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得胜后,就开始悬赏去找广武君李左车。 有人抓住了李左军,把他绑到韩信那里,韩信却亲自给他松绑,并且称他为老师,向他请教问题,说打算要攻打燕地和齐地。 广武君推辞说自己是个战败之人,怎么能讨论这些国家大事呢。 韩信说:听说百里奚从虞国逃亡,后来到了秦国,秦穆公重用了他,最后秦国称霸西戎。 这并不是说百里奚到了秦国就变厉害了,而是用不用他,听不听他的建议而已。 如果成安君(陈余)听了您的建议,那么,现在被抓的就会是我,正是因为他没听您的,所以我现在才有机会向您请教。 广武君一看韩信这样的态度,就说了:如今将军虏获了魏王,迅速的攻破了赵军,诛杀成安君,名震天下,这是对将军有利的。 但是现在士兵都很疲惫,而燕地的防守又很坚固,这个时候去攻打,一时之间不能攻破,时间久了,军粮难以供应。 攻破不了燕地,那么也不办法再攻打齐地,这两个地方就会相持不下,这就是对将军有弊的。 现在将军不如按兵不动,安抚赵地的百姓,设酒宴招待士大夫。再派一些能言善辩的人,到燕地去以汉军的兵威劝降,燕地不敢不降。 燕地一旦归顺,相邻的齐地当然也会归降,这就是兵法上的先虚后实的道理。于是,韩信采纳了广武君的建议。 ![]() 同年十一月,随何到九江去说服英布叛楚,但是三天都没能得见。 他就对太宰(官名)说:大王不肯见我,一定是觉得楚强汉弱,这也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如果能让我见到大王,我说的如果对,大王自我会听。 如果我说的不对,那么大王可以把我拉到市集上斩首,也可以表示大王对楚王的忠心。 于是,英布召见了他,随何说:大王和项王都是诸侯,但是以臣子的身份事奉项王,必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那么,项王讨伐齐地时,自己身先士卒,大王应当亲自带着九江的兵马,去做楚军的前锋啊。 怎么大王只发了四千人呢,这是身为人臣应该做的吗? 汉王入彭城时,项王还没有出兵攻打齐地,大王也应当发兵帮助项王去彭城作战啊。 结果大王并没有发一兵一卒,只是观战而已,这是要把国家托付给他人应当做的吗? 大王名义上是要依附项王,实际上是只靠自己而已,我认为这样不行。大王之所以不叛楚,是认为汉弱小。 楚兵虽然强大,但是却背负着不义之名,违背盟约杀害义帝。 汉王收拢诸侯,驻守在成皋和荥阳,从蜀、汉运来粮食,又分兵去守住要塞。 楚兵从彭城到荥阳,八九百里远,中间还隔着梁地,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过来。 汉兵又坚守不出,楚兵进不能战,退,又要被汉军追击,所以说,楚军看起来强大,实际上并不可靠。 如果楚战胜了汉,那么诸侯都会来相救,这样反而会招来围攻。 如今大王不与汉交好,反而要依附于楚,我真是不明白大王的想法了。 ![]() 我倒不是说大王的兵马就可以打败楚军,而是只要大王发兵叛楚,就可以牵制住项王几个月,这样汉王就可以趁机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能归汉,汉王一定会分封土地给大王,更何况,大王还有九江的土地呢。 于是,英布私下许诺叛楚归汉,但是保守着这个秘密,没有宣布。 当时,楚军的使者也在九江,正催着英布发兵呢。 随何直接去找了楚国的使者说:九江王已经归汉了,楚国凭什么再要求他发兵呢? 英布听了大吃一惊,楚国使者起身要离开。 随何对英布说: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可不能让他们的使者回去,先杀了他,再与汉合力作战。 于是,英布杀了楚军使者,起兵叛楚。 项羽派了项声和龙且攻打九江,英布战败,想要带兵去归汉,又怕被楚军拦截,就从小路和随同一起回到汉军中。 刘邦在洗脚的时候,召见了英布,英布非常生气,很后悔来归汉。 等回到自己的住处时,发现陈设布置,饮食,侍从官员,都和刘邦一样的,又大喜过望。 这是因为,刘邦认为英布之前就是九江王,担心他妄自尊大,所以才在洗脚的时候召见他,是想杀杀他的气焰吧。 又给他的住处布置的很好,是想要取悦于他。所以,这是刘邦用的权术。 我知道你在看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