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半民:甲戌、十一月癸卯这两天,有日食,疑有误。 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私下疑惑)大王与楚何亲(什么关系)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我是项羽的部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依附)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筑墙用的墙版和筑杵),为士卒先。大王宜(应该)悉(尽起)九江之众,身自(亲自率领)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该这样吗)?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袖手)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加强)自托(名义属楚却增加自己实力),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使他背着)之以不义之名,以(因为项羽)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把守边防要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转运)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脱身),故曰楚兵不足恃(仰赖)也。使(如果)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感到危机互相救助)。夫楚之强,适(应该)足以致(招来)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既然招不来,说明楚不如汉)。今大王不与(联络)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不认为)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受到牵制);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之外再加封)。”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暗中许诺)畔楚与汉,未敢泄也(不敢走漏风声)。 半民:这个随何,果然有战国纵横家的口才,对比楚汉,思路清晰,利害得失讲得入情入理,深入英布心里。项羽手下还真缺少这样的辩才。 半民:随何给他来个既成事实,断了英布的退路,这就是上屋抽梯,只能跟进,再无办法了。 半民:项羽有勇无谋,只讲打仗,不讲政治、谋略,岂不知打仗只是两国之争的一部分。但就九江王英布来说,项羽打败他的军队也就罢了,杀掉他的妻子,却连一点后路也不给他。更何况,决裂的不只是一个英布,其他诸侯会怎样看? 半民:刘邦对待失败而来的英布,采取的是前倨后恭的策略,让英布既要看到刘邦我是老大,有“赏”给他好的待遇,把同为诸侯的英布“玩弄于股掌之中”,一打一拉,刘邦就成了英布的“当然上司”,而不再是同盟者了。刘邦的“政治”,玩得高! |
|
来自: liuhuirong > 《徐州老师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