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瞿秋白提议将汉字拉丁化,赵元任写下96字奇文反驳,全文一个读音:《施氏食狮史》

 公司总裁 2022-08-09 发布于河南
1930年,瞿秋白为了推行“汉字拉丁化”,公开提出让“汉字”交给老学究们研究分析,让中青年们学习并普及“新中国文”。
并主张全面废除汉字,唯有这样才能加快汉字拉丁化在全国的普及度,才能让全国人统一书写。
这一言论引来了多方文化学者的不满,纷纷和其争论起来。
这些当中就有语言学家赵元任,当他得知瞿秋白极力要求“废除汉字”时,当即写出一篇奇文进行反驳。
这篇文章名为《施氏食狮史》,其内容仅96个字,通篇为一个读音,只能看不能读,毕竟通篇读音都是“shi”。而如果使用“新中国文”,也就是瞿秋白推行的汉字拉丁化字母。
那根本就无法让人理解其中的意思!
很快,这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全文不足100个字,却将姓施的书呆子吃狮子的闹剧表现出来。
而这也狠狠打了“拉丁化”追崇着的脸,毕竟他们提倡的“新中国文”看似简单易学,却很难完全表达中文含义。
之后,赵元任又写下《季姬击鸡记》等文章,同样全文只有“ji”的读音。
但仍生动有趣地讲述一个故事,让人看得畅快淋漓。
那么,在赵元任的强力反驳之下,瞿秋白的计划能否顺利推行,而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赵元任
让我们先来一起看看瞿式文字改革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 “瞿式方案”提出背景

自仓颉创立文字以来,汉字就成为中国文化之根。
而今汉字已发展超6000年,在数千年的不断完善中显得十分成熟,且影响了周边诸多国家。
只不过,作为表意文字的一种,汉字也是全球公认最难学的语言,特别是在岁月的沉淀中让其更为博大精深,其汉字总数量已超10万个。
也正是汉字深涩难懂,在义务教育还没普及的旧社会,中国的文盲率居高不下,文字成为知识分子和上层达官贵族的交流工具。
近代时期,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因从小就没机会学习,建立政权后创造通俗易懂的简体汉字。但随着运动失败,该汉字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而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西方的野蛮侵略,让无数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之路。
康有为
康有为、梁启超等进步学者认为应该废除汉字,采用拼音式字母,以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壮大国家科技水平。
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一提议也没被关注。
民国建立后,一大批进步留学生纷纷前往西方国家学习,他们反思当时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受“旧的传统文化”所限。
汉字尽管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但古老独特的表意方块汉字让无数国人在阅读上出现障碍。
而如何能让四万万百姓都能读书学习,接受西方进步文化,造就强大繁荣的新中国呢?
还有学者认为,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是民众思想上的落后,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中国想要变得更加强大,那就要将致使思想贫瘠的始作俑者“汉字”革除。
钱玄同
新文化运动后,废除汉字的声音接踵而来,并主张采用字母文字,如此就可快速降低文盲率。
其中表现激进的有钱玄同,他早在1910年时就提议“废除文言文,使用白话文”,之后他更是提出“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提议,得到胡适、赵元任、瞿秋白等人认同。
五四运动爆发后,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他认为汉字是方便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工具,唯有将其废除中国才能真正强大。
早在1917年时,蔡元培就主张创立“国语研究会”,讨论语言发音问题,并制定“注音字母”。
但因缺陷过多没能被社会接受。不久后学者们又提出“国语罗马字”,可因它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国罗推广困难,社会上反响不多。
就在国罗举步维艰之时,拉丁化新文字推广开来,并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支持。
瞿秋白
而汉字拉丁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正是瞿秋白,因而中国拉丁字母方案也被称为“瞿式方案”。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2度当选为中共最高领导人。
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他率部转移福建长汀时,不幸被反动当局抓捕残害。
毛主席对其高度评价:“……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但很少有人知道,瞿秋白还是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他留下500多万字文化遗产,其中涉及语言文字改革的论著多达十多万字。
瞿秋白

二 瞿秋白主张废除汉字

瞿秋白从小就对语言颇感兴趣,精通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对世界语也有很深的研究和学习。
1920年,瞿秋白作为驻外记者来到苏俄采访。此时苏俄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字拉丁化改革运动,并在全国内大范围扫盲。
所谓拉丁字母,最早是由意大利半岛拉丁人创造,明末清初时被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19世纪60年代开始,汉语文献中就已出现拉丁字母,主要是现代科学领域。
瞿秋白了解到,俄罗斯长期受东方文化影响深远,当地民众比较迷信,80%的民众都是文盲。
但随着拉丁化文字的改革,普罗大众对现代科学的接纳度大大提高,可以说扫盲运动效果显著。
瞿秋白得知后深受感触,他联想到当时文盲率超高的中国,想到复杂难懂的汉字,学习起来十分不便,意识到应该改造传统汉语,创造更方便普及的文字。

1921年时,瞿秋白就开始研究中国文字拉丁化问题,但能研究的一手资料并不多,他开始频频拜访苏俄同事如郭质生等人,写下了一大箱密密麻麻的字母符号。
就算在病重住院期间,他依旧争分夺秒研究汉字拉丁化。
两年后的7月,瞿秋白回国筹建上海大学,期间他撰文指出“文字工具的改良是中国新式社会生活建设的必要条件”,并主张实施“文字革命”,但因忙于革命,瞿秋白的汉字拉丁化研究一直没太大进展。
1928年5月,瞿秋白作为代表参加中共六大以及共产国际六大。
此时正是苏联“扫盲运动”的高潮时期,苏联政府致力于为远东地区少数民族以及华工们扫盲。
再加上此时南京政府颁布由赵元任编纂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瞿秋白发现该“拼音法式”缺陷比较多,脱离实际,决定创造一套更适合广大民众、有实际价值的拼音方案。
瞿秋白
因忙于革命工作,瞿秋白积劳成疾,只能被迫留在苏俄。
期间,他的朋友郭质生前来看望,并带来了两本“拉丁字母研究笔记”,这更坚定他研究“汉字拉丁化”的决心。
从此,瞿秋白、林伯渠、吴玉章等人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开始中国文字改革的研究,并于1929年写出《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并很快在莫斯科发行200多份,引起很大反响。
6个月后,瞿秋白又在基础上进行修改,尽可能让其和拼音文字接近,让中国亿万文盲更好的书写表达。
瞿秋白还创造出了声母韵母表,由字母代替汉字,此举为新中国后我国制定汉字拼音方案奠定基础。
就这样,《中国拉丁化字母》小册子就此诞生,并很快在苏联推行,为远东华工们扫除文盲做出了巨大贡献。

瞿秋白曾写信给妻子说:“……使中国工农群众不要受汉字的苦,这或许要五十年,一百年,但发端是不能怕难的……”
可见,瞿秋白对汉字拉丁化一事十分重视,他希望能让广大工农群众们摆脱复杂难懂的汉字,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
回国后,瞿秋白仍致力于不断完善“瞿式方案”,革命之余总是尽心完善,并于1932年底写出《新中国文草案》。
瞿秋白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式文字,以至于友人因看不懂而闹出笑话。
如一次,他给语言学者彭玲写信,彭玲打开后一看全是拉丁文。
几天后二人见面,瞿问她为何不回信,并笑着说:“你错过一个练习拼写的好机会了!”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指出拉丁文字是最先进的文字之一,简单便捷通俗易懂,值得大家学习。
拉丁文
他还以苏联、越南等国家为例,认为拉丁化是不可避免的大潮,而中国想要走上世界也不能置于浪潮之外。
“瞿式方案”的推出也引来了不少人反响,南北方各地纷纷成立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还影响到海外华人圈。
鲁迅就是汉字拉丁化的推崇者,他曾说道:“这回的新文字简易得远了,又是根据现在生活,只要认识几十个拉丁字母,并学会拼写的话,很容易就会使用,这才是劳苦大众自己的东西,首先的唯一活路。”
他还批判“方块字”是“愚民利器”,唯有彻底拉丁化,才能解决问题。
鲁迅也曾在《社会月报》中表述:“国语罗马字拼音太繁琐,不易于劳苦大众接受,难以普及开来。”
甚至在鲁迅病逝前,也曾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观点。
1938年时,《中国拉丁化课本》正式进入教育市场,封面写着“知识分子初学使用”。
作者在序言就提到,并非废除汉字,只是汉字拉丁化方便学习和传播。
鲁迅

三 赵元任用96字奇文反驳

瞿秋白为了推行“汉字拉丁化”,言语上有些过激,他曾公开提出让“汉字”交给老学究们研究分析,让中青年们学习并普及“新中国文”,并主张全面废除汉字,唯有这样才能加快汉字拉丁化在全国的普及度,才能让全国人统一书写。
然而,这一言论引来了“国罗派”的不满,和其争论起来。
对此,瞿秋白又提出了“语言阶级论”,他认为汉字不是四万万普罗大众的文字,而是封建遗留的百分之三四的士大夫的文字,是一种十分落后的语言。
他这一观点是将汉字当成统治者的文化武器,以便于君王更好地统治。
当然,他对汉字的批判,其实也是为了能让广大工农群众普及教育,其初心是好。
不过“瞿式方案”虽然拼写简单,学习方便,可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汉字
那就是“拼写不精确”,很难完整表述汉字表达的意思,并很快引来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的批判,这是咋回事?
赵元任1892年出生于天津官宦世家,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5岁时就已学会北京话、保定话、福州话、常州方言等。
15岁时,赵元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入学没多久,他就学会南京话。
一次,他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赵元任灵活切换8种方言和客人交谈。
后来,他更是学会包括方言在内的几十种语言。
18岁时,赵元任以第二名成绩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期间,他先是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物理、数学,又在哈佛钻研哲学、语言学等课程,读研期间,赵元任对语言学兴趣越来越大。
1920年,赵元任放弃国外众多名校的橄榄枝,毅然回国。
赵元任
他此次回国主要目的就是“退婚”,早在他年幼时父母就为其包办婚姻,其退婚理由是女方大他2岁,不想耽误对方,谁知女方不愿意,提出要求赔偿2000银元。
赵元任没钱,只能举债赔偿。为了及时还清债务,他只好来到清华教书。
对于如此高学历人才,清华自然是求之不得,让他教授物理学、数学、心理学。
清华任教期间,赵元任结识了大他3岁的杨步伟,此人是中国第一位留洋女博士。
经过赵元任的执着追求,两人于1921年6月结婚。他们的婚礼朴素而简单,一时间还成为“新式婚姻”的典范被广泛宣传。
1925年时,赵元任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就此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主要职业。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想我大概是个生来的语言学家,数学家和音乐家。我索性做个语言学家比任何其他都好。”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
可见,赵元任对语言学十分痴迷。同样的,赵元任对汉字拥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当他得知瞿秋白极力要求“废除汉字”时,当即写出一篇奇文进行反驳。
这篇文章名为《施氏食狮史》,其内容仅96个字,全文如下图:
该文章通篇为一个读音,只能看不能读,毕竟通篇读音都是“shi”,而如果使用“新中国文”,也就是汉字拉丁化字母,那根本就很难让人理解其中的意思,这足以表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很快,这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全文不足100个字,却将姓施的书呆子吃狮子的闹剧表现出来。
而这也狠狠打了“拉丁化”追崇着的脸,毕竟他们提倡的“新中国文”看似简单易学,却很难完全表达中文含义。
为之后,赵元任又写下《季姬击鸡记》等文章,同样全文只有“ji”的读音,但仍生动有趣地讲述一个故事,让人看的畅快淋漓。
《施氏食狮史》
针对汉字是否废除,赵元任始终认为可以在有保留的基础上去推行文字。
早在早在新文化运动后,赵元任就积极响应“汉字改革运动”之中,1916年时他发表《中国语言的问题》,其中提出应该将汉语拼音化,但他也表示汉字暂时不会废除,仍有其使用价值。
赵元任认为,汉语“拉丁化”只会断了汉字的根基,后人将难以理解古人的智慧,更难以从古书中挖掘出古人智慧的宝典。
当然,赵元任后来也表示,用《施氏食狮史》去反驳汉字拉丁化是有缺陷的,毕竟他的奇文太过于绝对,生活中很难有人这么说话、写文。
但他仍坚信,全盘否定汉字必然是改革的另一个极端。
当时学术界认为表意文字如汉字和图画文字是低级文字,表音文字才是先进的高级的文字。
汉字
对此,赵元任当场反驳,他认为汉语语言、文字拥有相对独立行,唯有两者结合才能字尽其用。
赵元任的反驳,让人们意识到汉字拉丁化的弊端,那就是“同音字”问题,汉字音节明显要强于字词,其特点是一音对多词,拼音化只会丢失数千年传承的汉字之美。

四 赵元任与“赵式方案”

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但他却以“中国语言之父”蜚声于世,培养了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著名语言学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那么,针对民国之初国人文盲率高、汉语深涩难懂的现状,赵元任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当钱玄同、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出废除汉字,使用“罗马字母”替代时,赵元任主动请缨,致力于汉语拼音化研究。
甲骨文
其实,在民国前,外国人为了学习中文已研究出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但这一方案只是民间行为,并没有得到官方批准和推行。
1925年时,国语罗马字拼音委员会成立,赵元任等人经过数次讨论分析,并于一年后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俗称“赵式方案”。
对于“国罗字体”,赵元任也充满了期待,他曾写道:“我想这事情因为是顺着言语变化的天然趋势,所以很有希望的……趁时努力下,不多年可以使全国人识字,不十年可以产生新文学里的更新的发展……”
1928年时“赵式方案”由教育部部长蔡元培正式公布,这也是中国官方颁布的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不过因声调、注音方法复杂,没能广泛推广,在群众中影响有限。
但这依旧不影响赵元任对其付出的心血,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对“国罗”的研究和完善。
蔡元培
1929年时,他用国罗拼写读物《最后五分钟》;1935年他又出版《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国语罗马字本》,系统介绍国罗。
他还在广播上宣传国罗,讲解国罗的来历、特点,以及推行中遇到的疑问,传授自己对国罗的心得,以求让民众都能读懂、学会。
尽管1934年后,国罗推广工作进入低潮,特别是新中国后更是在大陆消失匿迹。
可赵元任仍对其钟爱有加,他在美国进行汉语教学时编写的教材均是使用国罗注音。
有人可能会质疑,赵元任不也同样主张“汉字拼音化”吗?
实际上,和瞿秋白主张废除汉字、注重文字意识形态的不同,赵元任则侧重于汉字拼音化,专注于汉字本身的音韵之上,单纯解决汉字拼音化问题。
瞿秋白就曾公开批判“赵式方案”,他认为“国罗”没有摒弃汉字,没有脱离四声语调,不适合现代语言学,很难在群众中立足。

就此,两人对立达到顶峰,这也是为何赵元任接受采访时对瞿秋白冷淡的主因。

五 汉语拼音方案

当然,要提出的是,尽管瞿秋白主张“汉字拉丁化”,但在当时也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
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陶行知、茅盾等688名文学界知名人士发表《我们对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指出汉字拉丁化值得向全国推广,并号召大家一起研究,将其完善,使其成为普罗大众和解放运动的 重要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看完文章后,亲自写信给蔡元培,其中表示对汉字拉丁化的极大赞赏。
主席曾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相信汉语拉丁化是用来消灭文盲的良好工具。”
他还提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朱老总也曾感慨说:“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毛主席也曾在陕甘宁边区亲自推行“拉丁化新文字”,在抗日战火中,新文字并没有偃旗息鼓,反而让广大解放区群众们文盲率大大下降。
吴玉章曾说过:“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新中国前夕,吴玉章曾就文字改革问题写信给主席,他认为应该进行拉丁化的拼音改造。主席让郭沫若、茅盾等人探讨分析给出意见。
很快,郭沫若等人回信:“我们也认为将来中国的拼音文字,与其采用注音字母或日本假名式,毋宁采取拉丁化而辅之以万国音符。”
新中国后,毛主席对文字改革工作十分重视,他提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随着主席访苏期间,同斯大林就语言文字改革进行探讨,斯大林提议可搞个民族化的拼音方案,这让主席有所启发,他决定主张研究汉字笔画式的字母为汉语拼音字母。
1953年5月,主席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特别指示文字改革的问题,他表示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可先对汉字进行简化,并研究注音字母,以便于满足当前使用,再制定拼音化的汉语拼音方案,如此就可降低学习门槛。
就这样,经过语言学者多年探索,1958年时《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在全国开展,并成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该《方案》将简化汉字、拼音字母和普通话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我国扫盲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拼音方案》借鉴了“瞿式方案”、“赵式方案”的精华部分,标点符号来自民国初年由吴稚晖编纂的注音字母。

可见,《方案》融合了注音字母、国罗、拉丁化新文字的优点和长度,为三者的混合结晶体。
1964年,中国文改会发表《简化字总表》,其中收录2274个字,并很快推广全国。
不过第二批简化汉字推出后,因破坏汉字原本构造,被群众们广泛抵制,最终只能宣布废止。
此时,学者们才明白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本身的智慧和闪光点。
之后又经过数年探索,大家发现汉字拼音化改革难度较大,无法解决分词连写这一根本问题,因而1986年开始,汉语拼音化道路就此被叫停。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识字率大大提升,汉字因独有的魅力、智慧走上国际,成为14亿人的文化宝典。
但我们仍要感谢瞿秋白、赵元任等语言文字学者,正是他们的一次次探索、尝试,让中国人明白汉字是无法摒弃的。


猫爷的渔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