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 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包括个人的信仰和态度的体系、外倾内倾的特征、行为动机/价值观态度的特征、认知能力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意志行为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道德品格的特征等。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和稳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实践等因素和过程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阶层和圈子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 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3、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最重要根源。 比如,做事情时,有的人依据自己的本能、情绪、好恶、利益、立场或别人的评价行事,格局狭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轻浮急躁,失败的机率就高;有的人能客观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情况,依事物的真理真相理性明智行事,能统揽全局、目光长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成功的机率就高。 又如,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客观分析导致失败的内外原因,积极纠错、灵活创新,发奋拼搏;懦弱者往往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的意志功能的表现。 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等因素,学习实践、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4、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所经历人事的变迁,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包括个人的信仰和态度的体系、外倾内倾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认知能力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意志行为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道德品格的特征等。 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的整个生活历程的反映。 不同特征的人格, 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 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内化而逐渐形成的。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遗传、模仿和身体方面的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自然物理因素和年龄因素。 一、遗传、模仿和身体方面的因素遗传会在身体外形等方面表现出与父母的某种相似之处; 模仿是子女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会经常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这样在子女身上会逐步表现出父母身上的某些个性特征。 身体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外表和身体的机能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人的容貌、身体的好坏对人的个性会产生直接影响。身体生理条件比较好的人容易产生愉快、满足之感,这种自豪感容易使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反之,身体生理条件不好的人,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形成消极低沉的个性。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的不同的影响。 现代家庭氛围可分为正统型、冲突型、民主型、包办型、放任型等家庭。 包办型和放任型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都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孩子普遍活泼有余,严谨不足,责任心、开拓性与自控力都很差。 家庭的教养方式有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国家、社会、事业、人生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学校的文化知识、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的风貌、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和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从家庭、学校到最终走上社会,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工作领域和人际交往,在担当各种新角色,适应新工作的历练过程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对事物的态度,进而形成和改变着我们的个性特征。职业类型、薪资报酬、荣辱毁誉、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会对个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往往会带来个人性格特征的巨大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 三、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历史和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其对每个成员的道德要求具有社会价值。 社会历史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人格特征。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中华文明、无神论文明等等。 不同的文明形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思维逻辑、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 四、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存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五、年龄因素年龄也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不同的年龄段,个性都会有明显的区别,这与人的思想发展、知识面扩大、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丰富有关。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影响身心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 广义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