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

 若悟369 2022-08-08 发布于安徽
文章图片1

教育,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话题,是一个关乎民生大计的事情,因此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哪朝哪代,不管封建王朝的皇帝是否有着什么阴暗心理,对“教育”一事都是极为看重的。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当中,主要以如何当官和如何做人为导向,其中当官有四书五经必须要考的典籍,关于做人则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来展开教育,当然在四书五经中也包含了这些内容。

其实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重视德育的体现,因此今天主要是试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

文章图片2

“德育”思想的起源

德育思想真要追溯,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因为在当时的人们选择部落首领是从“贤能”方面着手,不是由血脉关系所决定的,因此中国重德的精神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所以中国人重德的精神一直在传承在延续。

当中国古代进入奴隶制社会,在夏朝时期有关“德育”思想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因为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极其浓厚,甚至应该说是迷信天地,所以更多是各种鬼神思想的传递。

直到商朝时期,人们经过几百年的城市聚居生活以及思想文化的初步形成,意识到道德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开始推行道德教育,商代第十九位君主盘庚就是特别告诫王廷的贵族和大臣们,要他们以道德之心去对待百姓。

文章图片3

最后周朝能取代商朝,也是因为商朝统治阶层失去了德行,因此周朝在周公手里时设立典礼制度,目的就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天下人。

并且周朝时期已经进行道德教育,建立德、行、艺、仪等一套官方道德教育体系,目的都是约束王公贵族,强调人伦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思想的真正形成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都发现信奉天命是无稽之谈,只有重视道德教育,大家都在道德思想的自我约束下,则会天下太平。

在《左传》中就专门提到道德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加上春秋战国本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中国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因此各种思想在这个阶段百花齐放,其中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道德教育思想的标志性人物。

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把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走向华夏各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德育”思想真正的诞生。

文章图片4

“德育”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1,秦汉时期“重德”的体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处于比较低调发展的阶段,因为秦始皇继续推行法家思想,但是过于严苛,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同时秦始皇不重视“德育”,因而很快就被汉朝所取代。

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一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前,推行黄老之学,即后来确立的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一样引人向善,极其重视“德育”。

因此儒家思想的确是“德育”,但不代表“德育”只能是儒家思想;所以汉朝前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国家休养生息、不起干戈,加上文景之治,让汉朝得以恢复国力,给汉武帝远征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5

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思想。

董仲舒除了逢迎汉武帝而提的思想主张之外,还强调要进行“德育”,说接受教育的人要做到“必仁且智”,即人既要做到讲仁义还要有智慧,而不管是“仁义”还是“智慧”都是德育的组成部分。

简单来讲,董仲舒的意思是希望天下接受到教育的人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两者缺一不可。例如汉朝选拔人才主要是以察举制和征辟制为主,当时察举制的标准是“举孝廉”、“贤良方正”等,这些选拔人才的要求本质都是“重德”。

文章图片6

2,唐宋时期的“重德”表现

在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关于选拔人才到底是选择“有才之人”,还是选择有“德行”之人,或者是选择“德才兼备”之人,关于这个问题在当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由此至少可知当时人们依然重德。

发展至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高峰发展期,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因而“重德”精神更要做到位,否则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没有自我德行约束,恐怕要天下大乱。

在唐朝从中央到地方、从皇族到普通家庭,都极为重视“德育”,例如针对太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专门的机构-詹事府,这个机构主要职责是劝导太子,看到太子的出现德行等问题要及时提醒。

例如在宋朝时期,针对皇太子设立资善堂。又例如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就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因此“重德”精神是关乎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章图片7

3,明清时期的“重德”精神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后期,经济发展普遍繁荣稳定,因而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重利”而忽略“重德”,其实作为商人以“利益”为本,并没有错误,但是不代表商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因此在明清时期的商人依然有着很多“重德”的存在,他们有着过去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刻意识到“重德精神”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诚信重义”的理念融合到生意当中去,因而很多商人以此成就一番大事业。

例如明清时期八大晋商之一的常氏,就是提倡“诚信重德”的经商理念,从而让自己常家的商业发展从国内走向国际。

文章图片8

中国古代为何“重德”

1,为了稳固社会

首先重德是指重视“德育”,而德育包括多个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还有智慧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封建君主都希望天下臣民死死地效忠于他,心中永远不要有造反之念,这个就是君王心中最看重的“德育”工作。

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任何思想教育和正确的引导,那么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不确定因素是十之八九的,这仅仅是一个人,若是成千上万人都是如此,恐怕就会天下大乱,最后遭殃的其实是基层百姓,但是最不希望社会动乱的还有王朝统治者。

文章图片9

2,古代家族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

古代讲究宗法制度,对家族的观念极为看重,从汉朝时期的百年世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谢等世家,都是能身居庙堂之上的存在,甚至一些世家能左右王位更迭,例如王谢两家,例如隋朝杨坚的杨家就是从世家开始起兵夺位而来,而这些世家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能量?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世家的家主位极人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身后关联着一个大家族,然后是大家族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网,从而对王权产生威胁。而这些大家族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就是因为“重德”精神,用“德育”绑定家族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身家族走上高位的助推器。

文章图片10

3,因为历朝历代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从汉武帝开始,此后2000余年的大部分皇帝都在大力支持儒家学说作为王朝的政治思想,不管这些君王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推动这个现象发展,但是君王的一言一行牵动着王朝的命运,也影响着百姓们对儒家思想的认知。

既然皇帝要大家学习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皇帝治下的臣民应该要遵守皇命,而且儒家学说作为政治思想经过上千年的沉淀,逐渐被很多朝代的思想家加入自己的理解,因而“重德”精神在中国古代得到不断的传承。

文章图片11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重德精神是存在了几千年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重德精神的意义也会带有新的变化,但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左右下,重德精神终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即便重德精神引导人们重视品德,但是因为封建君主的权力欲望,可以允许天下臣民为了重德精神而为他效忠,却不允许天下臣民为了重德精神而背叛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