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骚读札:《式微》的“题旨”及其他

 吴营洲文存 2022-08-09 发布于河北

《式微》的“题旨”及其他

吴营洲

《式微》或是《诗经》中最短的一首,仅有两章,每章十六个字: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然而关于此诗“题旨”,据徐志春编著的《诗经译评》称,大致有四种:
一、《诗序》说,此诗是“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其中的“中露”“泥中”,皆是卫国邑名。
二、《鲁说》说,此诗是黎庄夫人不见答于其夫,又不肯大归于母家,与其傅母倡和联句,以明己志之作。
三、有人认为这是首日暮时分盼亲人归来的诗。在泥露中等待,情急心切,反复呼唤,怎么还不回来啊?
四、认为此诗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这四种说法自是各各不同的,究竟孰是孰非,历代论者是各有说辞的。
对第一种说法,清学者魏源指出它的谬误甚为有力:“《序》谓黎臣劝其归。则黎地已为赤狄所夺,复于何归?今有可归,则昔不出奔矣,恐谋国之计不若是。且主辱臣死,而至出微君胡为至此之怨词,恐殉国之忠又不若是”!(见《诗古微》)且诗人一身却同时居于“露中”“泥中”两邑,亦自相牴牾。
第二种说法,有论者称也没有可靠的证据。何况从诗歌内容来分析,通篇是激烈的怨愤之言,与黎庄夫人欲归不忍的矛盾心情不相符合。但《诗经译评》却称:“纵观全诗,这几种解说,笔者认为,说黎庄夫人与其傅母连句所作,比较符合诗的情节。”
据我所知,程俊英、余冠英是坚持第四种说法的,认为此诗乃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为官家服役,直到天晚仍不得休息,在露水和泥地中操劳着,因而对奴役他们的君主发出的怨词。
程俊英称:“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奴役的极端憎恨。”(见《诗经译注》)
她对此诗的翻译是:“日光渐暗天色灰,为啥有家去不回?不是君主差事苦,哪会夜露湿我腿?日光渐暗天色灰,为啥有家去不回?不是君主养贵体,哪会夜间踩泥水?”
余冠英对此诗的观点,与程俊英基本相同,只是“翻译”上颇有差异:“天要晚啦,天要黑啦,为啥不回家?要不是官家事儿多,咱哪会露水珠儿夜夜驮!天要晚啦,天要黑啦,为啥不回家?要不是主子养贵体,咱哪会浑身带水又拖泥!”(见《诗经选译》)
这种观点当然“政治正确”,符合“阶级斗争学说”。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很是认同第三种说法,这是首日暮时分盼亲人归来的诗,或是首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
仔细想想,如此说来,此诗就是首地地道道的“民歌”了。
如此一想,倒也十分有趣,且也很有画面感。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暮色里,站在露水里,站在泥水里,翘望着远方,一声声地呼唤:“式微,式微,胡不归?”是啊,若不是为了你的缘故,我怎会来趟冷露!若不是担心你的身体,我怎会陷入泥中!
而我在蒋立甫的《诗经选注》中,却又看到了对此诗的另一种说法:“这是一群服劳役的苦力对唱的歌。他们成年累月泡在泥水里受罪,天黑了还不能休息,这是为什么?经过长久地思考,终于发现这是为了养活那些强迫他们劳动的主子,于是编唱了这首歌,以幽默的回答,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据我所知,还有一种说法,有论者称:诵读此诗,想像着那孤单的游吟诗人,一个人在阡陌上行走,一路敲着竹板反复吟唱,心中充满着流亡的忧伤,那该是何等的凄凉。
诗无达诂。信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