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二四冬十一月,公孙弘任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位封侯的,为以后的丞相封侯开创了先例。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薛县人(现在的山东省寿光市),年轻的时候是薛县的狱警,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免职,家里又贫穷,他就去了海上放猪。 在武帝刚刚即位时,招揽贤良懂文学的人,那一年,公孙弘六十岁,他被征为博士。 后来出使匈奴办事,因为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觉得他没什么能力,公孙弘就称病辞职回乡了。 到了元光五年,天子又下诏招揽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荐了公孙弘,再次被天子拜为博士。 每次上朝时,公孙弘都是让天子自己做决定,他从来不当场辩驳。 武帝发现他品行敦厚,口才也好,还熟悉文书之类的事,就很欣赏他,在两年之内,就升他为左内史。 他曾经和大臣们约定好要上奏的事,但是到了上朝时,他又不肯说了,只是顺从天子的意思。 汲黯就责问他说,齐人真是狡诈而无情(公孙弘是齐人),明明大家约好了一起上谏,你却违背约定,你这是不忠。 天子去问公孙弘,他说,懂我的人自然知道我忠诚,不懂的人就会觉得我不忠。 武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后来再有别的大臣说公孙弘的坏话,天子却更加厚待他了。 汲黯曾经说,公孙弘位列三公,工资那么高,但是却用粗布被子,说明这个人沽名钓誉。 天子就去问公孙弘,他很坦然的承认了。 并且还说汲黯忠心,所以天子才能知道这些事。 天子认为公孙弘谦让,越来越喜欢他。 ![]() 公孙弘这个人,表面看起来很宽厚,实际上城府很深。 曾经和他有过节的人,他也是做足面子,假装不和他们计较,实际上私下去报复他们。 比如诛杀主父偃,把董仲舒迁到胶西,这些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汲黯常常当面不给他好看,公孙弘就想找个事让汲黯获罪。 他给天子上书说,右内史界部许多人都是宗室亲贵,很难管理,一定要一位重要的大臣去管理才行,请陛下把汲黯迁为右内史。 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糙米饭。 对待自己的老朋友和门客,公孙弘都供给他们衣食,工资也给他们用,自己家没什么多余的钱财,所以许多人也觉得他很贤能。 公元前一二九年,匈奴又入侵上谷,杀人抢物。 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带兵去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带兵去代地,轻车骑将军公孙贺去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去雁门。 卫青到了龙城就俘获了匈奴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打了败仗,死了七千人,李广也被匈奴人擒获,后来装死才得以逃脱。 朝廷把公孙敖和李广下狱,论罪应当斩首,后来免了死罪,贬为一般百姓,而卫青,被封为关内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