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迦牟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衆妙之門 2022-08-09 发布于陕西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释迦牟尼的俗名叫做悉达多,据经文上说,是一个国王的王子。这就是说释迦牟尼本人就是人,而不是神。

所以释迦牟尼有三式:一个是人,一个是大彻大悟的人,一个是神。

因此悉达多转成释迦牟尼就有三个步骤:一个是具体的普通人,经过修炼达到了智慧,人们跟随并信奉这个智慧,悉达多就成了神。

只不过悉达多转成的释迦摩尼叫做佛。

所以信奉佛的人也有三式:一个是学仿悉达多进行修炼去大彻大悟,一个是学习经文得智慧,一个是拜佛就如同拜神一样。

自己去修炼达到大彻大悟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修炼,形成自己一个人的苦行僧修炼方式,后来形成了小乘教。一种是通过经文得到智慧,去普渡众生,后来形成了大乘教。

所谓的小乘教,就是现在到印度看的单独几个人独坐在那里进行修炼,只不过有的人衣服光鲜,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有的人穿着破烂骨瘦如柴。这是富裕修炼法和苦行修炼法。

传到中国的小乘教就是达摩传过来的禅宗。后来禅宗又分成六派。

唐僧西天取经取回来的是大乘教,大乘教通过施药救灾笼络民众,积攒钱财到处开办佛寺,扩大佛的影响。后来与心理学结合,也改变了去主动接触民众的普渡众生,改为在寺庵内等民众前来供佛的普渡众生的形式。并且也分出了很多派别。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求喜乐的,这一派。

求喜乐这一派。就是精神胜利法。对一切烦心的事,不看.不听.不接触。永远保持自己的心静如水。这一派的教宗宗旨就是以身饲虎为大善。大善就可成佛。这就是吃亏是福的源头。

这一修炼方法,被世俗应用以后,变成了把钱捆成个小捆儿,丢在地上,让别人去捡拾。钱里面有个纸条写着继续把钱捆成捆儿,丢在地下,消灾去难。否则灾难就会降临自身。这就是经常有时候看到一毛钱叠成方块在地上。如果减了就要自己做成几个或者几十个这样一毛钱的纸块,丢在地上。

所以修炼成佛,有千万种方式方法。

怎么修炼都是要修炼者自己成佛的。

佛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得智慧就成佛,一个是成为类似神式的佛。

世俗中,拜佛拜的都是类似神的佛。这就是拜佛可以消灾去难,保佑人的想象。

求智慧的修炼方法,得到智慧以后也就成为佛。也就是有智慧就成佛。因此佛教的教义是人人可以得智慧,人人可以成佛。实际上智慧就是佛。

怎么求智慧,有两种方法,一种如同悉达多一样,自己去修炼,大彻大悟。一种是从佛经中得到。

悉达多大彻大悟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就是他当王子的时候,他父母不让他见到残疾人病人等等不愉快的事情。整天围绕着他的就是山珍海味,绫罗绸缎,美女歌舞。有一天趁别人不注意,自己溜出了宫外。见到了有病人,有残疾的人,有死亡的人,有哭泣的人,有穷迫的人。所以悉达多回宫以后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人的命运不同,命运如同一个大轮子,每一个人都要轮回一次。也就是由好转为不好,由不好转为好。

悉达多就想改变这个轮回,于是坚定地离开宫殿去自己修炼去了。最终坐在菩提树下悟道大彻大悟。

悉达多修炼的时候,采用的是苦行僧单独一个人修炼的方法。也被饿得骨瘦如柴,衣着破烂。靠别人施舍食物,维持生命。

当他坐在菩提树下,饿得发昏的时候,心静如水,不感觉生活的艰难,心里面反而有一种快乐的感觉。从而大彻大悟。去掉心魔,一切悲伤都可以抛掉了,再艰苦艰辛的生活,心里仍然是快乐的。

因此悉达多悟道的道就是,自心快乐,永远快乐。自心不快乐,永远不快乐。

所以佛教的戒律,要去贪嗔痴。

用老百姓的话说,不与别人攀比,每一个人,各自,过各自的日子,高高兴兴地过一天,别愁愁怨怨的过一天。

实际上就是,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用佛学的视角说就是:看你,选哪一个。

用汉字的文字表述就是,躲在小楼成一统,哪管它春夏与秋冬。

现实中就是,选择烦恼,还是选择快乐。

因此不论是佛教还是佛学共同的追求是,不论生活多么艰辛艰苦,自己心里快乐,就永远快乐。反过来讲自己不快乐,永远不快乐。

所以在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大肚弥勒佛,拿个讨饭袋儿,到处乞讨过日子,天天快快乐乐的。

从而佛又分三世,自己修炼达到大彻大悟,被称为前世佛;心静如水不攀比,被称为现世佛;求喜乐,被称为未来佛。

在佛像的塑造上,前世佛就是释迦牟尼的悉达多,现世佛就是如来佛,未来佛就是弥勒佛。这就是佛的三种法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