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把你蒙在鼓里的错误饮食法

 学到老图书馆nd 2022-08-10 发布于广东
Image


Image


1、节食或少吃食物有助于减肥
错误
较长时间不进食会导致人体内胰岛素生成紊乱,而胰岛素正是帮助细胞吸收糖分的关键,因此不进食反而会使人发胖。

Image


2、牛奶和豆类混食有毒
错误
无论是牛奶还是豆子在人体内被消化时,都会在体内释放大量气体,刺激肠道蠕动。将二者混食会引起腹痛等症状,但不存在毒性。

Image


3、牛奶能治疗胃溃疡
错误
牛奶能中和消化道中的酸性物质,因而能暂时缓解疼痛,然而牛奶中含有的钙反而会增加上述酸性物质,结果就是一段时间后疼痛症状更加明显。

Image


4、生鸡蛋倒入啤酒或橙汁里更有营养
错误
生鸡蛋在营养价值上同煮熟的鸡蛋没有区别,关键是生鸡蛋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

Image


5、用小火炒菜营养损失少
错误
维生素C、B1都怕热、怕煮。实验表明,大火快炒的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烧,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9%。所以炒菜要用旺火,这样炒出来的菜,不仅色美味好,而且菜里的营养损失也少。烧菜时加少许醋,也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还有些蔬菜如黄瓜、西红柿等,最好凉拌吃。

Image


6、吃菜时不要喝汤
错误
许多人爱吃青菜却不爱喝菜汤,事实上,烧菜时,大部分维生素溶解在菜汤里。以维生素C为例,小白菜炒好后,维生素C会有70%溶解在菜汤里,新鲜豌豆放在水里煮沸3分钟,维生素C有50%溶在汤里。

Image


再就是做蔬菜饺子馅时把菜汁挤掉,维生素会损失70%以上。正确的方法是,切好菜后用油拌好,再加盐和调料,这样油包菜,馅就不会出汤。
7、吃素不吃荤
错误
时下素食的人越来越多,这对防止动脉硬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不注意搭配、一味吃素也并非是福。吃素至少有四大害处:一是缺少必要的胆固醇,而适量的胆固醇具有抗癌作用;二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是引起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三是核黄素摄入量不足,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四是严重缺锌,而锌是保证机体免疫功能健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一般蔬菜中都缺乏锌。

Image


8、水果当正餐是健康时尚
错误
时下,有些爱美怕胖的女士,中午只吃个苹果或香蕉,就算正餐了。绝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很少,长期以水果当正餐易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

Image


9、酒后喝浓茶——解醉
错误
有人认为喝浓茶可以解酒,其实是错上加错。酒中的乙醇随血液循环到肝脏后被转化成乙醛,再进一步转化成乙酸,最后以尿液的形式排除体外。而茶叶中的茶碱利尿作用很强,会使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进入肾脏,这将造成对肾脏的严重损害。

Image


10、吃醋可使血管滑润
错误
近年来许多地区兴起了喝醋风,有些人甚至以醋代酒,殊不知,少量食醋有益健康,大量喝醋却会改变胃液的PH值,损伤胃粘膜,引发急性胃炎或胃溃疡等,甚至可以引起血液酸度升高,造成酸中毒。

Image


11、酒足饭饱就是福
错误
过去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酒足饭饱就是福。研究证明,酒足饭饱不但非福,还会给机体带来诸多祸害:一是加重胃、肠、肝、脾等消化器官的负担;二是极易产生疲倦;三是患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或胆总管结石炎症、或慢性胰腺炎等病症者,可诱发急性消化道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创痛。

Image


12、多吃维生素有助健康
错误
这种做法不但错误,而且非常危险!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摄入过多时,不能通过尿直接排出体外,易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中毒。如长期口服大量维生素D,可导致高血钙症、厌食、恶心、呕吐、弥散性肌肉乏力、肌肉疼痛等。

Image


13、维生素可以包治百病
错误
维生素种类较多,功能各异,不仅对治疗维生素缺乏病有特效,而且对其他一些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但有些人却夸大了维生素的作用,不管生何种病,都把维生素当作万能品,这是对维生素的一种错误认识。

Image


如果机体不缺维生素,无论患何种病,服用维生素都是一种浪费,甚至会加重病情。例如,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影响正规治疗,例如本世纪初非典期间一些市民抢购维生素C泡腾片,认为服用后可提高自身免疫力,殊不知泡腾片是一种药品,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一旦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还会导致尿路结石,加速动脉硬化,因此不可盲目服之。


Image

经《漫画脑卒中》丛书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在每周五刊载该丛书

Image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