区;《时光里的黄姚》被刻于广西黄姚古镇。掌声响起来之后,清瘦略微疲惫的王剑冰老师开始讲起,他说今天这个讲座是他在火车上想到的,定了这个题目,也是第一次讲散文的内质与拓展,他介绍了自己二十多天辛苦的行程,没有像其他文学大家那样的念稿子,娓娓道来,仿佛叙家常一样。

在他不经意的开场白里,已经开始讲散文的本质了。他思维敏捷有条理,从自我的旅程与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点起,使你内心有一种感动。就是真、情、真性情。真就是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生活,艺术来自于生活,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美学。从塬上的春天谈到三江源的生死历险,他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挖掘发现生活的表象之后的本质东西,强调情感、情绪、情怀的抒发。从《绝版的周庄》谈论情的作用,船从水上撒播过来,人立刻被笼罩在静谧、柔和、朦胧的氛围之中,看见水里长出的房屋好温馨,好幸福。一个北方汉子见到南方朦胧的月光,轻柔的垂柳,想起蓬勃的青春,甜蜜的爱情,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起,炼化爆发出来。他说当时并不知道周庄刚出版了关于周庄的书,不乏文学大家,幸亏当时没有看,如果看了也许就不知道该如何写了,当时,只是好奇的情绪写下新奇的东西,以一种情感的驱动一挥而就,被当地刻在石头上作为宣传,并被授予荣誉镇民。后来,又写了《水墨周庄》,觉得这个比《绝版的周庄》更好,更多了一些沉稳思辨,注入了更多的东西。

写散文一定要好看,好看就是美,让人看了赞叹。我们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便直接决定了散文的质量,就是心胸的坦诚,这需要发现,找一个点或者是一条线,能将所有素材串起来,并且这个点或者是线必然是独特的,否则,就不要动笔写。情感的虚实多寡是所见、所感、所悟的升华,是原生状态的素描。他谈到了张洁写的一篇文章,说是一个小女孩喜欢一个货郎担,女孩捡麦穗儿,搓搓,去换些针头线脑的东西。小女孩很大胆,向货郎表白,货郎很吃惊,斥责她,可是货郎愿意多给她一些东西,并且来村里的频率也多了,他不想伤害小女孩天真的想法。小女孩越来越强烈的情感表露出来,她恨自己长得太慢,祈祷自己快快长大,嫁给货郎。货郎每次仍然会多给她一些东西,摇着拨浪鼓缓缓走远了,背影拖着夕阳长长的影子,小女孩简直痴了一样。后来,她也长大了,却没有看见货郎,村里又来了一个年青的货郎,就向他打听那个货郎的情况,年青的货郎告诉她,那人已经死了。女孩忽然明白,伴随她生活困苦的勇气,是这一份荒诞而又真实的情感,她释怀了。

散文的写作无所不包,什么都可以写,也在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稀松平常的,写作者能知道别人看不到、看到忽略掉、看到描写不出的那些景场或者是事儿。可能是没有在纵横联想中逐渐探求事物本色,在诸多素材中,直至挖掘出有深刻寓意的主题。他举例说,有些书法家写了一辈子,总感觉看了之后没什么进步。有很多人写自己的妈妈,就是伟大的形象,写自己的奶奶就是英雄般的神,人都有缺点,不可能没有犯错的时候,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是,都不约而同地规避了,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从而千篇一律没有独特了。用自己独特的办法处理普通题材是件难事,你与其别出心裁写些人所不知、人所不曾用过的题材,不如平凡事件中琢磨出新颖,在已有的事件中寻找一个点,寻找到独特的体验。

他说,他在参加一次大型地市级征文初审阅稿中,负责人拿来一篇文章让他定夺,一位评审给了七十九分,另一位评审给了八十九分,不知道该分到哪一档。他看完之后给了九十九分,直接进级。征文的主题是《洞》,有人写树洞,有人写地洞,有人写脑洞。这篇文章很巧妙,说是一个女孩从城里回到乡下,乡下的婆婆要拉着她去赶集,女孩不愿意。本来是回来放松的,赶集又累又浪费时间,可是在婆婆的执意要求下,集市也不远,女孩勉强同意了。乡下的集十分的热闹,瓜果菜蔬、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可是婆婆什么也没有买,拉她到一个小摊前,原来是要给她打耳洞。她不同意,婆婆说抹上香油不会疼的,并且从衣襟里掏出一里三层外三层的布包,是金耳环,是她当年的嫁妆。女孩不想要,婆婆央求她。打耳洞的人说,耳洞会自愈长好的。女孩同意了,自从打了耳洞以后从来没有戴过,她不喜欢戴这些东西。由于婆婆将贵重的东西给了外孙女,引来了指责和谩骂。女孩并不知道这些,回到了城里不久,就得知当了婆婆去世的消息。在婆婆的坟前,她忽然明白,婆婆知道自己病重,她最喜欢女孩,想给她最好的嫁妆,就把自己的金耳环给了她。女孩这才明白婆婆的心,从包里拿出那个布包,默默戴上,泪流满面……切入角度的创新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让文章有了深度,为读者创造了无限延伸的审美空间。

散文的拓展是个宏大的概念,没有条条框框,没有边界,也允许细枝末节的虚构,但是情感一定是真实的。在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的精品散文是很少的,并且是程式化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杨朔”体,被中学高中运用,甚至现在还一直说教。直到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出来,人们才惊奇,散文还可以这样写?!他开拓了散文的边界,可是并不被主流所重视,甚至是排斥,但是,他的出现,在散文的历史长河中必然占有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绕过去不说的,至少,给我们一种启示:散文无边界,可以有更多创新。

优秀的散文作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形散而神不散。比如游记性散文,记述旅途见闻感受,各种各样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或文化生活,这些散的东西串起来,赋予你的情感写出好散文来,一定是有趣味、好看。一个作家写出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提供思想,提供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趣味性。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可能会趣味尽失,我们在写作生涯中得不到乐趣,写作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或者说人生的灾难。

问:王老师,遇到创作瓶颈该怎么办?写了一半卡那儿怎么突破?

答:瓶颈期每个人都有,这时候你不要勉强自己,写作不能硬写,写不下去就停下。关注点别的东西,比方:看看植物、翻翻剧本、跑跑步。

问:您讲散文的拓展,那么可不可以跨文体写作,将别的掺和进来。

答:跨文体这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这不是写作者定义的。而是评论家和编辑们提出的,编辑为了期刊好看,弄一些新鲜的,看着又像散文又像小说。关键是好看,不能给人家退回去,就发了,就有了跨文体。知道史铁生这个人吧,他的作品有人说是散文,有人说是小说,这不主要,主要在于你的表达。

问:您有没有写过跨文体?

答:有哇。你看看今年《收获》第三期,我写了一个《古道》,是写四川茶马古道的,有人说我的是小说。我说,你说是小说就是小说。这个没有谁规定,贴个布告,不准这么写,没有框框什么的,你写了也没人关你禁闭。写好了,觉得是好看,就往上面投,不要一下子投平台,现在网络发达,大网套小网,指不定都连着。发了,你再往上投,人家一搜就不用了。先从大刊投,然后一级一级往下投。

问:散文可以虚构吗?

答:当然可以。大框架不能虚构,枝枝叶叶可以虚构,比如,你写古隆中,今天天晴,你可以写今天下雨,或者是下雾、下雪都可以。

问:怎样让散文有灵性?

答:写散文要找好点,点找到了,文章就灵动了。散文就是要真心把自己捧出来,不要任何遮盖。没有情感,文字是趴着的,不是走着、跳着、跑着的。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文学什么时候都不会设立高门槛。

问:您所写散文的点为什么找那么好呢?

答:哈哈,我有篇一千八百字的文章,写了八个月。为什么?就是因为找不到点,写写扔了,但一直想着这个事儿,积到一定时候了,会有灵感跑出来,那就成了。

问:是这样的呀!跟故事一样一波三折?!

答:对,散文也可以写得一波三折。不管怎样写,要坚持按照自己的方法,比如你喜欢某个人的作品,你就去多看。比方喜欢我的,就钻研我的作品。不能东看西看,自己弄迷糊了。找一个跟你风格相近的作家,去写。

问:您都看谁的作品,读哪些散文?

答:我不读散文。我看电影、剧本、诗歌之类的。我以前做散文编辑,看伤了。后来在《奔流》做编辑,又做过小说编辑。什么看多了都伤。

图片

三个小时,不疾不慢,十分受益。登上岘山之巅,群山正在开会,绿色漫无边际。峡谷之间披着白练,风吹过来,披在身上,在一览众山小的极目阔大处,飞鸟驮着我。

作者简介

熊向阳,河南南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现代诗编审,《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大豫文学出书网签约作家,曾任学校海风文学社编辑,北方文学研究所采编记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当代作家》《西南文学》《鄂西北文学》《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