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浅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运动康复

 运动机能形态学 2022-08-10 发布于北京

【侯泽伟-运动机能形态学团队】

冠状动脉硬化实际上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只是其动脉硬化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方的沉积,就可能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时,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有“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人群。科学的运动对于此病的预防和康复有很大的价值,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 发病人群
年龄、性别: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绝经前发病率低,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加。
血脂异常: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低密度脂蛋白是非常明确的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的。
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
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较,吸烟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非糖尿病病人高出数倍。
肥胖:肥胖者通常血脂水平高,且常伴发高血压和糖尿病,而且肥胖者常有胰岛素抵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
      事实上,诱发冠状动脉硬化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局限于上述所示。
2. 病因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以及管腔变小,其发生机制的核心在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脂质沉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冠状动脉硬化的斑块不尽相同,可分为稳定型的斑块和不稳定的斑块;前者有一个厚厚的纤维帽,后者纤维帽薄,但有个大大的脂质核,极容易破裂。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成分不同,狭窄程度不同,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3. 预防和康复

对于预防来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合理调整饮食:一般认为,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补充维生素C,B,E等,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加强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位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其冠心病发病率低些,同时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也有良好的作用。
 

对于康复而言,冠状动脉硬化很难完全康复,所以只能通过方法进行减轻症状,并不是所有患冠状动脉硬化的人都可以做康复运动。

适应患者:稳定型冠心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塞、稳定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术后的患者。
都可以做哪些运动

运动方式以有氧训练为主,例如对于冠状动脉硬化严重的人群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第一步:1. 被动运动(由家属帮助活动肢体、按摩);2. 缓慢翻身、坐起;3. 床边扶椅子站立;4. 床坐便。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5~15次为宜。
第二步:1. 床边坐起身运动;2. 床边行走。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0~15次为宜。
第三步:1. 床边站立热身运动;2. 大厅走动5~15分钟,每天2~3次。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0~20次为宜。
第四步:1. 站立热身运动;2. 大厅走动5~15分钟,每天3~4次;3. 上一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4. 坐位沐浴。这一步的心跳和静心时比较每分增加15到25次为宜。

对于冠状动脉硬化较轻的人来说可以做以下运动:

基础运(有氧运动):包括休闲活动如交际舞、步行、乒乓球;体育锻炼快步走、步行上坡、骑自行车、较轻松的健美操等。有氧运动可使心率加快,轻度增加心脏负荷,促进脂质的代谢和消耗,改善心脏功能。每次运动时间20~40分钟,最初从20分钟起,渐渐增加运动量和时间;每周3~5次。运动强度为最大运动强度的50%~80%,体能差的患者为50%,可根据体能改善逐渐增加运动量。

补充运动:俯卧撑、哑铃、杠杆、拉力器、弹力带,每周2~3次(或隔天1次),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不要憋气。柔韧性运动如拉伸运动,每一部位拉伸6~15秒,逐渐增加至30秒(如可耐受增加至90秒),其间正常呼吸,拉伸强度为有牵拉感但不觉得疼痛,每个动作重复3~5次,总时间1 0分钟左右,每周3-5次.
运动到什么程度为好

合适运动量的标志是:运动后第二天早晨起床时感觉舒适,无疲劳感。

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最简单的方式是: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若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时,说明运动量过大了。一般每周锻炼3~5次就可以了。

锻炼身体也要“有头有尾”

每次锻炼时必须要有三个阶段,先热身,再持续训练或间断训练,最后为整理运动,目的在于使高度活跃的心血管系统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一般采用小强度放松性运动。 

参考文献:

高芹香;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J];齐鲁医学杂志;1994年03期;

胡洁;运动在冠心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01.              

孙淑梅;田野;王永义;金海珠;杨连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罗冬梅;徐刚;李俊平;张一民;运动解剖学;2013年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