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综述中的“综”和“述”

 愚然楼 2022-08-09 发布于湖南

原创 景欣 冠霖书院

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就像在烹制美味佳肴。如果说文献拆解是“庖丁解牛”,那么文献综述就是在为大餐配菜,将解剖下来的牛肉、食材进行色、香、味、形的搭配,为各种美味佳肴作准备。换言之,文献综述是通过“综”与“述”,萃取经典著作与文献的精华,梳理所涉议题的来龙去脉,理清自己研究的思路。

一、文献综述要萃取精华

我们选取的某个议题大都属于交叉学科领域的,做文献综述更加艰难。既要关注国内外业界与学界动态,理清其中的技术问题与专业问题,从中找出契合本专业发展方向的、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接着,围绕该问题所涉文献进行“综”和“述”,尽量穷尽相关的经典著作与论文,尽可能全面了解其发展史、研究现状、最新进展与各家观点。在综合分析与归纳后,就要判断选题是否“幼稚”,必须舍弃一些无关文献,更要对留下的精华进行科际整合,进行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由此可见,文献综述是厘清概念、廓清思维与追根溯源的过程,是理顺思路、优化框架与去芜存菁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厘清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惟有视角从整体转到局部,思维从由宏观调到微观,分析从“务虚”落到“务实”,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好问题离不开“综”

文献综述始于“综”,是研究的前期产物。所谓的“综”,就是不断地发问,从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中厘清思路推进研究。

题好文一半。在文献拆解与文献综述阶段,我们只能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随着对选定议题的反复追问,最终才能琢磨与凝练出一个绝妙的标题。胡乔木老先生曾说过,想一个好标题几乎会耗用一篇论文写作所用经历的三分之一。好的题目也可以影响文献资料的收集,决定文献综述的主旨,也会占据文献综述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好的题目要么是新业态下的新问题,要么是用新视角、新方法分析的老问题。在题目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形成研究直觉,对所选议题进行初步思考,明确自己研究的性质、价值与关注焦点。

对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会引导我们去搜集、整理与研读文献,这就会经历“三起三落”的思维过程。确定选题时必然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遴选颇具代表性、可读性和科学性的文献。

接下来 ,我们就要拆解经典文献、深度文献与高引用文献,依次经历捕获、话题、脉络、追问与对话等步骤。其中,捕获是从各类文献中找出自己的研究主题,话题则是明确所研究主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提炼出该话题所涉及的关键词与问题,梳理好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对相关话题与问题进行深度追溯。

三、文献综述最终要“述”

当我们对文献深度拆解与研读后,便可着手写作文献综述。在“述”的阶段,通过“主题天梯”“文献地图”和“对话前人”,全面定位研究综述,最终构建起自己的研究数据库。思维导图是一大利器,有助于我们构建“文献地图”。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可以运用鱼骨图、时间线等方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的文献研究。

对文献的拆解与研究结果,不宜简单地复制粘贴或机械地改造,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需要充分利用先前的笔记与心得,这就需要前期做好文献拆解工作。这些工作不应留到写作阶段,否则会使论文写作充满痛苦。我以前写作期刊论文时,经常在粗略读过文献后,便匆匆落笔行文,结果反复修改,搞得十分狼狈。如今看来,这种做法是“欲速则不达”。之前在写作文献综述时,很容易将文献综述变成“文献综抄”,很容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应当是今后研究与写作中必须力图戒除的毛病。

是否要将文献综述写进论文里呢?个人以为,文献综述可根据行文需要置于前言、主体或总结部分。前言中的文献综述可以阐述技术问题,扼要说明选题的现状与争议焦点,为读者大致画个轮廓。主体部分的文献综述则需分问题进行阐述或评述,或可依循研究时间,或可依照研究主题,进行必要的理论对话与现实关照。在总结部分嵌入文献综述,主要是理论对话。当然,不同类型的文章,其文献综述的篇幅与内容各异,最终都是要将自己的文献研究心得呈现出来。

作者:景欣,上海财经大学金融法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

原标题:《文献综述中的“综”和“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