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寅与康熙》:读懂了曹家的发迹史,就读懂了《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2-08-09 发布于黑龙江

高中的时候,同桌家里很有钱,书桌里摆着精装本的四大名著,他的习惯是把红楼梦放在最上边,平时也不见他看这些书,偶尔不踢球了,才拿出来翻翻。身为他的同桌很有幸能看这些精装本的名著,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人那么多研究红学的人都未见能研究的多么明白,我的博士好友竟然还推荐一位美国佬写的《 曹寅与康熙》,我倒要看看是不是姓史就真的能把中国的历史写明白。

  一、曹家是怎样发迹的?

1、正白旗包衣:皇帝的私人奴仆

1.1 曹家世代居住在河北丰润,明代中后期迁往辽东,后在沈阳一带被清军俘虏,成为正白旗包衣。

1.2 包衣是奴仆的意思,正白旗属于“上三旗”,由清朝皇帝直接统领,因此曹家是皇帝的私人奴仆。

2、曹家成为皇帝的心腹

2.1 起点:曹雪芹高祖曹振彦进内务府当差,获顺治皇帝赏识,外放做官,成了五品官。这为曹家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

2.2 发达:曹雪芹曾祖父曹玺的妻子孙氏曾给康熙皇帝当保姆,康熙即位后感念孙氏,委派曹玺执掌江宁织造府。曹玺干了二十余年,死时官居一品,曹家飞黄腾达了。

2.3 极致:曹玺之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内务府当差,伺候康熙。曹玺死后曹寅接任江宁织造,又干了二十一年。曹家尽享荣华富贵。

二、作为康熙宠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都干了些什么?

1、本职工作:江宁织造

1.1 江宁织造府为清代三大织造府之一,皇家使用的衣物、服饰,皇帝颁布的诏书、圣旨,都由其制造。曹寅负责监督完工。

  

1.2 曹寅还要购买和维护织布机、采购生丝、支付织工工钱、运输丝绸布匹等。

1.3 江宁织造每年的支出极其庞大,朝廷拨款不够,曹寅不得不谋求兼职。

2、兼职:征收盐税和关税

2.1 两淮巡盐御史:负责征收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盐税,每年上缴国库195万两,余下55万两进康熙的小金库,康熙拨出一部分供江宁织造府使用。

2.2 掌管钞关:向来往于长江和大运河的商船征税,每年可以有十几万两白银进项,用于维持织造府运营。

3、为皇帝办差

3.1 搜罗江南地区的珍品,进献皇帝。

3.2 核查和稳定粮价。

3.3 打探民情,监督官员。

3.4 接驾:康熙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都由曹家接待。

总结:曹寅一方面通过本兼各职大捞油水,使曹家过上了奢侈生活;另一方面,因承办皇差,尤其是四次接驾,耗费巨资,致使江宁织造府出现严重亏空。

  

三、曹家为什么忽然衰落?

1、亏空暴露,康熙相助

1.1 1712年8月,曹寅因疟疾病故。他一死,江宁织造府的亏空就盖不住了,按清代制度,曹家应该自掏腰包填补。

1.2 康熙命曹之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又命曹寅小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帮曹家筹钱填补亏空。

1.3 曹颙死后,康熙又命曹寅养子曹頫接任江宁织造。曹頫任职十年,曹家的奢华生活得以维持。

2、康熙驾崩,曹家倒台

2.1 1722年底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发起“清缴运动”,责令官员填补亏空,本就欠下一屁股债的曹家首当其冲。

2.2 曹頫急火攻心、方寸大乱,导致本职工作频频出错,雍正震怒。1728年1月曹頫被革职抄家,曹家败落。

2.3 曹家在江宁的田产、房产、仆人被充公,但他们在北京崇文门附近的房产允许保留。曹家回北京后住在那儿,曹頫的儿子曹雪芹就在里面长大。

  

史景迁有足够的史料来写关于曹寅的生平,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那么多红学家的努力——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总有基础在背后支撑,红学家们不惜毕生心血去研究他的家世,很快挖掘出相关的丰富史料。
  读此书前,我并没有意识到红楼二字已经成了多数论及曹寅生平的文章的禁锢。红学家们要考证的是曹寅生平对红楼的影响,却往往忽视了其独立性。
  而史景迁的书告诉我们,曹寅的故事足以独立于红楼之外,成为历史一个迷人的章节。在这本书里,清皇帝和他的汉族旗人奴隶(史称包衣)曹寅之间发生着某种隐密而微妙的交流,有时甚至不失亲昵。地方官僚和中央集权间的信息沟通方式既规范又随意。而在黄仁宇所谓“缺乏数字化管理”的清朝财政制度中,管理者又用今天看来极度混乱的方法来努力维持其脆弱的平衡。亲情中搀杂着政治企图,金钱中夹带着清明的政治愿望,曹寅的汉人风流才气背后是他旗人英武的霸气,这一切竟然十分和谐地共存着。那个时代的风情满纸流动,曹寅的个人魅力叫读者击节不止。
  当这一切随着皇帝的去逝嘎然而止时,《红楼梦》的诞生就不足为奇了。
  史景迁把目光伸向足够远的时代,却没有忽视任何细节上的科学发现。此时此刻,红楼本身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这种自由的态度给了他某种特权,使他在一本研究红楼背景的书里向观众呈献上一种奇特的美丽,这种美丽独立于《红楼梦》,却又当之无愧地解释了红楼不朽之魅的原由。
  因此,在本书发表之后二十年,很多史实已被进一步廓清的今天,我依然视之为一本杰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