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3年,周恩来第3次视察大寨,感慨:我老了,不会有希望再来了

 梦想童年594 2022-08-09 发布于江西

大寨村,这个山西省的小村庄,在新中国成立后,变得声名远扬,这一切,都是因为广大村民为了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三次造访大寨村,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留在大寨村民的心中。

周总理三次造访大寨村

周总理一生之中,曾三次造访大寨,他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都给大寨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5年5月21日,周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外宾第一次视察了大寨。

周总理第一次视察大寨的时候,坐的是直升飞机,一路颠簸,身体很疲倦,但他稍事休息后,就去山上视察。

大寨有一处干河谷狼窝掌,这里到了雨季易发山洪,水土保持不利,难以种植庄稼,当地农民坚信人定胜天,在这里举全村之力造了一条洪水冲不垮的坝,三年造田150亩,这里也是周总理重点考察的地方。

这一天晴空万里,天气十分炎热,周总理执意不戴大寨接待站预备的草帽,陪同外宾参观,整整走了一圈8华里,年轻人走一趟都举得累,但周总理却精神抖撒,兴致勃勃。

从狼窝掌回来,周总理又走进展览馆,对照模型看了大寨的村容地貌,身边陪同的工作人员都担心周总理太累了,周总理却笑着说,可惜时间太短了,我们才看了三分之一呢。

大寨展览馆设在村里大柳树旁的一间房子里,周总理对展览的内容,看得很细致,问得很认真,他仔细看了大寨新旧对比的模型,大寨的村史后,对大寨村的具体情况掌握的十分透彻。

展览馆里还陈列着村里很多村民在旧社会穿过的衣服、盖过的被子、用过的枕头、讨饭的篮子等,周总理拿起一户村民三代人枕过的一个木枕头,嘱咐身边负责拍照的同志,把这些实物一一拍照下来,这是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品。

周总理还参观了麻黄沟留下“教育田”、“教育沟”,这是大寨村用新旧对比来教育青年一代。

周总理看完后,建议把“教育沟”改成“教育青年沟”,在旁边写上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这样才能使青年一代知道艰苦创业的历史,教育他们永远劳动,永不忘本。

为了教育新一代的年轻人,周总理来到一条沟渠前,指着这条沟问大寨村的劳动模范郭凤莲,让小郭说说到底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

这条沟渠是附近的一片石头山经过雨水的长期冲刷形成的,年轻气盛的郭凤莲,张口就说我觉得是人的力量大。

不料周总理却有意反驳说:“我觉得还是水的力量大,你看,水能够把那块石头冲出一道沟来。”

郭凤莲的脑子转得也很快,她马上说,那块石头几千年才冲成那个样,还是人的力量大,人把狼窝掌治理了,能多打粮食,为人民服务。

听到这里,周总理笑着说,这就对了,青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平易近人的周总理还专程去看望了郭凤莲的姥娘,郭凤莲大声告诉耳聋的姥娘,说这是咱们的周总理,从北京来看你来了。

郭凤莲的姥娘则问周总理从北京来,路上走了几天,要留他在大寨住几天再回去,周总理笑着告诉老人,他从北京坐飞机来,几个钟头就到了,家里还搁着工作呢,不能住了,今天要回去了。

周总理听说郭凤莲的姥娘在旧社会何候了半辈子地主,把身子搞坏了,临离开时,嘱咐郭凤莲一定要好好照顾老人,让她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郭凤莲的姥娘在旧社会生活在最底层,过着给地主做牛做马的日子,哪能想到如今一国总理也如此亲切的和她攀谈,关心她的生活和身体,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周总理的工作作风向来扎实细致,在参观大寨村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一一了解清楚,提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大寨村在历史上十分缺水,为了取水,村里在水井旁还修了一个小水泵房,周总理就十分细致地问了这个井有多深、水量有多大、机器马力有多大这三个问题。

得知这里的井水不但够人吃了,还能解决一些沤肥用水后,周总理满意的点点头,但他还是指示说,要再去找充足的水源,彻底解决浇地问题。

大寨村的水利建设让周总理十分挂念,中午在欢迎外宾的饭桌上,周总理又谈到水利问题,他说:“天不下雨怎么办?三年大旱怎么办?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情嘛!要想办法彻底解决水源问题。”

这种居安思危的态度,也为大寨村干部敲响了警钟。

周总理对大寨的绿化工作也很关心,第一次来大寨时,他看见对面山头武家坪大队的树林长得十分茂密,就吩咐大寨村的干部们,让他们多种树,发展林业,水果树、干果树、木材树都要种,还鼓励他们把山上的酸枣树换成大红枣树。

在第一次造访大寨后不到两年,1967年4月9日,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越南外宾,又一次视察了大寨。

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第二次来大寨时,头上的白发更多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依然不减当年。

上山的时候,有人要搀扶着周总理走,但周总理怎么也不肯,他还意味深长地说,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寨社员每天挑着重担子上山,他要用大寨精神参观大寨,所以他一定坚持自己走。

周总理在上次视察大寨时,饮食就十分艰苦朴素,他在来之前,就专门指示要和大寨村民们吃一样的隐私,也就是玉米面窝窝头和小米饭,大寨干部遵照周总理的指示,除安排本地的主食外,只配了用当地农副产品做的四菜一汤,周总理十分满意,还当场赞扬这里的伙食好。

第二次来大寨,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则直接走到了村民的家中,他们和村民们一起大口大口地吃玉米面烤饼和窝窝头,周总理对自己吃剩下的半个窝窝头,还用手帕包起来,装在衣兜里,准备回去吃,他还特意带了一些大寨人做的玉米面烤饼说要给其他中央领导尝一尝。

1973年4月23日,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陪同墨西哥贵宾第三次视察了大寨。

参观时,周总理不坐小汽车,精神饱满地又一次登上大寨的虎头山,在军民池畔,周总理指着七沟八梁一面坡和新农村给外宾介绍大寨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大寨的变化,一直讲了几十分钟,这时,邓颖超同志在一旁风趣地说,你们看,总理成了大寨的说明员了!

周总理说,我来大寨三次了,对大寨的情况还是了解的,我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志补充嘛!

第三次来时,周总理听说大寨村按照他当年的建议,把酸枣树嫁接成大枣树,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又看见虎头山上长了绿油油的树,非常高兴。

这次周总理同样去探望了郭凤莲的姥娘,临别时他亲手握着老人的手和她告别,周总理走后,郭凤莲的姥娘高兴地逢人就说,周总理实在不象个当官的,问长问短,可亲热哩!

周总理一直牢记着大寨村缺水的事情,当他走进休息室,服务员把热毛中递给周总理后,他简单擦了擦,服务员想要把毛巾再在水里涮一涮,周总理连忙制止说不用了,要注意节约用水,山区的水是宝贵的,这一幕让旁边的大寨村干部们心里都很感动。

周总理最后视察大寨那一次,给大寨作了许多宝贵指示以后,感慨地说:“十年后,你们的变化就更大了。可惜,我老了,是不会有希望再来啦!”

1976年1月8日,如此可敬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他真的,再无机会去看看大寨村的变化了。

参考:

《陈永贵从政始末》,《党史天地》,2009年1月

《陈永贵沉浮中南海》,《决策与信息》,2001年11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