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拼音是何时出现的?古人没有拼音怎样识...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6-14
1,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语拼音是1955-57年研制,1958年颁布的。如今已经成为联合国规定的用拉丁字母转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但是历史上用其它字母标记汉语读音的尝试远不止这一种。1918年民国教育部颁布过注音字母,就是现在台湾还在使用的“老拼音”,现在大陆出版的字典词典上还能看到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的对照表。再往前,还有多种外国人发明的拼音方案,比如韦氏拼音等。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参看《汉语拼音经典方案选评》(刘振平,2013)。

2,古代没有拼音,但有着类似拼音的思路。我们自上古开始一直没有“声”、“韵”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之前很长时间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音节可以分成辅音和元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节为单位整体教整体学的。后来随着东汉佛教传入,梵文经典进入中原。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辅音元音分得很清楚,人们受梵文的启发,觉得汉语似乎也可以这样分开,于是才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以书面形式记录汉字读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两种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打比方说就像是“箱,读如香。”这样写法时,“读如”两个字后面的那个字就是用来注音的。一般都是用一个简单字为复杂字注音,但如果你连那个简单的也不认识,那就没啥办法了。在这种方法之下,还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传的,因为一方面你要知道一系列的简单字,另一方面是有些复杂字同音字几乎没有,直音法也注不出来。在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之后,古人发明了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注一个音,常写作像是“夸,苦瓜切。”其中最后一个“切”字与读音没有关系,它表示前面的两个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反切下字。取上字的声母 k,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ua1,合起来就是“夸”的读音。这样的注音方法还是必须要口传一些简单字,但是它至少解决了同音字很少的难字的注音问题。

3,关于“英文字母借鉴成拼音”的问题,参见@Frances 的回答。拉丁字母是欧洲许多语言共用的,拉丁语是欧洲语言共同的古代祖先。它不等于“英文字母”。若想了解拉丁字母的身世,参见周有光先生的《字母的故事》。

4,古代确实没有拼音,但拼音在今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古今的社会环境不同。除了楼主说的用拼音打字之外,拼音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扫盲。这是汉语拼音方案制订的初衷之一。当然,没有拼音也能扫盲,但拼音大大提高了扫盲的速度。第二,方便国际交流。由于汉语拼音使用着世界通行最广的拉丁字母,因此给外国人学汉语读汉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外国人来华学汉语,一般两周左右的课时量即可完成拼音学习,学会了拼音就能查字典了,认字也就好办多了。能有这样的效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拼音使用着世界通行最广的拉丁字母,外国人很熟悉,容易掌握。第三,方便信息时代的信息沟通。拉丁字母26个,加上大写和10个数字,一共62个字符,每个字符一字节。汉字每个字符两字节,扫盲水平3500字,偏难怪字加上数以万计。这种数量上的悬殊一度给汉语汉字的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都曾爆发过汉字是否应当废止,是否应当全面字母化的论争。当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这是断然不可以的,但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汉字当时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应对“第三次浪潮”,如果融入信息时代。这也是主张汉字全面字母化的人的重要理由。如今这些问题似乎已经都不再是问题,那些论争的声音也渐渐淡去。这里,我们必须感谢一些人,首先是当年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语言学家们,一套拼音方案,在汉字与拉丁字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汉字的录入提供了方案基础,又由于拼音是基础教育中的必学内容,因此它也就成为了不需要学习成本就可以掌握的,最普遍的输入方法。拼音方案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是它的设计者也始料未及的。第二应该感谢的是王选院士及其团队,是他们的工作,使汉字可以优雅地显示、方便地传输、高效地印刷,让汉字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彻底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活字印刷技术。总而言之,古人没有拼音虽也无妨,但拼音在今天发挥的作用,是古人难以想像,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吧。


有前面提到的反切,还有用同音字标注读音的。
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大概是五六十年代制定出来的(具体不记得了……从来记不得年代)。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查查周有光老先生,他是专业是经济学,但是自己家对语言感兴趣,后来他在某学校(忘记了)教书,有人请他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算是花絮吧。
另外,那不是英文字母被借鉴为汉语拼音,ABCD这些是拉丁字母,英语也是使用拉丁字母而已。很多语言都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英语和拼音恰好都使用拉丁字母,不存在谁借鉴谁。
另外,个人认为,并不是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就不必要存在的(比如wifi)。给汉字配拼音,可以方便知道一个字的读音,也方便国际交流。至于替代,个人以为现在大陆的这套汉语拼音方案已经被广泛接受,用另一个系统替换既没有必要,也会带来很多麻烦。(不过粤语大概有粤拼,具体我也不清楚。)
目前汉语三套注音(切音、注音字母<主要是台湾用>、拼音),广泛采用的是近现代创立的注音法(包括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
古代的注音,有两种,一种是读若、直音,一种叫反切

直音就是用单字给单字注音,如 彻 (音:撤),就是用另一个字的读音来注音。这样会有一个问题,有些窄韵字的同音字很少,或者同音字也大多不是很常见。而用于注音的字,最好是比较常见的字,这样注音才有意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这种读若、直音的方法进行注音的
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到汉魏晋时期,佛教进入中国,由是引入了反切注音法。
反切注音是用第一个字(反切上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反切下字)的云母,上字的声母与被注音的字相同,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与被注音的字相同,反切的两个字连读就是被注音字的音。
如: 女票(朋友切) 大雾 XDDD
吗(摸啊切) (谁邪恶谁面壁)
反切也有反切的局限,第一个是对于“吗”,你用摸啊切,我用莫阿切,比较乱,没规范。第二个是,有些窄韵不太好切,得借用其他韵的字来切,这样会导致读音不准确。

后来陆续又对反切法进行了不少改良,如规定清浊辅音、尽量不用带辅音的做下字。但是还是没能解决窄韵的问题等等

这是古代注音的发展,基本上到明末清朝后,就没怎么发展了。

到清末,1913年读音统一会(好奇葩的会,但是很有用)制定了注音字母表,1918北洋政府正式发布注音字母表,反切和直音从此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而后又陆续改良,现在常用的有37个(声母21,介母3,韵母13)

一、声母
bㄅ玻
pㄆ坡
mㄇ摸
fㄈ佛
dㄉ得
tㄊ特
nㄋ讷
lㄌ勒
gㄍ哥
kㄎ科
hㄏ喝
jㄐ基
qㄑ欺
xㄒ希
zhㄓ知
chㄔ蚩
shㄕ诗
rㄖ日
zㄗ资
cㄘ雌
sㄙ思

二、韵母
iㄧ衣
uㄨ 乌
üㄩ迂
aㄚ啊
iaㄧㄚ呀
uaㄨㄚ哇
oㄛ喔
uoㄨㄛ窝
eㄜ鹅
ieㄧㄝ耶
üeㄩㄝ约
aiㄞ哀
uaiㄨㄞ歪
eiㄟ诶
ueiㄨㄟ威
aoㄠ熬
iaoㄧㄠ腰
ouㄡ欧
iouㄧㄡ忧
anㄢ安
ianㄧㄢ烟
uanㄨㄢ弯
üanㄩㄢ冤
enㄣ恩
inㄧㄣ因
uenㄨㄣ温
ünㄩㄣ晕
angㄤ昂
iangㄧㄤ央
uangㄨㄤ汪
engㄥ亨的韵母
ingㄧㄥ英
uengㄨㄥ翁
ongㄨㄥ轰的韵母
iongㄩㄥ雍

具体,由于已经不属于古代注音法了,就不详述了。1918年后,又陆续对这些注音做了一些增删,最终形成了上面的这个字母表。
有些人很奇怪,有些看上去像日文,其实不是日文,日文不少是从中文学过去后改进的,北洋政府当时恨着日本人呢,不可能用日文来给汉字注音。
注音表主要台湾使用

而大陆则在建国后,对注音进一步进行了改进,采用拉丁字母注音(这个一开始并不是什么好办法,用蝌蚪文给方框字注音,很别扭。但是到现在,已经可以完美的和英语进行结合了,这点算是意外收获啊),1956年2月正式发布汉语拼音方案,1957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订,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拼音注音法。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表大部分都能对应上,其实最初我们的拼音方案就是根据北洋政府发布的那个字母表来制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