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五脏六腑”与“血液”的关系

 心戒定慧 2022-08-10 发布于河北

中医认为血是在心气推动下循环于脉道之中以营养周身的红色液体,它内注五脏六腑,外滋四肢百骸,是维持人体的重要物质。它的生成是以饮食为原料,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中医学素有“人以水谷为本”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就已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说,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过胃肠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为血。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是造血的原料,饮食的精微物质经过脏腑的作用化生为血。

血的生成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决不是一脏一腑所能完成的。“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廖佐芹教授说,饮食入胃,是经过五脏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化生为血液的。

中医学中的心包括解剖学上的心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身之血脉”和中枢神经系统,与造血有关。唐容川“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阐述了“心生血”的过程。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其精微物质,再通过“心”对造血器官的作用变成血液。《内经》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明肺参与造血活动,且肺所朝的百脉为造血提供了场所。

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主要指水谷之气,汁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质。中焦指的是脾胃,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造成血液。脾胃与血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出现血虚之证。

肾为先天之本,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内经》“肾生骨髓”“骨者髓之府”“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类经》“精髓同类”,肾主骨,藏精生髓,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与血的生成非常密切,肾脏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的虚实。

肝藏血,肝在血生成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内经》“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后,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肝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而化生气血。

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失调,都可影响造血。廖佐芹教授说,血的生成须经过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共同作用来完成,最为重要的是肾和脾,肾和脾在造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