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根传统 守正创新——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工作培训班学术研讨综述

 印章缥缃馆 2022-08-09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植根传统  守正创新——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工作培训班学术研讨综述

文|刘洪洋

图片

中国书协第八届专委会篆刻委员会工作培训班以“印宗秦汉”为主题,从篆刻艺术创作的本源出发,围绕“印宗秦汉”思想的产生与传承,“印宗秦汉”审美取向及实践路径,“印宗秦汉”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启示,“印宗秦汉”对当代篆刻评审的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开展讨论,深刻领悟“印宗秦汉”的内涵及对当代篆刻创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篆刻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

一、“印宗秦汉”思想的产生与传承

大家普遍认为,印宗秦汉的思想经过了历代印人、学者的不断充实、开拓、完善,已作为普适观念进入中国印学的整体体系,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篆刻艺术创作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后世印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对于推动当代篆刻艺术发展至关重要。鞠稚儒委员提出,从明代开始就有了篆刻要“宗秦范汉”的艺术学习理念,秦汉时期的印经过历代的磨砺被公认为最成熟的楷范,并呼吁“继承”观念是操作(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理性梳理,而非单纯的摹拟。刘永清委员指出,纵观“印宗秦汉”印学理论,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历代印人、学者不断充实,不断开拓完善的印学体系。对其充分的梳理,使我们能以史为鉴,明确方向,更加有利于当代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魏杰委员指出,元吾丘衍提出“印宗秦汉”的学术理念,奠定了后世印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为后七百年的篆刻学习指明了方向,是习印的不二法门。从印宗秦汉到印从书出再到印外求印,可谓印学三境界,从吾丘衍到邓石如再到赵之谦,三个境界的递增完成,三位宗师尽其一生的艺术实践,先后用了五百多年,而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属于今天的篆刻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张公者委员提出,“印宗秦汉”的理念源于元代赵孟頫,直接提到“印宗秦汉”的是清代周铭,并进一步指出“印宗秦汉”是广义上的篆刻取法范围,包含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朝代的艺术风格。范正红委员指出,秦汉并不只是一个时风问题,也不是一个风格面目问题,而是篆刻艺术在其初成之时形成的艺术体系,他是篆刻艺术产生及审美价值的基石,可以这样讲,之所以有篆刻艺术,即是以秦汉印为前提的,篆刻一经产生便与两千多年的秦汉印相绪脉并形成传统。所以,印宗秦汉既是篆刻艺术发展中最核心的传统,也是篆刻之所以“是这样”而非“是那样”的重要的原因,因此,习篆刻者认识篆刻是不能绕过“印宗秦汉”的。

二、“印宗秦汉”的审美取向及实践路径

大家一致认为,秦汉印作为篆刻艺术的源头,艺术风格敦厚饱满、古穆端庄、典雅质朴、平方正直,给人一种真实不虚的美感,无论章法的分朱布白、单字的结字构成、笔画的刀韵质感,足以满足印人的各种风格需求与审美取向,始终是篆刻作品临摹和创作取法的重要对象,成为印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谷松章委员以黄士陵方挺、端庄、完整的白文印风基调的演变,详细阐述了“印宗秦汉”思想对其印风的深刻影响。戴武委员提到,历代篆刻家都以临摹入手,从而走出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临摹作为进入创作阶段的一个不可跳越的界格,受到篆刻家高度重视,不但要能识篆、辨字,还要能明晰结构、章法、刀法。同时强调,从篆法到章法,从印面的构成到技法的传达,以心为造。临摹也是一种创造。最本质、最关键的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心得,在临摹时发挥、创造。张钧委员提出,历代印人都注重印宗秦汉并从中取得精华以印中求印。秦汉印的结构、布局、篆法(铸与凿的不同)以及疏密的规律和浓厚的金石气,都成为取法的重要元素。奚冈、丁敬、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等,都经过秦汉印的学习,得到各自不同又不失雅正的美学表达。 陈靖委员提出,“印宗秦汉”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艺术主张也不断演变、丰满、拓展,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秦汉”的内容不应专指秦汉时期的印章,而应包括先秦古玺、秦汉印章以及秦汉前后时期具有特定风格的能为篆刻取法的金石文字等,包含印模、印匋、封泥在内的能为印人广泛汲取营养的各种印章形式。“印宗秦汉”是篆刻家对古代印章艺术精神的汲取,篆刻作品对古意、自然的表达才是其变化发展的根本。

三、“印宗秦汉”对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启示

大家一致认为,秦汉印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还需要深入挖掘。秦汉古印除技法和形制外,最重要的是深沉雄浑、挥洒自信、端严肃穆的艺术气息,细微体察古人不经意而动人心弦处需要注入更多新的思考,多读多思以开眼界,不断开拓秦汉印临摹创作的新途径、新境界。许雄志委员指出,古人提出的“印宗秦汉”在“秦”与“汉”的年代认知上比较模糊。印宗秦汉,尤其是汉印的敦厚饱满、古穆端庄的艺术风格,更宜于初学者建立一个中性而良好的技法与审美的平台,然后上窥秦代六国,下延明清流派。徐海委员提出,篆刻造型能力,建立在熟悉和理解大量古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今天所见文字资料日益增多,这得益于考古新发现和古文字研究的新进展。鼎彝陶瓦、泉镜矛戈,我们接触到的新文字材料远远超过古人,也见识到了与前代不同的艺术造型,更发觉了与前代不同的感受方式,不断从中丰富着创作体会与经验,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在篆刻方面没有理由不超过前人。陈华委员提出,对秦汉印的气息宜深入挖掘。秦汉古印带给我们的,除了技法和形制外,打动我们的,更多的是让我们深深为之沉醉的气息,有深沉雄浑,有挥洒自信,有端严肃穆。深入传统,即是深入古人,细微体察古人之不经意而动人心弦处,多读多思以开眼界,显然是必须的。甘海民委员提出,印宗秦汉之所以成为学习篆刻艺术的不二法门,是因为秦汉印章具备了相当成熟和完整印化后的文字体系。从而在印章的制式及法度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营养及多种表现的可能性,更影响了历代篆刻艺术家。当然对当代印人更是空前的影响,名家辈出,有所成就的当代篆刻艺术家无不取法于秦汉,取法秦汉之所以是篆刻艺术的印法,因为它从制式到文字结构所带来的复杂变数可谓博大精深。印章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是它具备了独有的文化性和多变而丰富的文艺性,它更具备了表达情感,审美、修养及境界的介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四、“印宗秦汉”对当代篆刻评审的指导意义

大家一致认为,“印宗秦汉”的思想不能简单从取法范围上理解,更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把握其内涵,充分利用当代篆刻艺术评审机制,发挥篆刻评审导向作用,推动当代篆刻从业者主动自觉提升艺术水平。张威委员提出,近年来秦及魏晋南北朝印风有兴起之势,两汉印风的深入挖掘,时不我待。应当发挥展览的风向标作用,引导大家回归中国印风最成熟,体量最大,可发展余地最多的领域——秦汉。王晨委员提出,篆刻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完善自身创作的表现形式,丰富个性语言,结合创作习惯,表现手法、技法和审美趋向,进行系统完善提升,以期达到个人的艺术追求。傅舟委员提出,要丰富当代篆刻创作的风格样式,发挥活动、展览、教育、论坛等的引导作用,提升作者自身审美观念、个性意识及其创作实践,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自己的“文章。”刘洪洋委员提出,展览的层出不穷、日益兴盛对篆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导致入展作品审美趋同,但只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新时代的篆刻艺术必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展现更大的作为。

王丹主任提出,“印宗秦汉”的当代意义首先是把握其精神高度。就如白石老人说过的,秦汉人胆敢独造,天趣胜人,所以超越千古。现在来讲,这就需要创作者具有守正的理念,创造的意识,并且落实到自身的艺术实践中去;同时,还要很好体会秦汉印中的那种专注、质朴、崇尚自然,气浑神和,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做到守正创新。

王丹主任强调,篆刻委员会要发挥引领作用,各位委员要率先垂范,深入经典、根植传统、积极探索,深入把握篆刻创作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取向,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加富有强烈生命活力和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不断拓宽当代篆刻的艺术边界,推动当代篆刻艺术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图片

监制:杨超   

编辑:于嘉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