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血

 灵兰小草 2023-03-15 发布于山西

精气血津液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Ø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Ø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至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Ø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瘀血)。

  

(二)血的生成

1. 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水谷之精: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水谷之精由脾胃消化吸收,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曰“精血同

源”。《诸病源候论· 虚劳精血出候》:“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2. 血液化生相关脏腑

Ø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

Ø故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法以治血虚之候。

(1)脾胃

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Ø“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脏象别论》)。

Ø“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医碥·血》)。

(2)肾肝

Ø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肾精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若肾精不足,则血液化生亏少;

Ø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 《内经》云:“肝者……其充在筋,以生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3)心肺

Ø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气散精,上输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为红色的血液。“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

“奉心化赤而为血”是说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心生血”。

Ø肺对血液的生成也偶重要作用。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

(三)血的运行

1. 血液运行与气的关系

Ø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动力。气的固摄作用是血液能够在脉中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推动与固摄之间相反相成,协调平衡。

Ø推动作用减弱,行血无力,则血行缓慢甚或停滞(气虚血瘀);固摄作用减弱,统血无权,则血逸脉外,而见出血(气不摄血)。

2. 血液运行与寒温的关系

Ø寒温适度血液才能正常的运行。

Ø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热则迫血妄行。

Ø《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3. 血液运行与脏腑的关系

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

Ø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在血液运行中起主导作用。

Ø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行血。

Ø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Ø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病理联系

Ø 心肺之气不足,行血无力,则会导致气虚血瘀;

Ø 肝疏泄失常,气机郁滞,则会出现气滞血瘀;肝气上逆则会导致血随气逆;肝不藏血,则会导致出血;

Ø 脾主统血失常,则会导致脾不统血,会导致各种出血证。

(四)血的功能

1. 濡养作用 即“血主濡之”

Ø生理:反映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与健壮、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

Ø病理:血生成不足,或持久过度消耗,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引起血虚的病理变化:头晕眼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

2. 化神作用

Ø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Ø生理:血气充盛,血脉调和流利,则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

Ø病理: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则可见神疲、健忘、多梦失眠、惊悸、烦躁,甚至可见神志恍惚、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