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关于自身的思考,关于世界的探究,关于万物的追问。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曾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老庄的“道”与“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苏格拉底对于美德和生活的思索;弗洛伊德对于“本我”的研究......他们或后人将他们的主张整理出来的作品更是流传甚广,成为许多学者们毕生追逐的目标。 您可能感叹于《易经》的深奥玄妙,您也可能沉醉于《物种起源》的伟大设想,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渔樵问对》或许您并不熟悉,但它可能是一篇无法被超越的奇文,向我们揭示整个世界的终极奥义。
立场不同,结论迥异 《渔樵问对》全文以一位樵夫向一位渔夫提出问题,再由渔夫去回答问题为结构,所有问题最终在渔夫深入浅出的阐述中得以圆满解读。文章对人性的思考、对价值观的论述,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读来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在这里,渔夫用通俗易懂的事例说明了立场不同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寓意十分深刻。
作者在说明这个道理时,用自己的工作举例,通过鱼和人的关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和鱼虽然一个在水里,一个在陆地,却都是为食所害。站在鱼的立场看,如果人钓到了鱼,鱼就被吃了,那么就是鱼受到了伤害;而反过来,站在人的立场来看,如果人没有钓到鱼,就没有吃的,就会饿肚子,那么就是人受到了伤害,而相同的是,“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害”是如此,反之,“利”亦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比赛,运动员们你争我夺,都为了站上最高领奖台而努力,但冠军往往只有一个。站在赢家的角度看,自己获“利”了,可站在本场输家的角度看,他真的“输”了吗?并不尽然。
其实,他也获得了“利”,抛开亚军的荣耀不说,他收获了与高手对决的宝贵经验,提升了自己大赛中处理关键时段的能力,或许,下一次比赛,他就会成为绝对的王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都是受益者。 万物相依,此消彼长 《渔樵问对》中,作者还说明了天地万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道理。他提到了天依靠地,地依靠天,二者是互为依托的存在,只不过一个主“形”,一个主“气”,形有涯而气无际罢了。这种辩证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能给我们以启迪。
同时,作者也由此展开,用生动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这种相互依托,此消彼长的道理。比如贪官,他们在收取贿赂时无论什么数额都嫌不够,可是一旦被发现,即便只有一文钱也嫌太多,因为那是他难以承受之重,那一时刻,他便忘记了自己醉心贪欲和享乐时的嘴脸了。 又比如偷盗,贼人在盗取财物时总是希望多些再多些,可如果事情败露,赃物被缴,便悔恨不已,恨不得自己当初少拿点再少拿点。人性之矛盾莫过于此,这也是对“此消彼长”一词最好的注解吧!
其实,我们虽未能像作者一样去深究事物背后的本质,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都有过此消彼长的体验。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物理,了解过“能量守恒定律”,这或多或少就与《渔樵问对》中的“此消彼长”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物的总量一定,转化为此类的多了,彼类便自然少了。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做的善事多了,做恶事的机会自然就少了。 由此,我们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为我们总结出如此深刻的道理,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观物以心,意识为本 《渔樵问对》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五子之一邵雍,他在文章中对意识形态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通过渔夫的口吻提出:语言传授的属于外在表现,眼睛所见的仅是形状,数量所计的是多少,而通过意识得到的才是本性。他举例说,历朝历代,天下大乱时,人们会发表更多的言论,去佐证自己的行为,让战争变得“合理化”。 于是,一时间“清君侧”“勤王”等口号此起彼伏,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正义的卫士,仿佛不参与一下争斗,便辜负了祖宗一样。如此一来,你争我斗变得诡诈,利益之争变得频繁;而天下大治时,人们丰衣足食,就会更为注重做实事,安居乐业,男耕女织,所说的话语变得真诚,互相之间关系也会变得亲密。而这些,都是意识主导的,本心决定了外在的表现,决定了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都应该用心思考,而不是看到什么就轻易下结论。 比如说,如果您看到这样一幅图片,上面是一名男子用力地踢着一条宠物狗,旁边疑似是狗主人的一名女子正奋力地拉着男子,能看到她的表情非常焦急和难过。您会作何感想?
会想到男子如何如何残暴,无德虐狗,丧尽天良,连这么小的狗都不放过?还是觉得这个男子可能是个偷儿,劫夺了女子的钱财正欲逃走,被忠诚的小狗发现了,坏了男子的好事,因此男子恼羞成怒?又或者是这小狗讨了嫌,打扰到了男子......凡此种种,无数可能。 如果我们单纯地以看到的表象为真相,那么真相可能始终离我们很远,只有当我们真正用心去发掘事物的本质,才有可能真正地不被蒙蔽。《渔樵问对》中所总结的道理,也恰恰说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渔樵问对》篇幅不长,却将古今、万物、人性解释得如此透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无法超越的奇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来自: 专家视点 > 《世界万物的本质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