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可卿是怎么死的?葬礼上贾珍一段话,揭示其死因,真相令人吃惊

 青溪话红楼 2022-10-17 发布于河北

《红楼梦》金陵十二正钗中,秦可卿位列第十二,排最后一位。可她却是第一个死去的薄命红颜,也是身上谜团最多的一个。她的出身、生病以及死亡无一不充满了谜团,刘心武老师专门研究秦可卿这个人物,创作了他的“秦学”。

要搞明白秦可卿死亡之谜,首先得弄清楚她的病好没好,这关系到她是否病亡。下面结合原著文本分析:

1

秦可卿的病好了没有

秦可卿心性高强、思虑太过,遇着个什么事都要掂量个三五日。这样的性格使得她心理压力过大,在某一年的中秋节之后,秦可卿突然病倒了。她弟弟秦钟陪宝玉上学,在学堂引发打斗事件。秦可卿知道了更是雪上加霜,开始不思饮食。自此秦可卿一直处于患病状态,太医请了一大堆,无法确诊。

秦可卿的病症是否危险、能不能痊愈,有三种说法。

1怕冬至

秦可卿是宁国府大少奶奶,她患病自然引起足够的重视,宁国府每天请四五位太医轮流看病。可是这些太医的诊断结果不一致,有人说是怀孕,有人说不是。有人说这病没什么大不了,有人却说怕过不了冬至。

2只要能吃东西就好

宝玉跟随凤姐来看望秦可卿,见到秦可卿病体恹恹,宝玉想起自己在这里午睡的情景,一时心酸落泪。凤姐见了责怪宝玉给病人添堵,让他快走。这时候贾蓉说:“他这病也不用别的,只是吃得些饮食就不怕了。”

3过了春分有望痊愈

贾珍正为秦可卿的病发愁,突然就来了个张友士。冯紫英鼓吹他能断人的生死。贾珍当即奉为神医,下名帖把张友士请来。张友士言之凿凿地说秦可卿绝对没怀孕,而是五脏六腑皆虚导致了一个水亏木旺的大症候。他为秦可卿开了一个药方叫作“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以上三种说法,究竟是如何发展的?书中都有呼应。

1、秦可卿度过了冬至

既然有太医说秦可卿的病怕冬至,这一年的冬至贾府主子们特别关心秦可卿病情的发展。书中交代: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遇着这样大节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说着,一阵心酸,叫凤姐儿说道:“你们娘儿两个也好了一场,明日大初一,过了明日,你后日再去看一看他去。你细细的瞧瞧他那光景,倘或好些儿,你回来告诉我,我也喜欢喜欢。那孩子素日爱吃的,你也常叫人做些给他送过去。”凤姐儿一一的答应了。到了初二日,吃了早饭,来到宁府,看见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

秦可卿在冬至这几天,病情很稳定。虽然没有大好转,但是并没有恶化。这就使她的痊愈看到了希望。

2、秦可卿开始吃东西、消化良好

十二月初二日这天,虽然秦可卿非常消瘦,但可喜的是她能够吃东西了。她对凤姐说:

“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现过了冬至,又没怎么样,或者好的了也未可知。婶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罢。[蒙侧批:文字一变。人于将死时也应有一变。]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倒象克化的动似的。”凤姐儿说道:“明日再给你送来。我到你婆婆那里瞧瞧,就要赶着回去回老太太的话去。”

秦可卿这段话中提到的正是上文分析的三个关键点:冬至、春分和饮食。现如今冬至已过,她又能进饮食了。

3、春分顺利度过

三个难关她已经克服了两个,只剩下春分这一关。秦可卿能否安然度过春分呢?

这个问题书中表述得比较曲折,秦可卿的病情被贾瑞的出现打断了。这是作者的横云断岭之法,下面分析原著中的环节:

第十一回描写十二月初二凤姐探望秦可卿,可卿说自己的病要等到春天再看情况。第十二回当年的冬天,凤姐在整治贾瑞。初二日当晚贾瑞被约在过道里冻了一晚上;过了两天,他色心不死,在空屋子里被贾蓉贾蔷分别讹了五十两,被当头浇了一桶屎尿。回去后贾瑞病倒,“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这里出现了时间关键点“不上一年”,此时乃是腊月,不上一年,是大半年,这就到了第二年秋天。贾瑞头年腊月染病,到第二年秋天尚未死,病情加重。

书中又写,“倏忽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腊尽春回,再次出现重要时间线索,这里用了一个“又”字,贾瑞第一年腊月被凤姐设计患病,第二年拖了一年,“又腊尽春回”,这已经到第三年春天了。这时贾瑞已经病入膏肓,跛足道人送来保命的《风月宝鉴》, 贾瑞和镜子正面的凤姐苟且,为此丧命。

料理完贾瑞丧事,书中话头一转,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这时已经到第三年年底了,可卿自得病之日,距今已经两年余了! 贾母立即着贾琏送林黛玉探父, 贾琏走后,可卿托梦凤姐夜间突然离世。秦可卿葬礼五七正日子上,跟随贾琏的昭儿回来说林如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殁的。这说明秦可卿在初次患病到死亡,经历了大约四年的时间。从扬州到京城的路程,也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秦可卿死亡日期很有可能也是九月初三。

从回目数上看,从第十回探病源开始,到第十三回离世,恰好也是四回的时间。秦可卿病中不但安然度过了第一个春天,而且又活了三年。

综上所述,无论是冬至还是春分,都没有成为秦可卿生命的终点。她已经开始进食,消瘦的症状很快就会好转。她死在秋天,既不是春分,也不是冬至。这是表达她的死亡和疾病没有关系,秦可卿的病早就好了,她是在健康状况下突然死亡的。

2

秦可卿之死全府惊异

秦可卿死讯传出,贾府上下的表现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如果秦可卿本来病重,何来纳罕?这句话是对秦可卿病愈的暗写。脂砚斋评道:[“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这九个字的意思无非是说秦可卿的死亡很突然,全府上下都觉得很怪异。这表明秦可卿并非病死的,而是非正常死亡

通过作者一路曲曲折折写来,秦可卿意外死亡的事实大家基本都能理解。正为此,秦可卿究竟是怎么死的,才更加令人充满猜疑。

3

秦可卿是怎么死的?

作者费尽周章,来暗写秦可卿是意外死亡,她究竟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从以下几点再来分析:

1、贾珍话中有话

秦可卿死后,公公贾珍哭成了泪人,婆婆尤氏偏偏犯了胃病不能管事。宁国府两个女主子一死一病,贾珍只好请凤姐来协理宁国府。王夫人对于凤姐的能力还有些吃不准,贾珍再次请求,说道:

“婶子的意思侄儿猜着了,是怕大妹妹劳苦了。若说料理不开,我包管必料理的开,便是错一点儿,别人看着还是不错的。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我想了这几日,除了大妹妹再无人了。婶子不看侄儿、侄儿媳妇的分上,只看死了的分上罢!”说着滚下泪来。

初读贾珍这段话,感觉是对凤姐的称赞,细品之下,竟然全是讽刺。什么叫“便是错一点儿,别人看着还是不错的”?字面来讲,凤姐做事即便有点错,别人眼里也还能过去,这是说凤姐能力比别人强。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有错,别人为什么看着不错呢?这不是说凤姐霸道,不容别人说错吗?谁敢说个不字,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再看下一句,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凤姐从小“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凤姐这杀人手段不愧有阎王之称,嬉笑之间就能让人死。贾珍在秦可卿刚死突然就说凤姐的杀伐决断,这是无心吗?恐怕是有所指。

可怕的是,如今的凤姐经过历练,越发老成了。她的杀人手段愈发高明了,高明到什么程度?杀人不眨眼、杀人不见血、杀人于无形。正是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贾珍在指认杀人凶手!

真令人大跌眼镜,这脑洞开得有点大吧?更大的还在后面。现在考虑一个问题,秦可卿生前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谁?

2、秦可卿托梦的玄机:

梦和现实的统一

原著中有秦可卿死前托梦王熙凤的情节,书中写道: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在凤姐计算贾琏行程这里,甲戌本有侧批:[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全诗如下: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脂砚斋为什么在凤姐梦可卿之前提到这首诗?这首诗涉及到一个“灵异”事件,是一个关于梦和现实一致的传奇。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约了弟弟白行简和朋友李杓直一起到曲江、慈恩寺去游玩。游完之后又去李杓直家饮酒,席间白居易突然非常怀念元稹,说:“微之应该到梁州了。”于是写了这首诗。诗的标题写到两个人,李十一,就是李建李杓直,元九,就是元稹元微之,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那一天是二十一号,十几天后,有人从梁州来此,捎来一封元稹的信。信上说他已到梁州,并附《梁州梦》一首: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信上所属日期竟与白居易游览慈恩寺是同一天。最为神奇的是诗题之下元稹写了一篇小序,序中写道:“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也是同游当事人之一)把这件事详细地记载记到自己的作品《三梦记》里,他说,“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言下之意:我们这边游玩,元稹同日在梁州做梦一起游玩,真的好神奇!

(白行简《三梦记》书影)

脂砚斋借助这首诗,想要说的恐怕就是王行简的话,梦中的事情就是现实发生的事情。

破除梦幻的结界,把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看成实际故事情节,王熙凤就是秦可卿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换句话说,秦可卿和王熙凤见面之后就死了,王熙凤是 第一嫌疑杀人凶手。

3、秦可卿死了

王熙凤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秦可卿给王熙凤交代完后事,说了一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就走了。

凤姐意犹未尽,还要追问一些话。这时候敲响了丧钟,有人报告说秦可卿死了。凤姐听了,“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凤姐听到秦可卿死讯的反应有三点令人深思:

“吓了一身冷汗”

秦可卿死了,即便是突发事件,王熙凤没有比喻吓得出一身冷汗呀。如果这件事和她不相干,她的表现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感到奇怪,而不是害怕。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王熙凤之所以吓出一身冷汗,正是因为她密谋了秦可卿死亡事件。

由于秦可卿身份特殊,害死秦可卿非同小可。王熙凤是壮着胆子做这件事,当她真做成了,自己也感到恐惧。秦可卿突然死亡,不可能不调查原因。她的计划能否保得住自己?此时凤姐心中还真没底,所以她才异常惊惧。

出了一回神

王熙凤第二个反应是“出了一回神”,秦可卿死亡是突发事件,听到这个消息,一般应该立刻起来,赶紧去看情况。可是凤姐吓出一身冷汗之后,又“出了一回神”。她在想什么?与此同时,她是定了定神,给自己打气,不要害怕。

“只得”出来去王夫人那里应卯

王熙凤消消汗、稳住心神,接下来作者用了一个词“只得”来描述她万般无奈的心情。换句话说,王熙凤是硬着头皮出来的。按照表面现象,她和秦可卿非常亲密,二人惺惺相惜。为什么闺蜜死了,王熙凤没有任何痛苦伤心的表现,不急于出来查明情况?而是磨磨蹭蹭迫不得已才出来呢?

4、以贾宝玉为镜

对照王熙凤的反常

为了对比王熙凤反应的失常,书中对贾宝玉的反应进行了对比描写。原文如下:

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搊(音chou)扶,问是怎么样,又要回贾母来请大夫。宝玉笑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说着便爬起来,要衣服换了,来见贾母,即时要过去。袭人见他如此,心中虽放不下,又不敢拦,只是由他罢了。贾母见他要去,因说:“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二则夜里风大,明早再去不迟。”宝玉那里肯依。贾母命人备车,多派跟从人役,拥护前来。

书中对贾宝玉反应的描写,同样也强调了三点:

第一反应:吐血

贾宝玉同样是在睡梦中听到秦可卿死亡的消息,他竟然急火攻心一口鲜血吐出来。这真情实意相比凤姐这位特别关心秦可卿病情、经常探望的闺蜜要强百倍千倍。

第二反应:即时要过去

贾宝玉吐了血都顾不上擦拭收拾,爬起来穿上衣服,立刻就要去现场。

劝阻不了,执意要去

贾母试图劝说宝玉不要去,可是宝玉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必须立刻赶到现场去看个究竟。

贾宝玉表现出来的都是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完全出于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情况,没有任何思考的停顿。相对于凤姐的磨磨蹭蹭、万般无奈的行为表现,贾宝玉的反应才是亲密之人突然死亡后的正常反应。

贾宝玉的至情至性、真情流露反衬了凤姐的暗藏心机、深藏不露。两相对比,王熙凤在听到秦可卿死亡消息时的反应极不正常。这是作者的暗笔,影射出秦可卿之死和王熙凤大有关系。

关于王熙凤对秦可卿死亡的反应,作者还有一处补笔,进一步揭示了她的无情。

5、事后提起出言讽刺

贾琏陪黛玉处理完林如海的丧事,回到贾府秦可卿的葬礼已经结束。这时候贾府上下沉浸在元春封妃的喜悦之中。王熙凤对贾琏汇报这段时间的家务事,提到了秦可卿的死亡,她说:

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报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

虽然葬礼已经结束,毕竟秦可卿还死去时间不长,王熙凤说起她的死竟然用这种嘲讽蔑视的口气。她言语之间没有半点的悲伤和同情,和秦可卿病中的表现判若两人。心狠手辣的阎王此时终于露出了冷酷无情的残忍面孔。

4

秦可卿含冤而死

秦可卿死亡的真相作者已经删去,可是却交代了她含冤而死的实情。

秦可卿葬礼异常隆重,请了许多僧道做法事。书中交代: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

这短短几句话中,却包含着无限的隐情。僧人要超度的是“前亡后化诸魂”,这说明秦可卿死亡背后是大事件。有许多人受到牵连都死了,天香楼事件绝不是一起简单的偷情事件。道士做法事的目的是“解冤洗业”,这暗示秦可卿是含冤而死。

结论

秦可卿的病早已痊愈,她的死亡却要掩盖在病症之下,这是作者要隐去她意外死亡的真相。她的冤死,凤姐这位阎王脱不了干系。

思考

天香楼发生了什么故事?遗簪、更衣等删去的情节是什么故事?

正是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含冤莫白身后事,谁人能够解分明?

       与君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