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随笔|杨文静:我的“把课堂交还学生”初体验

 春水秋山999 2022-08-11 发布于内蒙古

写下这篇反思的契机来源于之前执教的一篇牧场之国语文课,一位专家教师的一句点评:“文静,假如学生就是先对或者只对第五自然段有感觉又有什么关系呢”?是啊,我为什么非要从第一幅画面开始讲起?害怕打断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不还是牵着学生走,还是没有脱离桎梏,还是没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好像突然被点醒一样,我迫不及待地连夜整理教案,总结反思,决定好好地去磨课、去落实,整个过程我一直充斥着兴奋和期待。等到再去上这节课时,除了改变了方式和策略,随之一同改变的还有我的观念和心态,不要“半推半就”,不要“虚情假意”,我就是要试着去真正的放手,挣脱藩篱,而不是形式上。在课文伊始,让同学们自己去默读批注,去发现问题,全班充分地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顺学而教,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视角和想象力多么的丰富!最后提炼出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牧场上的牛羊感觉如此悠闲?”“为什么泡泡语提示中只感觉到宁静之美?但课文中分明也有动作!”“为什么作者一而再再二三去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觉得稍显重复”……而这些问题恰巧也指向了本文的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在这里我瞅准时机“惊讶”地表扬了两句,你们竟然和编书的专家不谋而合?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他们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寻答案。我要做的就是适当的加以组织引导启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并充分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因为是品读景文,就这样,学生们教前读,教中读,悟后再读,愈读想法越多,想说的也多,愈读愈接近中心愈接近答案。以前我总感觉小组合作多多少少流于形式,现在才知晓学生能被激起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主动地去求知是打败一切形式的根本法宝!在课文最后处理最后一个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因为所剩时间不多,我点拨学生不妨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中找答案,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期待我的后续提问,因为他们各个回到家都充分的查阅了资料,我知道他们明白了。是啊,在战争之外自由平安更是真正的荷兰!拔高了文章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从此同学们学会了预习中查阅文章背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从而把自己的预习充分拿到课堂中展示,能够真正经历这样一个习得过程。然而这一切在最初的最初,我原本设计的是直接出示。

在后续的课堂中,我也在一点点尝试有效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任重而道远!在落实地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悟:

认真去备课,去密切关注学情,这应该比以前传统的课堂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对教材研透,对学生的学情有着更精确的了解,可以去提前谈话交流提问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想法与困难点,心中清楚哪些内容是重难点?需要点拨,哪些内容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上的兴奋点?从而心中有定位和取舍。也要应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更具挑战性的。还要敢于把自己独特见解,个人学识,社会经验和时代的发展融入备课。换句话说,也许课堂上老师说的越多,越说明老师准备的反而不够充分。

不在课堂上重复学生已知的东西,节约时间,要讲就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课。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运用策略去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唤醒学生的表达积极性,不吝夸奖,充分给予信任,大胆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努力下弄懂问题,跳一跳摘到桃,关注每一位学生,有耐心不求快。从而树立学生学语文自信心和成就感,慢慢的学生就会喜欢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课堂上我也会让自己不要怕,不怕预设不符,不怕收不回来,怕什么呢,不破不立,反正我们已经在路上,慢慢来,只会更好。

也是我认为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前置学习的训练。那就是充分有效地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首先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其次不动笔墨不读书,时刻准备圈点批注,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印象最深处批注当时的想法。再读文本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读的次数越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情可表,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昨天,当我再捧起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改进课堂,大道至简的方法就是捕捉真实的课堂体验。包括对好的课堂体验的回味与提升。也包括对差的课堂体验的批判与反省,这是教师让自己的课堂体验变得好起来的基石”。好似之所有的雾里看花都有了让人惊喜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虽以后的教学之路其修远兮,但这种温暖而有力量的鼓舞和回馈让我更有信心了!我将继续心怀这份纯净的教育情怀,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近圣小学

“教师随笔”栏目征稿启事

特别喜欢阅读一些名家小随笔。随笔里,往往记录一些经由某事而发的小感触,记录读过某本书后的个性评价,记录与身边人的一些趣味小故事……读这样的文字,往往能从中觅得与自己相似之心境,从而得到些许对生活的体悟。

一次,翻朋友圈,看到张学伟老师写公开课上的一段有趣文字:

2018 年 12 月 6 日,全国名校联盟年会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我执教《乡愁组诗》。

上课中,因为电脑与课件不太匹配(他们学校电脑版本太高),出示一首诗时,题目和正文是正确的,可是作者的名字出现乱码,显示出莫名其妙的文字,不知所云。

学生愣了,台下老师也愣了。

我一怔,随口说道:“……钱锺书写了《围城》,很多读者特别喜欢,就千方百计想见见作者。钱锺书说,作者有什么好见的?难道你吃了鸡蛋味道不错,还非要见见母鸡吗?……作者就是母鸡,更重要的是作品!我们来读诗吧……”

台上台下哄堂大笑。

哪知道,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过了一会儿,又出示另外一首诗,这回除了题目,作者和正文都乱了码!

观课老师和学生们一片哗然。

我只好尴尬地自言自语:“……完了!这下完了!连母鸡带鸡蛋全乱了……”

全场笑翻。

幸亏电脑老师及时上场,我才“得救”。

之后,我在一次江苏省作文研讨会上,执教《钱眼看世界》。

对比了两篇文章后,学生发现了秘密———换个角度,以“钱眼”看世界,回顾“钱老”走过的道路,体会生活的苦辣酸甜。我准备在黑板上板书两个字——“角度”。

一看,傻眼了。没有粉笔。

到处找一下,果然没有。

我不禁嘀咕:“……就这样整我?只有黑板,不放粉笔?……”
灵机一动,随即指着空白的黑板,暗示学生:“……这里有的啊,看我写(装模作样地写字)…… 就在这里,有两个字……聪明的孩子都能看见…… 这两个字是——”

学生全都懂了,笑了:“角度!”

台下观课老师也会心地笑了!掌声响起……

课堂遇急,现挂解围。

看咱帅不帅? 

真是趣味盎然!张学伟老师驾驭课堂的机智与娴熟可见一斑。于是乐颠颠地约来,填入刊物小空白处,与前面大文长短结合,软硬相配,效果还不错。

是的,刊物的饭后甜点就是需要这样的文字:有趣,有料,还有思。 

因此,我们诚挚约请您,从您的日记或者随笔中,精心挑选出这样的文字:

或者是教学后的略有所思;
或者是读书后的欣然一得;
或者是课堂小故事,尬事、趣事、意外事、感动事……
或者是对某观点某事件的几句小议论;
或者听课后的批评或赞美;
或者…… 

文章可议可叙,可庄可谐,可理可趣。
三四百字,可;七八百字,也行;一千五百字,最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