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综述:琉球与中国和日本的恩怨情仇

 leafcho 2022-08-11 发布于浙江

提到“琉球”一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不过,谈到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以及琉球国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恐怕大多数人并不能说得十分清晰。鉴于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大家简单捋一捋琉球和中日两国的“恩怨情仇”。

文章图片1

琉球群岛的具体位置

1) 什么是琉球群岛?

1)琉球群岛综述

琉球群岛位于东海之东,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群岛屿共计470多个,呈向外突出的孤状布列,南北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北毗日本九州岛,南接我国台湾省。

琉球群岛的最北面,是由种子、屋久两岛为主的大隅群岛,向南依次是以宝岛等七火山岛为主的吐噶喇群岛、主岛为奄美大岛(小琉球)的大岛群岛(或称奄美群岛)、主岛为冲绳岛(大琉球)的大琉球群岛。

冲绳岛的东南方向为大东群岛,西南方向为先岛群岛。先岛群岛的北方,是由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黄尾屿、赤尾屿等构成的钓鱼岛群岛,日本称之为“尖阁群岛”。

据不完全统计,琉球群岛现居住人口大概有120万人。其中,超过110万是日本人,原住民不到10万。在农业领域,种植作物以甘薯和稻米为主,糖和罐头凤梨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传统工业有漆器和陶器制作,新兴企业以各种工业化合物的生产为主,另外,金枪鱼的深加工出口也是较为重要的产业之一。

文章图片2

琉球群岛概览

2)什么是“琉球语”?

琉球语是琉球人(包括奄美群岛及冲绳群岛)的语言。需要指出的是,“冲绳语”和“琉球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具体而言,琉球语包括奄美弁、国头弁、首里弁(冲绳弁)、宫古弁、与那国弁、八重山方言等多个语言支系。

  • 奄美弁、国头弁、首里弁被称为北琉球语,与日语有近似关系,部分词汇受到汉语、闽语,尤其是福州官话的影响;
  • 南琉球语和日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几乎无法使用日语书写系统来准确记述,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语言。

当下的语言学界相对一致的说法是,南琉球和北琉球语言,大概率存在着不同的起源。200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里弁、国头弁、宫古弁、与那国弁和八重山方言列入“濒危语言”的大名单,并指出“将它们视为日语的一种方言,是非常不妥当的”。

文章图片3

古琉球语

3)“琉球”一词的源流

关于“琉球”一词的源流,琉球国史著作《中山世鉴(1650)》中如是写道:“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岁之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虬也。”

另一部琉球史著作《中山世谱》(1725)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大业三年(607年)丁卯,炀帝令朱宽、何蛮抵本国,遥观地界于波涛间,蟠旋蜿延,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日流虬,嗣后改名流求。”

由此可见,“琉球”一词,最早可追溯至隋朝时期的“流虬”。在汉语中,“虬”指代的是一种有角的小龙(也有“没有角的幼龙”之说),引申有“卷曲蜿蜒”之意。由此可见,隋朝君臣们对于琉球群岛的地理形态,有着一定的认识。

不过,在《隋书》中,“流虬”被写作“流求”。原因很简单,在古代中国,“龙”通“皇帝”,为避皇帝讳,故以“求”替代了“虬”。从这以后,这一称谓便被后世沿用了下来,只是在用字上有所出入。《宋史》中依然称之为“流求”,《元史》称之为“琉求”。到了明朝,“琉球”一名的用字被正式确定下来,并流传到了今天。

文章图片4

古琉球人形象

2)琉球王朝的源流世系

1) 神话中的“琉球先祖”

关于琉球国的早期历史,《中山世鉴》中有着极为魔幻的记载:

“天城之中,有名阿摩美久之神。天帝召而谕之:此天城之下,有神可往而居住之灵地,唯是尚未成岛,尔可降之作岛。阿摩美久畏而降之,但见东海之浪打西海,西海之浪打东海,有灵地而无岛屿。未几,阿摩美久上天奏请作岛。天帝赐给土石草木,阿摩美久以之作成数岛……然数万年后,仍无人类……于是,阿摩美久复又上天乞给人种……遂给天帝御子男女二人。此二人虽无阴阳和合,但因并列而居,以往来之风为缘,遂生三男二女。长男,国主之始也。是为天孙氏。二男,诸侯之始。三男,百姓之始。一女,君君(巫女之首)之始。二女,祝祝之始(众巫女)也。此后,始有夫妇婚合之仪。”

文章图片5

《中山世鉴》内页

与《中山世鉴》相比,《中山世谱》记载中的神话成分有所减弱:

“盖我国开辟之初。海浪泛滥。不足居处。时有一男一女。生于大荒际。男名志仁礼久。女名阿摩弥姑。运土石。植草木。用防海浪。而岳森始矣。岳森既成。人物繁颗……于时复有一人。首出。分郡类。定民居者。叫称天帝子。天帝子。生三男二女。长男为天孙氏。国君始也。二男为按司始。三男为百姓始。长女为君君之始。次女为祝祝之始。”

根据《中山世鉴》和《中山世谱》的记载,“长男天孙氏”后来建立了“天孙王朝”,历二十五代,延续了一万七千八百零二年,最后被一名叫做利勇的权臣篡夺。

文章图片6

首里城的宫殿,修筑于第一尚氏王朝时期

2)什么是舜天王朝?

根据《中山世鉴》记载,天孙王朝末期,日本武将源为朝(1139—约1170)在“保元之乱”后失势,被流放至伊豆大岛(拓展阅读东瀛志:为什么日本武士“爱”切腹?)。

文章图片7

“保元之乱”主题绘作

一日,他驾舟出海,遭遇风暴。眼见命不久矣便仰天长叹:“运命在天,余何忧焉”,结果大难不死,在几日后漂至一岛。源为朝登陆后,将登陆之地命名为“运天”,即琉球本岛运天港。

后来,源为朝与该岛首领大里按司(注:“按司”为古琉球的贵族官阶)的妹妹结婚,生下一子,名唤尊敦。又过了数年,思乡病发作的源为朝,决定择顺风之日,携妻子一同回归日本。岂料,船只起航不过数里,就被海风吹回港口。在尝试了多次后,仍然不得离开琉球寸步,“恍如神鬼作祟”。

不得已,源为朝留下一句“我与你情缔鸳鸯,奈何天意难违,不能同还。但愿你养育我儿,长成之后必然大有可为”后,最终留下妻儿,只身回国。

文章图片8

浮世绘中的源为朝

尊敦年少英武,十五岁就被推戴为浦添按司。在利勇篡夺天孙氏政权之后,年方二十二岁的他起兵讨伐并取得了成功,成为第一代“中山王”,即“舜天王”。

按照日本史书记载,源为朝是日本第56代天皇清和天皇(850—881)的后裔。这也就意味着,“琉球王统也是日本皇室的苗裔”。因此,一些日本学者据此炮制出了所谓“日琉同祖论”的观点。但需要指出的是,源为朝到底有没有去过琉球,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与天孙王朝相比,舜天王朝可谓“短命”,只延续了三代,合计73年而已。史料记载,尊敦即位于1187年。1238年,舜马顺熙王继位。1249年,义本王继位。在位十一年后,义本王以“(自己)为天所弃,民半失”,“饥疫并行”为由,将王位禅让给了天孙氏后裔英祖王。至此,“舜天王朝”被“英祖王朝”所取代。

文章图片9

琉球国古地图

3)英祖王朝和三山时代

1260年,英祖王即位。在他执政期间,以久米、庆良间等为代表的近海外岛,主动遣使与之通好。英祖王之后,历大成王(1300年即位)、英慈王(1309年即位)两代,国家局势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但到了玉成王(1314年即位)统治时期,“世衰政废,为战国数十年。先王遗风变易尽,国分为三,曰: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也”。因此,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三山时代”。

文章图片10

三山时代的古琉球

结合《中山世鉴》等几部琉球国史书的记载:

  • 中山国以首里按司(按司为王族中仅次于王子的位阶)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泊、浦添、北谷、中城、越来、读谷山、具志川、胜连各城:
  • 山南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东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城:
  • 山北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等城。

在三国之中,中山国实力强大,山北国实力最弱。值得注意的是,三国的势力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岛和南方的先岛群岛。

1336年,玉城王病逝,他年约十岁的长子西威嗣位。鉴于西威王年幼,因此朝政一直把持在他的母亲手中。因为“王母专权,牝鸡乱政,贤者退隐,小人争进”,英祖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浦添按司察度因“才德大著”,因此一直深得民心。1349年,西威王病逝,诸按司干脆将察度“拥立为王”。至此,英祖王朝灭亡。

文章图片11

古琉球首里王朝老照片

4)什么是尚氏王朝?

察度王去世后,其子武宁王即位。与父亲不同,此君横征暴敛,致使国内民怨沸腾。1406年,“为人资质纯厚”的山南国佐敷按司尚思绍(1354—1421)之子尚巴志(1372—1439),起兵击败武宁王。

文章图片12

有实力有野心的中山国王尚巴志

在占据了王城首里之后,他奉父亲为“中山王”,自己则开启了“统一琉球”的征程。1416年,他攻取北山国,任命次子尚忠为“北山监守”。随后,尚巴志又将山南与山北二国兼并,形成了统一的琉球王国。至此,“三山时代”结束,历史进入了“尚氏王朝”。

根据琉球史书的记载,尚氏王朝分为“第一尚氏王朝”(1405一1469)和“第二尚氏王朝”(1469—1879)。

在尚巴志统治时期(1422一1439),已经初步奠定了古琉球的政治统治基础。对此,有日本学者认为,冲绳那霸市内首里的“王城化”,便是在尚巴志即位前后实现的。

到了第七代国王尚德(1461年即位)执政时,琉球国相继征服了奇界岛的按司势力,统治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1469年,琉球国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

文章图片13

“第一尚氏王朝”君臣主题绘作

1470年,本名金丸(一称金圆,改名为尚圆)的御锁侧官(主管财物的官员)被群臣推举为君。至此,琉球王朝进入了“第二尚氏王朝”。

在第三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期间(1477一1526),琉球国的发展进入了上升期。琉球国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等,均是尚真王在位时得以确定下来的。

1500年,尚真王征服了八重山群岛,之后“置宫古山、八重山头职”,“置多良间岛主”。1522年,他又平定了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基本确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图。1537年,第四代国王尚清王率军北伐,攻取奄美群岛,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岛、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所谓 “三省并三十六岛”。

由此可见,在尚真王时期,琉球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国家进入了全面、稳定的发展时期。

文章图片14

第三代国王尚真王

3)琉球与古代中国的交往

1)元朝以前的“中琉关系”

关于隋朝与琉球的往来,《隋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一行人抵达后,因为语言不通,最终“掠一人而返”。次年,隋炀帝复令“(朱)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不久,隋朝派遣武贲郎将陈稜等人率军渡海,攻打琉球,“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

有趣的是,根据《隋书·陈稜传》中的记录,陈稜等人率军抵达琉球时,“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由此可见,至少在隋朝时期,就有中国商人渡海至此,从事贸易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琉球的官方来往,一直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发展。比如在《宋史》中,甚至还出现了“淳熙年间,(琉球)国之酋豪尝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沃、围头等村,肆行杀掠”的记录。

文章图片15

琉球古建筑

2)元朝与琉球的“交往试探”

到了元朝时期,中原王朝与琉球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在《元史》中,先后记载了两件与琉球有关的事情(拓展阅读:忽必烈的执念:为什么要一门心思“征服”日本?)。

第一件事发生在世祖至元年间,其梗概大致如下。至元二十八年(1291)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主动向朝廷提出,自己愿率六千兵马“招降”琉球。与此同时,福建士人吴志斗也毛遂自荐,寻求一同前往。同年冬十月,元廷任命杨祥为宣抚使,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一同“招抚琉球”。

文章图片16

《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元军“战舰”

次年三月二十九日巳时(9时—11时),使团在航行途中,“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的岛屿。杨祥认为,“这就是琉球国”。不过,同行的阮鉴提出了反对。于是,一行人乘小船抵达岛屿附近,打算一探究竟。

因其人多,杨祥等人没有亲自登岸,只命令军官刘润等合计二百余人,携带武器,与向导三屿(靠近琉球的元朝属国)人陈火军登岸。因为言语不通,他们与当地岛民爆发了冲突,登岸元军三人被杀。碰了一鼻子灰的刘润等人,只能灰溜溜地返了回来。

四月二日,使团抵达澎湖,杨祥责成阮鉴与吴志斗二人,以“已到琉球”上报朝廷,但遭到了二人的拒绝。次日,吴志斗突然失踪,后来也没有寻找到。

对于吴志斗的“离奇失踪”,杨祥向朝廷指出,吴志斗在出发之前,曾说过“琉求不可往”的话。现在见一行人顺利抵达琉球,因此畏罪逃走了。不过,吴志斗的妻子提出了反对意见。于是朝廷下令,要求杨祥与阮鉴当面对质。后来遇到国家大赦,“对质”最终不了了之。

坦诚说,这次元朝使团的琉球之行,完全就像一出闹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原王朝重新“燃起了”对琉球王国的兴趣。

文章图片17

琉球古城

第二件事发生在成宗元贞年间,其梗概大致如下。成宗元贞三年(1297),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上奏元廷,“今立省泉州,距琉求为近”,自己“请就近(率军)试之”。同年九月,高兴遣省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发兵琉球,“生擒一百三十多人”。

坦诚说,元朝的这次“招抚行动”,与上一次相比要靠谱了不少。毕竟,张浩等人确实抵达了琉球。不过,琉球国似乎并不欢迎这些“不速之客”。因此,元军只得俘掳了当地一百三十余人而返。

文章图片18

《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元军

3)明朝与琉球“宗藩关系”的正式确认

中原王朝与琉球国的宗藩关系,到了明朝初期得以正式确认。洪武五年(1372),太祖朱元璋派遣行人杨载出使琉球。尽管诏书中“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居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一句,颇有居高临下之感,但并无实质性的恐吓意味。

因此,琉球中山国察度王在接到诏书后,决定“受其诏,即遣其弟泰期,奉表称臣,贡方物”。不久,明朝回赐他“《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有差”。至此,“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此后数年,察度王连续派使节至明朝,“奉表贡方物”。

在察度王向明朝称臣后,山南国王承察度在洪武十六年(1383),“遣其臣师惹等奉表入贡”。同年,明朝“赐中山王察度镀金银印一及币帛七十二疋。又赐山南王承察度币帛七十二疋。”

针对 “三山分立”的局面,明太祖派内使监梁民与尚佩监路谦,“赍诏至国(琉球),令三王息兵战”。于是,“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各受其诏,罢战息兵,亦皆遣使谢恩。太祖赐三王衣币”。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在琉球境内有着很高的权威,“琉球国已经是明朝的藩属国”了。

文章图片19

琉球“朝贡船”

除了结成藩属关系之外,双方的交流,还存在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琉球王子前往中国留学。《中山世谱》亦载:“(洪武)二十五年,(察度)王及世子武宁遣使进表笺,贡马:并遣从子日孜每、阔八马,寨官子仁悦慈三人入监读书。太祖各赐衣巾、靴袜、衾褥及钞,礼待甚厚。”另外,山南、山北二王,也派遣王子前往明朝求学。

第二,太祖特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对此,《明史》如是写道:“(太祖)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这与《琉球国志略》中“(太祖)赐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以便往来”一句,可谓遥相呼应。

这些人除了负责造船之外,还能担负通事(翻译)等其他事务。如《琉球国志略》中如是写道:“洪、永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

文章图片20

明朝时期的琉球那霸港,是15至16世纪东亚最繁华的商港之一

第三,每一代琉球国王的即位,都需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为什么“大明衣冠”在朝鲜“如此吃香”?)。

在尚巴志统一“三山”后,“遣使请册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悦其至诚,宣德三年遭内监柴山、副使阮,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尚巴志及父尚思绍系追且赐以冠服采币等物,琉球国王尚姓,此中山王每乞封大明皇帝遣正副使行祭礼、封礼亦是始矣。”

第四,明朝赐琉球国王“尚姓”。1422年,尚巴志即位。1430年,宣宗遣内官柴山为正使,阮鼎为副使,携诏书至琉球,并“赐王(巴志)尚姓”。这就意味着,琉球“尚氏”的正统,得到了宗主国明朝的正式确认。

一言概之,明朝和琉球的宗藩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稳固的。即便进入17世纪,萨摩藩入侵琉球后,依旧对明朝“遣使修贡”。不过,鉴于“其国残破已甚。乃定十年一贡”。

到了天启年间,又改为“五年一贡”。到了1633年,琉球又恢复了“二年一贡”的旧制“。实际上,即便到了南明时期,琉球依然“遣使奉贡(福建唐王)。其虔事天朝,为外藩最云”

文章图片21

老照片中的琉球商船

4)清朝与琉球的关系

伴随着南明的日趋衰微,琉球逐渐奉入主中原的清朝为“中国正朔”。对此,中山世谱》如是记录道:“(顺治)十年(1653)癸已春,世子遭王舅马宗毅、正议大夫蔡祚隆等,赴京贡方物,表贺世祖登极。并缴还明朝勅印,兼请袭爵。”

对于琉球国请求册封的举动,顺治皇帝极为重视(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清朝皇帝眼里的“中国”)。1654年,他“命兵科爱惜喇库哈番张学礼、行人司行人王垓为册封正副使”,出使琉球。不过,因为“海氛未靖”,这次出海未能成行。

1663年,康熙再遣张学礼等人,“奉诏勅及印一、缎币五十疋,至(琉球)国。谕祭故王尚丰。封世子尚质为中山王”。

对于清朝使团的到访,琉球方面给予了高规模的接待。对此,张学礼在其所著《使疏球记》一书中,进行了较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至此,琉球正式成为“清朝藩属”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哪些国家是清朝的“藩属之国”?)。

文章图片22

清朝《万国来朝图》局部

伴随着双方政治、经济领域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对此,学者徐葆光(1671—1740)在所著《中山传信录》的序言中,便详细记叙了自己出使琉球期间,与琉球官员、学者的交流情况:

今臣奉命为检讨臣海宝副以往,自己亥(1719)六月朔至(琉球)国,候讯逾年,至庚子(1720)二月十六日始行,计在中山凡八阅月,封宴之暇,先致语国王,求示《中山世鉴》及山川图籍”。

“又时与其大夫之通文字、译词者遍游山海间,远近形势,皆在目中。考其制度礼仪,观风问俗;下至一物异状,必询名以得其实。见闻互证,与之往复,去疑存信。因并海行针道、封宴诸仪,图状并列:编为六卷。虽未敢自谓一无舛漏,以云'传信’或庶几焉”。

然而,由于不断受到日本的q侵袭,琉球国只能在中日两国之间“寻找平衡”。在内政方面,琉球国几乎全面受制于日本,民间风俗也出现了“日本化”倾向。一言概之,截至明治维新之前,琉球处在“明属中国,暗属日本”的尴尬境地。

文章图片23

清朝时期的琉球官员形象

4)古代日本与琉球的恩怨情仇

1)古代日本史料中的琉球

在日本史书中,最早提及琉球的是《日本书纪(720)》。

该书“推古天皇二四年(616)”一条中如是写道:“三月,掖玖人三口归化。夏五月,夜句人七口来之。秋七月,亦掖玖人二十口来之”。其中,“掖玖”和“夜句”,据说是指今冲绳的屋久岛,也有人认为还囊括了冲绳岛。

对于“琉球”的称谓,最早的相关记录,出现在空海的弟子真济所编的《性灵集(835)》中。在该书中,琉球被称作“留求”。实际上,从日本加入明朝的册封体制后(拓展阅读理性讨论:为什么明朝的倭寇这么狂?),“琉球”这一称呼与用字,就在日本的文献史料中,被正式确立了下来。

文章图片24

(明)仇英《倭寇图卷》中的倭寇形象

2)萨摩藩的“琉球野望”

进入十五世纪,琉球在以“向明朝朝贡”的方式赚取高额利益的同时,也向日本派遣官船,从事贸易活动。“应仁之乱”(1467一1487)后,日本官方对琉球贸易的控制权,逐渐为邻近琉球国的萨摩藩所掌握。

1609年,萨摩岛津氏在得到德川幕府的许可后,大举入侵琉球,并攻占了都城首里城。在掠夺了大批财物,俘虏劫持了尚宁王、王子大臣等合计百余人后,大摇大摆地返回了国内。

关于萨摩对琉球的这场洗劫,琉球国史未敢予以明确记载。因为在萨摩藩入侵琉球之后,琉球国史所载的内容,“需要送呈萨摩藩主审阅”。

可即使如此,在《中山世鉴》中,依然比较隐晦地记载了这一事:“琉球往古,满是金银,或制簪,或作祭器。又与大明、暹罗、日本等等往来商贾。数百年后传至尚宁,失于己酉之乱”——所谓 “己酉之乱”,即萨摩洗劫琉球的事件

文章图片25

悲催的尚宁王

1610年,萨摩藩派遣本田伊贺守、阿多氏等人,划定琉球境内的区划,制定官品职位,测量分配田地,征收赋税,并要求琉球每年向萨摩藩纳贡。1611年,萨摩藩又将琉球北部的鬼界、大岛、德岛、永良部及与论等五岛强行割占。1611年9月,尚宁王在被迫与萨摩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掟十五条》后,才得以“恢复自由身”。

至此,原本平等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琉球开始受到了萨摩藩的制约:琉球需要向萨摩派“国质”,后改为“年头使”,每年向萨州行“聘问之礼”;琉球要定期遣使谒见幕府将军,即所谓“上江户”——从1634年到1850年,琉球派遣的“上江户”使节超过百余次。

在今天看来,萨摩藩入侵琉球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夺取琉球与明朝贸易中获得的物质利益,弥补自身的财政不足。

不过,江户幕府和萨摩藩尽管将琉球视为“宗藩”,但在外交层面,一直对琉球国的存在采取了默认态度。因此,琉球国独立的体制和文化一直得以延续,与明清两朝的封贡体制,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文章图片26

建于16世纪前期,以唐代牌坊为原型的守礼门

3)明治维新与吞并琉球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拓展阅读:从“脱亚入欧”到“普通国家”,小议日本“国家形象”的演变)。

1872年,明治政府通过了鹿儿岛县(原萨摩藩)提出的“向琉球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实行'适应因革厘正之政’”的建议。与此同时,时任大藏大辅一职的井上馨(1836—1915),也提出了“变琉球王国为日本所属之地”的提议。

在经过了一系列磋商后,日本方面认为,“琉球依赖于我(日本),远胜于清。清以名义使之服从,而我以实务使之服从”,“封琉球为王国、为侯国,尽在我之所欲,删去藩号,宣布其为琉球王,也无碍我帝国之所属”——至此,日本吞并琉球的计划,被正式搬上了台面。

同年九月,明治天皇趁琉球正使数人抵达东京之际,突然以“气类相同,文言无殊”为由,下诏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册封琉球国王为琉球藩王,叙列华族”。

在今天看来,这是明治政府强行改变双方关系的第一次“尝试”。遗憾的是,日本的这些所作所为,清政府根本一无所知

文章图片27

日本宪法的颁布,预示着“明治维新”划上了句号(东京都立图书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日本侵占琉球的野心,琉球王国的君臣们可谓心知肚明。因此,他们一直寄希望于清朝的帮助。

1872年,当中国商船漂流到八重山时,尚泰王专程派人前往东京,主动向日本外务省申诉了“自行处理中国漂流民之事”的理由。由此可见,琉球王以“中琉关系”为挡箭牌,变相向日本提出了抗议。

见到琉球“口服心不服”,日本进一步加快了侵略进程。1874年,日本将“琉球岛民出海遇险,漂流到台湾后,被当地土著民杀害”一事,硬说成是“日本人受到了杀害”,在向清政府提出交涉之余,大举出兵进犯台湾。

同年10月底,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中日两国签订《北京专约》。日本在得到了清朝赔偿的同时,还赢得了所谓“保民义举”的名声。这就意味着,“琉球人为日本属民”得到了清朝方面的默认(拓展阅读为了“拿下台湾”,近代日本究竟“有多拼”?)。

文章图片28

正殿御座上的“中山世土”四字,乃清康熙皇帝御笔亲赐

1875年7月,明治政府派遣内务大丞松田道之等人赶赴琉球,提出了“停止向清朝朝贡,断绝与清朝外交关系”的无理要求。具体而言,内容要点如下:

  • 废止琉球对清朝朝贡和庆贺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惯例;
  • 废除琉球国王更迭之际接受清朝册封的惯例;
  • 奉行日本的明治年号,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在琉球设置镇台分营;
  • 命令琉球“藩王”入朝谢恩,按照另纸规定,实行藩制改革。

但是,琉球方面并没有接受这些命令。尚泰王专门致信给松田道之,阐述了自己“不能从命”的理由。尽管松田道之发出了“从速尊旨奉行”的威胁,但尚泰王依然不为所动。

文章图片29

琉球古城的“欢会门”

另外,琉球在不断派遣代表向日本“请愿”的同时,还秘密向清朝、荷兰、法、美等国的驻日公使们,发出了外交求援信。明治政府获悉此事后大为光火,《朝野新闻》甚至将之称为“琉奴蔑视我日本帝国甚哉”的“无礼行为”。

在这种局面下,日本决定“尽快吞并琉球”。1879年3月,日本秘密派出军警人员,在松田道一的带领下,突然向琉球“藩王代理”尚弼(尚泰王的同父异母弟)宣布了“废藩”的决定。具体而言,日方要求琉球“交出有关土地、人民等一切文书及官方账簿,由随行人员加以监管”,以销毁琉球“自是一国”的历史凭证。

4月4日,日本宣布将琉球改为冲绳县。至此,琉球王国宣告灭亡,末代琉球国王尚泰和儿子尚典被流放到了东京。

1901年8月19日,尚泰因急性黏膜炎死于东京,享年59岁。他的灵柩按照琉球历代国王的习惯,葬于玉陵,灵位奉安于圆觉寺。两年以后,尚典等琉球王族为了融入日本华族阶层,陆续放弃“琉球传统”,语言也从琉球语改为日本语。

文章图片30

末代琉球王尚泰

4)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在得知日本在琉球“废藩置县”之后,清政府在5月向日本驻华公使递交了照会,要求对方“停止这一行动”。不久,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也向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1832—1893)表达了“难以承认日本政府废藩置县”的态度。然而,日方以“琉球之事是其内政”为由,借故拖延答复清政府。

清政府尽管多次因琉球问题向日本交涉,但始终局限在“据理力争”的范围之内,也未能派兵前去予以援助。

文章图片31

实际上,此时的日本,已经将侵略目标锁定在了中国身上

在中日双方就琉球问题争执不下之际,恰巧抵达中国的美国前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便被中方请出,希望他“主持公道”。

在听取了李鸿章的相关陈述后,格兰特于当年7月赴日,进行调停。不过,他在与日本政要进行了交流之后,并未成为一个真正的“主持公道”者。因为他提出的“将琉球之地分为三岛,北岛归日本,中岛还琉球,南岛归中国”的“三分琉球”建议,已经严重伤害了琉球人民的感情。因此,调停最终不了了之。

文章图片32

尤利西斯·格兰特

之后,中日两国就琉球问题有过多次交涉,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因为琉球被日本占领已经成为事实,因此,清朝最终没有同意日本提出的“谈判条约拟订稿”。因此,琉球问题被长期搁置了下来。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尽数割让给日本。于是,有关琉球诸岛的问题也就没有了任何讨论的空间(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什么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戊戌变法却以失败收场?)。

文章图片33

浮世绘中的《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5)日本对琉球的“本土化政策”

琉球亡国后,日本迅速在冲绳县开启了“同化工作”,主要内容要点如下:

  • 逮捕反日的琉球王室残余,收缴各种武器,将语言、教育、税务、兵役、耕地经济作物方面纳入为日本服务的体系。
  • 大力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将琉球人、朝鲜人、台湾原住民视为“物品”,摆放在展览会上称为日本的物产,学校和民间进行了长期的特务告密活动。
  • 湮灭琉球国的本土宗教。故意毁坏当地的宗教圣地“御岳”,神女和巫女们也被全部驱逐或消灭,同时将日本神道教搬进冲绳。

在这种情况下,琉球王国作为一个小国,在没有语言、宗教、思想和独立经济的压抑中,没有抵抗地渡过了被吞并的60年。

5)尾声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抹杀与掩盖及粉饰的。琉球灭国至今已一百余年,回顾这段历史,需要我们反思的,或许不止是历史本身“这么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