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O一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刘邦就问大家说怎么办,众人都说赶紧发兵去打他啊。 刘邦又去问陈平,陈平说,韩信知道有人上书说他谋反吗? 刘邦说,不知道吧。韩信接着说,陛下的精兵比楚王的多吗,陛下帐下的将领,用兵的能力比韩信厉害吗。 现在兵将都不如韩信,要发兵去攻打的话,我真是为陛下感到担心啊。 刘邦听了以后又问了,那要怎么办呢。 陈平又说了,古时天子都会巡行会见诸侯,现在陛下也可以巡行啊,到时候就去陈地会见诸侯。 陈地,在楚地的西边交界处,韩信知道后,一定会出来迎接陛下,就趁这个机会把他擒获。 刘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了使者去通知诸侯,说自己要去巡游,到时候在陈地会面各诸侯。 ![]() 楚王韩信听说了以后,心里又怀疑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他的部下就跟他出主意说,把钟离昧斩了,到陛下那里交差,陛下一定开心,这样就没事了。 钟离昧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向来和韩信的关系就比较好。 项羽死了以后,钟离昧就去投奔了韩信,刘邦知道后,还下诏让韩信抓捕钟离昧的,所以韩信的部下才会让韩信杀了钟离昧。 十二月,刘邦和各诸侯在陈地会面,韩信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下令武士把韩信绑了起来。 韩信说,别人说的没错啊,这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啊。如今天下已定,我们也该死了。 这意思就是刘邦过河拆桥嘛。 刘邦说,那是因为有人告发你谋反,便把韩信给押了回去。 但是,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反而还赦免了他,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也知道刘邦是忌讳自己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但是也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负。 刘邦曾经和韩信聊天,说到关于带兵的问题。 刘邦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 刘邦又说,那么你呢。韩信说,那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刘邦笑了,说那你怎么还被我抓了呢。 韩信说陛下虽然不能带太多的兵,但是善于用兵啊,所以我才被陛下擒获,而且,这也是天意啊。 ![]() 天下已定,刘邦开始封赏功臣,封萧何为酂(音读赞)侯,食邑八千户,食邑就是税租。 功臣们都觉得不公平,说我们都拼死打仗才有这样的功劳,萧何从来没有过战功,就只靠着文墨议论,功劳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啊。 刘邦说了,你们都知道打猎吧,去追猎物的是猎狗,而下指示的是人。 萧何就是这个下指示的人,你们觉得谁的功劳大啊。 大臣们听了也不敢再有意见。 张良也是谋臣,并没有战功,刘邦把齐地封给他,食邑三万户。 但是张良推辞了,说自己与陛下相遇,是上天的旨意,陛下肯用我的计谋能成功,也是我的运气好,我不敢受封这么多,只要把留地封给我就行了。 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接着,又封了陈平为户牖(音读有)侯,户牖属于陈留郡阳武县。 陈平也推辞说自己没那么大的功劳,不敢受封。 刘邦说,我用了先生的计谋,每次都能打胜仗,怎么没功劳呢。 陈平回答说,要不是魏无知的举荐,我哪里能见到陛下啊。 刘邦觉得陈平不忘本,就赏赐了魏无知。 因为天下初定,刘邦的儿子年纪又小,而且兄弟也少,想到秦朝孤立而亡,刘邦就想要大封同姓子弟。 ![]() 封了二十多个大功臣,其他的整天争功不断,又嚷嚷着不公平之类的,所以暂时就没再封赏。 有一次,刘邦看到将领们经常聚在一起说话,就问他们聊些什么呢。 留侯张良说了,陛下难道不知道吗,他们这是要谋反啊。 刘邦说,这天下刚刚安定,怎么又要谋反了。 张良说,陛下本来是一介布衣,如今取得天下,贵为天子,而所封的人都是以前的旧友,和陛下关系好的这些人。 所杀的人呢,都是与陛下有仇怨的,现在论功封赏,就算把全国都拿出来,也是不够封的啊。 大家既担心不被封,又担心以前恐怕有些小过错而被诛杀,所以聚到一块,商量着不如谋反算了。 刘邦又说了,为之奈何?就是那该怎么办呢,刘邦经常会问身边的谋臣这句话。 张良说,陛下生平最讨厌最恨的,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是谁呢。 刘邦说,雍齿和我有旧怨,曾经好几次困住我,我本来是要杀了他的,又念在他立了许多功劳,所以也没忍心杀他。 张良说,好,现在第一个要封赏的,就是雍齿。 于是,刘邦安排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 酒宴结束后,大臣们都开心的不得了,说,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马马光曾经说,张良是高帝的谋臣,被刘邦当作是心腹之人,必然对刘邦是知无不言的。 哪有知道大臣要谋反却不说,还要等刘邦自己发现,他才进言的道理呢。 当然是因为天下初定,刘邦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封赏,难免会有失公平,大臣们自然就会心生怨恨,而且人人自危。 所以张良借着这个机会向刘邦进言,使得高帝不要偏袒,也让大臣打消猜疑之心,这样才能国家无忧,利及后世。 像张良这样的,就属于很懂得进言的。 张良跟随刘邦身边这么多年,好几次在关键时候,给出自己的见解,让刘邦改变心意。 一方面,当然是张良非常有谋略,看事情深远,角度宽广。 另一方面,刘邦也很信任他,愿意听取他的建议。
上期文章回顾:张良遇黄石公得兵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