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躯干体表触诊标志

 男天 2022-08-09 发布于天津

锁骨:

锁骨为扁长骨,属于上肢带骨,横位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上面观弯曲呈S形,内凸外凹,分为上下两面,全长位于皮下。

图片

锁骨上大窝: 

    又名锁骨上窝,是位于锁骨中段后方的一个三角形凹陷。

锁骨上小窝: 

     又称胸锁乳突肌三角,锁骨内侧端上缘,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一个三角形的小窝,以锁骨为底,胸锁乳突肌锁骨端、胸骨端为边。

图片
图片

肩胛骨:

扁平三角形骨,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高度介于第2~7肋之间。有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

图片

肩峰:

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伸展的扁平突起。

肩胛冈:

肩胛骨背面的一条横行骨嵴,是一条横断面为三角形的骨性隆起带。

肩胛下肌

位于肩胛骨前面的肩胛下窝内,为多羽肌。起点:肩胛下窝。止点:肱骨小结节。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内旋、内收和伸。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肩胛下神经(C5~C7)。

图片
图片
图片

喙突:肩胛骨上缘外侧向外的延伸,是一个弯曲向前外方的指状突起。

图片

结节间沟:

结节间沟是肱骨大小结节间的一条纵沟,沟的上部较深,下部较浅,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图片
图片

冈上肌:

位于肩胛骨冈上窝内。起点:肩胛骨冈上窝。止点:肱骨大结节上部。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外展。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肩胛上神经(C5~C6)。

图片
图片

冈下肌:

位于肩胛骨冈下窝内。起点:肩胛骨冈下窝。止点:肱骨大结节中部。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外旋、内收,伸。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肩胛上神经(C5~C6)。

图片
图片

小圆肌:

位于冈下肌下方。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点:肱骨大结节下部。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外旋、内收和伸。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腋神经(C5~C7)。

大圆肌:

位于肩胛冈下方,小圆肌之下。起点:肩胛骨外侧缘下角。止点:肱骨小结节嵴。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内旋、内收和后伸。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肩胛下神经(C5~C7)。

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为多羽肌,分为前、中、后三个肌束。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4块肌肉的肌腱所组成相连的腱板,分别止于肱骨大结节,形成与关节囊紧密相连的结构。起点:前部起自锁骨外侧、中部起自肩峰,外侧起自肩胛冈。止点:肱骨外侧三角肌粗隆。运动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腋神经(C4~C6)。练习方法:胸前提杠铃(前部纤维)、宽手倒立(后部纤维)、屈肘外展肩推举哑铃、颈后推举、直臂持哑铃拉举或直臂外展上举、持哑铃前平举。

图片
图片

胸骨:

为一薄而狭长的长方形骨板,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个部分,上与胸骨柄相连形成胸骨角,下与剑突相接形成剑胸结合,两侧有第2~7肋软骨相连接的切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肋弓: 

位于胸前壁下缘,从剑突两侧相邻的第7肋软骨起,分别向两侧的外下方呈弓状的延伸,直到第12肋尖,由第7、第8、第9、第10肋依次连结而成,又称肋缘。

胸大肌:

位于胸廓前上部浅层,分为锁骨部、胸肋部和腹部三部分。起点: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腹部起自腹直肌鞘前层。止点:肱骨大结节下方的骨嵴(锁骨部和腹部肌束上下交叉)。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曲、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时,上肢上举固定时,可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神经支配:锁骨下神经(C4~C6),胸内、外侧神经(C5~T1)。练习方法:双杆支撑摆动双臂屈伸,平卧推举,引体向上,仰卧直臂负重内收外展,夹胸扩胸组合,负重双杆支撑双臂屈伸,侧下拉力器,足高位俯卧撑,上斜卧推举。

图片
图片

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起点:第3~5肋骨前面。止点:肩胛骨喙突。运动功能:近固定时,拉引肩胛骨前伸、下降和回旋;远固定时,上提肋协助吸气。神经支配:胸内、外侧神经 (C7~T1)

图片

提示:臂神经丛从胸小肌的喙突连接处的下方通过,因此,当胸小肌紧张可能累及此神经而引起上臂麻木,尤其是抬高上臂时。另外,在腋窝处臂部主要神经和血管从此处通过,操作时应当注意。

图片

白线(腹白线) Linea alba

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上起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

图片

胸椎棘突:

由椎弓发出伸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棘突:

呈长方形扁板状,水平位伸向后方,末端增厚且位于皮下,相邻棘突间隙大而互不掩盖。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1~5腰椎

骶正中嵴:

骶骨后面、正中线上的一列纵行的隆起,由3~4个呈结节状的骶椎棘突愈合而成。

图片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触摸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摸定位法
  ①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②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摸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图片
图片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③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T6、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摸定位法:
  ①颈椎横突的触摸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②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③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抹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具体方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则测量X线上C2-C4为6cm。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
  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以策针刀安全
  (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3、脊柱各结构体表定位的应用
  (1)、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
  (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
  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可靠。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T11-12脊N根支配。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应为T8、T9棘突压痛。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
  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觉异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现。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则为L4、L5棘突压痛。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则为T12、L1棘突压痛。

小菱形肌: Rhomboid minor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点:第6、7颈椎棘突。止点: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颈、胸段伸直。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肩胛背神经(C2~C6)。

大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点:第1~4胸椎棘突。止点:肩胛骨脊柱缘。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颈、胸段伸直。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肩胛背神经(C2~C6)以及第2~5胸神经前支。此肌瘫痪时,肩胛骨脊柱缘翘起,呈翼状。

图片
图片

竖脊肌:

纵列于脊柱两侧,为躯干背部深层长肌,由棘肌(spinalis)、最长肌(longissimus)、髂肋肌(iliocostalis)三个部分组成。起点:骶骨背面、腰椎棘突和髂嵴后部及胸腰筋膜。止点:棘肌止于颈、胸椎棘突;最长肌止于颈、胸椎横突和颞骨乳突;髂肋肌止于肋骨的肋角。运动功能: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并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神经支配:相应区域脊神经后支(C1~L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起点:第7~12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外侧唇后1/3和第10~12肋外面。止点:肱骨小结节嵴。运动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在肩关节伸、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时,上肢上举停止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协助吸气。神经支配:胸背神经(C6~C8)。练习方法:单杠引体向上、划船、向后或向身体侧拉拉力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面。起点:第1~8或9个肋骨外面。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的前面。运动功能:近固定(肋骨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该肌与斜方肌共同作用,能使上臂举到垂直部位;远固定(肩胛骨固定)时,下部纤维收缩可提升肋骨,协助吸气。神经支配:发自臂丛的胸长神经(C5~C7)。练习方法:举重挺举,负重俯卧撑;推手倒立;持哑铃侧上举;拳击沙包;拉橡皮筋向前上举。

图片

腹外斜肌:

位于腹部前外侧浅层,其肌纤维从外上方向前内下方斜行。起点:第5~12肋骨外面。止点:后部止于髂嵴外唇;前部移行为腱膜,参与形成腹白线;下缘止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形成腹股沟韧带。运动功能:上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对策回旋,两侧同时收缩,可下拉胸廓,使脊柱前屈。神经支配:第5~12对肋间神经、髂腹股沟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练习方法:负重体侧屈、负重转体和投掷铅球。

图片

腹直肌:

位于腹部前壁正中线两侧。起点: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止点:第5~7肋软骨的前面和胸骨剑突。运动功能:上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骨盆后倾或保持水平位收腹;下固定时,一侧收缩,协助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还可降肋骨协助呼气。神经支配:第7~12对肋间神经、髂腹下神经。练习方法: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悬垂举腿;体操桥(下腰);悬垂举腿抬臀、抗阻力仰卧举腿、抬足屈膝仰卧起坐、负重下斜仰卧起坐。

髂嵴:

髂骨位于皮下,其上增粗而肥厚的部分即为髂嵴。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的水平。

图片

髂前上棘:

髂嵴的前端为髂前上棘。

图片
图片
图片

髂后上棘

髂嵴的后端为髂后上棘。

图片

坐骨结节

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部会合处的隆起后部,骨质粗糙而肥厚,称为坐骨结节。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