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8年,邓小平考察北京公寓:只有朴方这个孩子,我需要照顾他

 梦想童年594 2022-08-09 发布于江西

晚年的邓小平,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家里面的气氛总是其乐融融,他是一位严格的长辈,不过也从来没有掩饰过他对于孩子们的喜爱。

当年的《旋风九日》当中,有一幕他在肯尼迪中心观看表演和不同肤色儿童近距离接触的场面,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热爱孩子们,他和卓琳也有过5个子女,家风优良,也有着满满的爱。

邓小平对待孩子

邓林是邓小平的长女,一生当中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她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会的条件非常艰苦,邓林也总是生病。

在邓林最初的记忆里,她们是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写的信,实际的情况是,多年以来,她曾为子女写过十几封求助信。

在1970年,邓林即将面临毕业,邓小平也希望组织上能将她分配到距离自己近一些的地方。

之后,邓林也总是出现在一些关于邓小平的场合,比如2014年《春天的故事——全国版画艺术精品展》开幕式就能见到邓林的身影。

对于父亲,邓林总是表现出极高的敬意,也热心出席一些关于父亲形象的活动。

当时,正好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映的日子,在这部剧拍摄的过程中,邓林也总是提供一些史料,力求在荧幕中给还原一个真实的父亲。

她是长女,见证了邓小平一段很长的历史,她说过:“现在我都七十多岁了,不过父亲也是从七十多岁才开始搞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还要更加努力,继续生活,看着我们祖国光明的未来。”

由于邓小平一生都在操劳,和子女们共处的日子不算特别多,不过,父亲的教育始终影响着孩子们。

都说“隔代亲”,在这方面,晚年的邓小平也和许许多多普通的中国老人一样,对自己的孙辈非常上心。

有照片也曾记录了祖孙两代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辞去军事委员会主席的第一天,也算得上是邓小平退休生活的开始。

对于全家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他们凑在一起,忙碌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当时,邓小平的四个孙子孙女一同跑去看爷爷,还为他赶制了一个贺卡,上面贴着蝴蝶花。

小孙子亲了邓小平一脸口水,全家人都看得放声大笑。

在1993年,他还对晚辈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全家其乐融融坐在一起是十分幸福的,从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中走出的邓小平,更是希望孙辈们能认真理解这一切。

那一次,孙子孙女们都来到了邓小平的身边,邓小平对他们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

那个时候,他还回忆起了自己外出留学的那段经历,当时获得一次学习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他说:“我十六岁的时候,还没有你们现在的文化水平,也没有这么多现代的知识,全都是在靠自己,在实际工作当中学习,也是靠自己锻炼起来的,十几岁就上台去演讲。”

在家中的日子,晚辈们有的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吵闹,这些孩童的行为,邓小平从来不会当“裁判”,不会去判明谁对谁错,因为“早晚都会过去”。

邓家能够其乐融融,卓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夫妻俩更是用实际行动教育着孩子们。

他们于1939年喜结连理,随后卓琳便直接跟随丈夫上了太行前线,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和中国革命的道路紧紧捆绑在一起。

不管发生了什么,爱情始终使得两人坚定不移。

在邓小平回到北京的日子里,卓琳专心去做机要秘书,也不为名也不为利,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只是会尽力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家里有这样一位贤内助,双方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相互尊重理解、同甘共苦。

经历过这么一切,“家庭”这个观念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也从来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

退休后的邓小平,一直感受着天伦之乐。

家里四世同堂,从老到少,若是全部到齐得有十几口人,光是吃饭就要分为两桌。

一家人凑在一起,总是十分热闹,邓小平也将自己的幽默氛围感染到整个家庭。

就在吃饭这个事情上,家里人将经常在家吃午饭的人称为“常委”,其他不经常到来的人则被称为“游击队”。

饭桌,就是一家人聚会最好的场合,邓小平也会时刻关注着家庭成员“出席情况”,原本十几个人在饭桌上讨论着国家大事或是马路新闻,可要是少了几个人,邓小平便会说:“今天怎么冷冷清清的呢?”

要是出现孙辈没有在饭桌上,邓小平就会问孩子去哪里了。

孩子们对于“吃饭”这件事,记忆一直都比较深刻,他们的很多教育,都是在饭桌上完成的。

饭桌上的孩子们经常会讨论着一些历史,也会背背诸如《岳阳楼记》之类的古诗文。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也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其实,邓小平总是给晚辈们极高的“话语权”,因为他在饭桌上总是很少会说话,他将讨论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子女们。

三姐妹的性格很像卓琳,属于心直口快的类型,这也让邓家增添了很多热闹的感觉。

对于女儿们的“吵闹”,邓小平也非常高兴,他还会偶尔加入到话题当中开开玩笑。

邓林曾说过:“我能够从中央美院毕业,成为一名画家,我十分感谢母亲对我的选择和安排,也是父亲的话语给了我信心。”

邓小平爱自己的孩子们,不过那种爱从来不是溺爱,他的孩子们都很有作为,这也是邓小平多年潜移默化教育的成果。

可还有一个孩子,邓小平总是格外上心,还曾想着给他买一套商品房居住,这个孩子,便是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

多难的长子

1944年,邓小平的长子出生在八路军总部的驻地麻田村,在取了一个临时的乳名“胖胖”后,就被送到了清漳河对岸一户农民家去抚养。

在邓朴方大概1岁的时候,邓小平抱着他,拍摄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他的童年,也和丈夫辗转而迁徙,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家迁到了北京。

而他的大名,和刘伯承元帅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了这些长辈们的照顾,可邓朴方却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

其实,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从来没有给他提到过自己是什么职位,邓朴方也没有问过。

有一次,朱德和彭德怀下象棋的时候,年幼的邓朴方就在一旁看着,这个瞬间也被人用照相机捕捉下来,裤子上的补丁,依旧还很显眼。

在把一小学上学的时候,学生们当中就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他们喜欢攀比,看看谁的父亲是将军,谁的父亲是团长,同学们也会问邓朴方,可邓朴方却一问三不知。

邓朴方在父亲朴素的教育下渐渐长大,也树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想着要为国家做贡献。

因此,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还专门报考技术物理系,专门去攻读核物理专业,也想着以后毕业了要去深山老林当中去工作。

1968年8月,因为一场意外,邓朴方摔了下去。

因为当时的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邓朴方胸部以下的位置完全失去了知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高位截瘫。

1971年6月,经过邓小平的争取,邓朴方被送到了江西,在江西那段日子里,邓朴方和家人们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也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爱意。

邓小平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影响着邓朴方。

邓小平卓琳夫妇都想着让孩子能去做点什么事情,这样也助于孩子能够感受到价值感。

因此,邓朴方去了301厂当修理工,修理收音机之类,可那个时候江西的工人们都比较穷,卓琳四处找寻,还是没有找到收音机。

邓朴方就将家里的照相机拆了,拆了之后再重新装上,那会他的家里面书籍也比较多,因此邓朴方在这段时间也有了大把的读书时光。

对于那场意外,邓朴方内心当中也有过愧疚,他觉得父母一直都在精心培养和爱护着自己,可是他的行为却造成了父母的痛苦。

经过多方求医问药,邓朴方还去过国外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治疗疾病,可最终无功而返。

可出国的日子,也给邓朴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他觉得一些发达国家在医疗和康复体系中有着极好的体系。

因此,在1983年,邓朴方躺在病床上和病友们一起向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呼吁:“要建立中国伤残人康复研究中心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因为他的努力,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也开始渐渐步入正轨。

在整个过程中,父亲一直都是他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在复出之后的日子里,总是十分繁忙,邓朴方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事业。

两人相处的时间又变得少了起来,邓小平一直都记挂着这个儿子。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视察了新建的几十栋公寓住宅的情况。

国家建委副主任张百发还记得,那会邓小平在看着这些住宅楼的时候,问了一句:“居民住房可否成为商品?”

不过,那会一切才刚刚开始,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一个问题,身边的人都不敢做出回答。

邓小平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他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房子能够算作商品的话,我这几年也还有一些积蓄,想买一套房子给朴方,其他的孩子也不需要照顾,只有这个朴方,我需要照顾他。”

在1978年之前,广大中国的老百姓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语。

不久之后的1980年,才正式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一年,那一年北京《红旗》杂志还论述了住宅属于商品,私人购房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并不矛盾,围绕着福利分房是否应该坚持的问题,报纸上也有过激烈的讨论。

邓小平于4月2日在北京的一片建筑旁发表了后来被称作是《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的言论,这次言论确定了几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其中就包括“房子是可以卖的”。

这个阶段的邓朴方,也在自己的事业当中一路飞奔,瘫痪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斗志。

他的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遭受过一些质疑,不过他始终认为: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

在邓朴方的领导下,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各个省市县都有中国残联的地方组织,到了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被通过也将残疾人的权益列入了法律的保障当中,这些残疾人在康复、就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邓朴方从来没有请父亲出面说过话,在开始也没发现父亲类似的讲话。

后来在卡特回忆录当中,邓朴方才发现了父亲在会见卡特的时候说过中国应该发展残疾人事业。

而邓朴方也同样认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大环节的局部。

蒙古总统巴嘎班迪于1998年在会见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一行时表示:“蒙中两国应在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足以见得,邓朴方的事业影响,已经扩散到了国外。

父爱总是深沉的,邓朴方所感受到的同样如此。

后来他在和张百发的接触过程中,也得知了父亲曾询问过为自己购买商品房的问题。

邓朴方说:“我能感受到父亲的一片心意,他内心的痛苦从来没有表达出来过,但是从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他自己的内心有一种伤痕,这种伤痕越深,我的伤痕也越深。”

在后来的日子里,邓朴方找准了目标,义无反顾。

他曾三次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面谈,强调了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

2003年,他还获得了“联合国人权奖”,成为第一个获得了这个奖项的中国人,放在全球,也是第一位获得了这个奖项的残疾人。

2008年11月,满载着中国8300多万残疾人厚爱的邓朴方“功成身退”,他在这个领域,确实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

多年的努力,“人道主义”也成为了中国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都有所改善,邓朴方所推崇的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对他来说,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考

邓小平女儿回忆:父亲最痛心的是朴方致残 凤凰网

住房30年变迁回顾:邓小平曾想为儿子买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