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并没有汉语拼音,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皇家书库319 2022-11-03 发布于湖北

汉字拼音是学习汉字读音的基础,也是说好普通话的前提,更是语文学习的敲门砖。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汉字的读写是重中之重,可学生常被容易混淆的拼音搞得晕头转向。例如,不少学生时常分辨不清声母b、p、d、q,从而将“币”读成“地”,将“气”读成“辟”。

此外,地域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读音。例如,北方方言五花八门、种类丰富,但词汇与语法结构相似性较高,语音分歧不大,因此不会出现明显读错音的情况,顶多掺杂方言口音。然而,南方方言丰富且繁杂,但是广东省便有“白话”、“潮汕话”、“客家话”等三种方言。

此外,南方方言腔调不一致,调门有高有低,声调有长有短,令外地人完全摸不透规律。如今的普通话便是以北京的语音作为标准语音,而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更是明清两朝的都城,因此北京话的影响力广泛,成了全国人民公认的官话。

然而,南方方言始终未得到认可,更未取得官方地位,因此南方话参差不齐,始终无法统一,从而造成南方人说话总是无法将拼音读准,常惹人笑话。尽管地域差异会造成读音不标准的问题,但只要稍加勤学苦练,便能够练成一口流利标准的口音。我国古代并没有汉语拼音,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汉语拼音的起源与发展

拼音是辅助汉字读音的重要工具,由拉丁字母与不同的拼法所构成。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中国汉字,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字读音。我国最早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西字奇迹》,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著。

公元1626年,金尼阁在利玛窦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注音方案,出版了《西儒耳目资》一书,这是一部帮助西方人学习汉语的著作。不过,以上方案皆是以“北京官话”为方案设计的,只适用于北京语音拼写。19世纪初,广州传教士马礼逊编写了一部以广东方言为基础的《中文字典》,这也是最早的汉英字典。

而后,不同地区的方言陆续被设计成不同种类的教会罗马字,主要用于传教。1867年,威妥玛出版《语言自迩集》,书中记录了中国人名、地名以及事物的拉丁文注音。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设计了一套以音节为单位的拉丁字母文字,主要用来拼写方言。

针对汉语拼音,我国曾开展切音字运动以及新字运动。1840年之后,不少仁人志士认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救亡图存,而教育无法普及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字的复杂与繁难,自此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切音字运动,陆续出现了《传音快字》、《拼音字谱》、《官话合声字母》等方案。

切音字创造者与倡导者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切音字能够与汉字分工合作,成为一种新的拼音文字,然而这种设想最终无法实现。新文字运动爆发于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而拉丁化新文字是由苏联创造的。1934年,上海成立“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年的时间里,我国成立了三百多个拉丁化新文字团体。

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文学大家联名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表示对新文字的支持与提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正式成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探讨应当选择哪一种字母的问题。

1955年,世界语者叶籁士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总结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但这些方案在国内的实施效果并不佳,因此中央最终还是通过了拉丁字母的方案。同年11月1日,我国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曾对外征收意见,甚至参考了海外华侨以及留学生的建议。直到1958年2月11日,中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将其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同年秋季,该方案已经进入全国的小学课堂之中。

这套方案吸取了以往不合格的拼音方案的教训,吸收了罗马字与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是我国最成熟、最完美的拼音方案。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此方案已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了国际标准。

1958年,政协会议上发表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方案》的好处,称其适用于当前我国的局势与发展。此外,该报告还认为文字并非一成不变,所有人都可以提出关于汉字改革的意见。

古代注音法

古代虽没有拼音字母,却也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式。读若法是一种用汉字来为汉字注音的方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首次使用“读若法”来注音的著作。例如,《说文解字》中记载“儡,相败也,……读若雷。”

用“雷”来标注“儡”的读音,只要会读“雷”,就能知道“儡”如何读。不过,读若法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即不能完全反映出汉字的正确读音,有些读音过于相似则会引起读音的混乱。东汉末年,古人在读若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直音法,减少了读音混乱的问题。

直音法是采用读音完全相同的汉字为不认识的字注音的方法。例如,许多人不认识“涊”,但若以“碾”字注音,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不过,直音法虽浅显易懂,但它与读若法的缺点如出一辙,即很有很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

例如,“丢”字,人们无法找到同音字为其注音。在读若法与直音法推行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反切法。三国时期的学者孙炎所著的《尔雅音义》乃是第一本使用“反切法”注音的著作,作者孙炎还被誉为反切法创始人。

隋唐时期,反切法逐渐完善,并被使用了1500多年,直至近代才被废除。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的读音拼成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例如,《康熙字典》中记载“坛,徒干切”,“坛”字的读音便是采取用“徒”字的声母t与“干”字的韵母an相结合的方法。

结语:

汉字拼音注音运动距今不过百年历史,却代替了反切法,成为汉语注音的主流,甚至被国际所认可,对中外学子认识汉字与学习普通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汉字拼音注音通俗易懂且几乎没有缺陷,使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