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如何读懂一阙词(下) 词是和音乐高度契合的文学形式。我们听音乐,可以从旋律、节奏、速度等感觉到音乐的风格,是抒情还是欢快的,是压抑还是悲愤的。那么,读一首词,如何能感知词人所要表达的情绪呢? 首先,我们看句式。 词的形式之美,有“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我们要看一首词的音节是和顺婉丽还是峭拔拗怒,先看他的句式运用。 如果说一首词的句式最接近律诗的形式,而只是间或使用了三字五字句,且使用了平声韵,肯定表达的感情是比较舒缓和顺的。《忆江南》《浣溪沙》《渔歌子》等词牌的感情风格都是比较温婉顺畅的。 如果一首词接连使用三字、四字的短句,构成繁音促节,肯定是表达痛苦、慷慨、激烈的感情。 体会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句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对比体会陆游《钗头凤》,里面用了三字句、四字句和叠字: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再体会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下阙共用了17个四字句,那种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评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上片写景,用四字句,用铺叙的手法;下片抒情,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用典。用了《晋书 张翰传》的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字季英。“求田问舍”等三句也是典故,语出《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嘲笑许汜只懂求田问舍而无救世之意的故事。“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时琅琊王所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词的主旨思想是抒写作者忧怀国事但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忧伤悲凉的心境。 其次看落脚字的平仄安排。 连用多个仄声字收脚,又杂有特殊句式,常用来显示拗怒、峭拔、劲挺的声情,表达激越不平的感情色彩。 体会晁补之《盐角儿》,仄声字收脚,又都是三字句、四字句,表现峭拔孤傲的情调。 《盐角儿》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评注] 这是一首咏梅词。但通篇未着一个“梅”字。上片写美化的色、香,下片写梅花的神韵、品格,用山桃作对比,突出梅花超凡脱俗,报春而不争春的品格。 第三要看韵脚的安排。 韵脚相协,一则可使前后呼应;二则表示感情起伏,徐疾中节;三则易于记忆,引起联想。 词的押韵规律一般是隔句押韵或三句一押韵,韵位均匀,节奏不疾不徐,所表达的情感就比较平缓顺畅;句句押韵,韵位紧密,显得声情迫促,情调较急,感情自然激越。 体会张先《天仙子》的韵位安排: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韵脚押平声韵,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韵脚押仄声韵,表达拗怒峭拔的的感情,如果韵位的安排非常紧密,感情就更加激烈。 如果某词牌注明例用入声韵,不用问肯定是表达非常强烈愤怒的感情的。 如果在一首词中,平仄韵互相转换,则表示词的感情有起伏变化,或者由喜转悲,或者由急转缓,如果再考察韵位疏密的安排,更能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变化,或者先长吁后短叹,或者先深沉后豪迈。 掌握词学的声韵规律,对读懂词的深层感情最为重要。 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有专门的章节探讨关于句式、声韵对于表情的作用,讲的非常通透。 龙榆生先生是民国四大词人之一,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对于词的音韵学研究造诣匪浅,好多观点都让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