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重点在于领悟“合病并病”!

 中医知识圈 2022-08-11 发布于山东

《伤寒论》的合病并病分为二类,一是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属于“病发于阳”的表证;二是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属于阳仪系统发病。合起来看,合病并病属于大表部证。

一、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阳明合病就是两经同时发病,太阳阳明并病指太阳病证候未了,又出现了阳明病。

(一)太阳阳明合病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阳明病属于夏秋在阳的“病发于阳”,病位在表在上焦。有温病、伤寒之分。

葛根汤证属于温病,31条葛根汤证有“恶风”一证,风为阳邪,葛根性味辛甘凉。《神农本草经》说:“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从“自下利、呕”看,病在里阴仪系统,温病伤阴也。温病初起也“无汗”。

麻黄汤证属于“病发于阳”的伤寒证。

(二)太阳阳明并病

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病发于阳”在表的治疗关键是发汗,发汗不得法则病不愈,而阳气被寒邪怫郁在表,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汗而愈。以桂枝汤扶阳为主。

如果太阳阳明上焦不得开通,津液不得下,腑道不通,急则治标,可用承气汤通腑。

二、太阳少阳并病、合病

表部分为上焦太阳阳明病阳仪系统太阳、少阳、厥阴两部分,太阳病中篇讲了“病发于阳”的上焦太阳阳明病,春夏阳仪系统的太阳少阳病就放在太阳病下篇来讲。

表部春夏阳仪系统的太阳少阳并病误下也可以形成结胸证,故将太阳少阳并病合病放在结胸证后面讲。

(一)太阳少阳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是太阳少阳同时发病,心部于表,三焦膀胱应毫毛腠理,可知太阳少阳同主于表。

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厥阴病)

附:《金匱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载: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外台秘要》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太阳少阳合病,属于温病。张路玉说:“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伤寒赞论》温热)周扬俊说:“黄芩汤,治温本药也。”柯韵伯说:“此则热淫于内……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热必伤于肺,故用黄芩汤清上焦之热。黄芩汤,即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图片中的小阴旦汤去生姜,是治天行外感病的方剂。小阴旦汤,即小阳旦汤——桂枝汤去桂加黄芩。而黄芩汤,即桂枝汤去桂、姜黄芩。小阳旦汤为少阳太阳扶阳,小阴旦汤为太阳少阳扶阴清热。由此可知,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治下利,以桂枝汤为基础方是以扶阳为主,是少阳阳气不足,左脉当弱,热在表。太阳少阳合病用黄芩汤治下利,以黄芩汤为基础方是以扶阴清热为主,有人称此为伏气温病,故张仲景用小阴旦汤去性辛温之生姜,名为黄芩汤,义在于清肺热。《神农本草经》说:“味苦,平,无毒,治诸热。”李东垣说:“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芍药酸寒可泻肝胆上升之热。肺热失其肃降功能则胃气上逆而呕,呕则用生姜半夏,可知生姜、半夏是治呕之专药。从“自下利”可知,病属于里部,肺主里部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腑。

(二)太阳少阳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针刺证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衣之镖等:《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第215页,学苑出版社,2009

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证候未罢,又出现少阳病证候,就是太阳少阳并病。

从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的定义看,第150条结胸证的太阳少阳并病,当归入表部范畴内,“病发于阳”的太阳阳明属于上焦阳位,太阳少阳属于阳仪阳位,二者统归于表部阳位,故误下都能成结胸证。

因为太阳心、少阳三焦、厥阴肝属于春夏阳仪系统主表阳明肺主皮毛表,而且三焦膀胱应毫毛腠理也主表,统归属于表部。由此可知,病在阳仪太阳、少阳、厥阴系统和“病发于阳”太阳阳明病系统误下都有可能形成结胸证。

142条“头项强痛或眩冒”和第171条“颈项强而眩”比较,头痛为表证,“或眩冒”为或然证,“而眩”则是已出现的证,可知第171条是第142条的发展症状,第142条的并病尚偏于太阳,而第171条则偏于少阳,因“眩”是少阳相火之证。第142条的“头项强痛……时如结胸”正是第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的反描述。背为阳,其“颈项强”是背阳受伤不舒。《灵枢·海论》说:“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柱骨即指颈椎。既然有表证,就当发汗解表,为什么要“慎不可发汗”呢? 几乎所有注家都说是因为少阳禁汗之故,其实是有表之里证之“心下痞硬”。所谓的少阳禁汗下吐,是对少阳相火太过白虎汤证说的,不是对少阳郁证柴胡汤证说的,因为小柴胡汤也是一个发汗剂,通过“战汗”祛邪。如第104条说“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连柴胡桂枝干姜汤都是一个发汗剂,其方后说“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大家公认的太阳少阳并病轻证的柴胡桂枝汤也是个发汗剂。

从针刺取大椎、肺俞、肝俞、期门看,与太阳、少阳、厥阴主上半年春夏阳仪系统是一致的,大椎为三阳交会穴,肝俞、期门属于厥阴少阳,三穴属于阳仪系统而治阳仪系统的病。而肺俞属于阳明,太阳阳明病属于“病发于阳”表部,阳仪加“病发于阳”属于大表部,故针刺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可以治疗大表部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脾胃论》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腧、脏腧,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络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腧;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腧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腧;中湿者,治在胃腧;中燥者,治在大肠腧。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在背之腑腧。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腧。”张仲景取肺俞、肝俞就是治外感风寒之邪。

不用服药发汗,可以针刺这些穴位发汗,如《伤寒论》第216条就说刺期门就“濈然汗出则愈”。期门是肝的募穴,故可治表证。针刺大椎、肺俞以泻表邪,针刺肝俞以扶阳而泻“太阳脉胜”,三穴合用,扶正祛邪而病愈。期门是肝脏的募穴,有较强的扶阳作用,扶阳驱寒而谵语自止。故太阳少阳并病可取它们的输穴大椎、肺俞、肝俞、期门针刺治疗。

那么为什么又要“慎勿下之”呢?因为有表证,误下则成结胸。

此病在阳仪系统,病涉太阳少阳两经,显系阳仪系统阳气不足,发汗则阳气更衰而谵语,非木火炽盛之谵语,《辨脉法》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可知“脉弦”为寒。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太阳)一阴(厥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谵语有被火劫谵语者,有误汗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下血谵语者,有燥屎在胃谵语者,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邪伏少阳谵语者,有肝木乘脾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等,谵语之证,有虚实之分:实者为病,其声必高,其气必壮,其色必赢,其脉必强,多昏糊烦躁,唤之亦不理睬,是热犯心神也。虚者为病,其声低微,语言反复,其气必短,其色必萎,其脉必无力。凡其自言自语,喃喃不休或惊恐不安,或问之不应,答之不知所云,沉迷昏睡,似寐非寐,呼之即醒,旋之迷糊不清者,此乃心神将脱矣。这里属于伤阳谵语。

如果因“心下硬”而误下之,里阳也伤,内外皆寒,阳不化水,于是水结于胸胁而成结胸,症见胸胁苦满,心下硬痛,伤损脾胃而见“下利不止,水浆不下”,正虚邪扰则“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合病,属于外感温病,病从内发,故用中药治疗。

太阳少阳并病,属于外感风寒,病从外发,故用针刺。汗之则谵语,下之成结胸。

(还有刺风府、风池。二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三、小结

    从太阳阳明病和太阳少阳病可以看出,太阳少阳病病位在春夏阳仪系统,太阳阳明病病位在上焦夏秋“病发于阳”系统,加之阴仪系统的痉、湿痹、中热病和中焦“病发于阴”的少阳太阴病,证实《伤寒论》确实有纵横三部六经体系。


    从“自下利、呕”病位在里看,合病以温病为主,温病伤阴自当在里。并病起于太阳,传于阳明,当以伤寒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