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是怎么生成在人体运行的?血的生成跟心、肝、脾、肾、肺有什么关系?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什么是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濡(滋)养,血携带着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血也是将气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脏器的最好载体。
血在脉中运行,所以古人又将脉称为”血脉“、”血府“。如《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血液在血脉中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还是靠气的推动和多个脏腑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血是怎么生成的。

血是怎么生成的?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化生血液。
人体血液的生成主要靠先天和后天两种途径。

先天:肾精转化为血

先天之血主要由肾髓化生,肾主骨生髓,髓能化生血液。这一点西医所说的骨髓造血近似。
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另外,心精以融入心血的形式存在,肝精以融入肝血的形式存在。

后天:脾胃化生为血

后天之血主要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来,就是把从食物中吸收来的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传入经脉中,经过心脉的气化而称为红色的血液。
先来说水谷精微是怎么化血的?
我们饮食于胃后,胃先进行初步腐熟,然后脾要把食物运到小肠,小肠再泌别清浊。脾蠕动也就是它气化的过程是脾在为胃行津液的过程,小肠是行津液的路径。脾把水谷精微的青赤黄白黑按一定顺序分好后,经由小肠行津液。先给最近的肺、然后给心,脾自留,再给肾,最后是给最远的肝,厥阴。
这个过程中,脾自留的黄色精微物质、肾的水和心的火,这三种物质材料就在脾到心通道过程当中,血就这样形成了。
脾精做溶质、肾水做溶剂,君火做动力。脾自留的这些物质是黄色的,和黑色一混,经由君火,就变成了红色的血。
即: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气向上升输于心、肺,在肺中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然后贯注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 气化生血

食物摄入体内,由脾胃运化,一部分化生为气,另一部分化生为血,气能生血,气血也可以相互转化。

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营气
营气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所以说:“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由于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与“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营气是血生成的根本

营气是指血中营养周身的作用,如《平脉法》中说:”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明确指出营即为血。又如《伤寒论》:”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指出营与血两者是因果关系,营气足则血才能充足。
故此,营气不直接等于血。

营气化血需要津液

营血需要津液以化生,津液不足则血虚,如《不可下辨脉证并治》说:“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营竭血尽”。指出了津液与血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由于营血需要津液以化生,而下焦膀胱是藏津液之所,则营气与下焦关系最为密切。如张仲景将血虚重症称为“下厥”。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血的生成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心、肺的作用化生而成血,故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运行,统摄和储藏,又与心,肝,脾有关,故“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参与血液化生的脏腑,主要有五个:
首先是脾胃。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的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我们把脾胃称为“血液生化之源”。
其次是心和肺。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气向上升输于心、肺,在肺中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然后贯注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再一个是肾。
肾藏精,肾精充足,则有一部分注于肝内而化肝血。这是传统的中医说法。前些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充足,肾气充沛,则血液化生有源。这实际上是把西医的骨髓造血之说融入了中医的肾精化血之中。
肾精充足,肾气充沛,可以促进脾胃之气的受纳运化,有助于水谷精微的化生,让血液的化源充足。而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而失精,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不足。

血液是如何流动的(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个脏腑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与气的作用有关

《医学正传·气血》说:“血非气不运。”
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与宁静作用的协调、温煦作用与凉润作用的平衡。
若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而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偏强,则可见血运迟缓、四肢发凉;
若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太弱,而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偏亢,则可见血液的流动过速,脉流薄疾。
因此,气中的阴阳两部分的协调平衡,方可促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血的运行还需要气的固摄作用。如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下血》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因此,气能统摄血行脉中。

与脉道的状态有关

血液的运行亦需要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血行脉中,脉为“血府”。《灵枢·决气》称脉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
因此,脉道的完好和通畅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与血液的本身状态有关

血的运行还与血液的清浊及黏稠状态相关。若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黏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

与病邪的侵入或内生有关

阳邪侵入,或内生火热,可发生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推动血行力量太过,血液妄行,易致血逸出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也可发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阴盛则脉道涩滞不利,易使血行缓慢,甚至出现瘀血。
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气的推动能力减弱就会导致瘀血,气的固摄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出血。

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气的充足,心阴的宁静、凉润与心阳的推动、温煦作用的协调,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运动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宗气的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也体现了肺气在血行中的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作用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生理机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由上可见,心阳的推动和温煦、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阴的宁静与凉润、脾气的统摄、肝心阴的宁静与凉润、脾气的统摄、肝气的藏血是控制和固摄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心、肝、脾、肺等脏生理机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脏的生理机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
例如,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以形成血瘀;心阴不足,宁静作用减退,可致心动过速,血行加快;心阳虚衰,推动作用减弱,可致心动缓慢,血行迟滞。肺气不足,宣降失司,也可导致血瘀;脾气虚弱,统摄无力,可以产生多种出血病证;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可致出血,抑郁不畅可致血瘀等。故《温病条辨·治血论》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声明: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进行转载属侵权行为,本人将予以投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