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治则治法)11.2.素问·异法方宜论

 昵称1Z7nN02j 2022-08-11 发布于福建

经文分析

本篇以“地势使然”简洁回答了“一病而治各不同”的道理和“杂合以治,各得所宜”的原则。论述了由于地理、气候、物质生活及体质等差别,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可以发生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则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因此,阐明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本篇提出砭石、毒药、灸、微针、导引按跻五种治病方法各有不同起源,各具特色,而这些治法各有适应的病证,医生必须全面掌握这些治法,始能针对不同病情,选择最适宜的一种或数种治法施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经文论述的内容可归纳为∶

(一)地理环境与体质、疾病和治法的关系

本篇主要论述了东、西、南、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也因此有很大差别,这些外在条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不同,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上就有“一病而治不同”(表7-1)。

图片

1.地势有高低,地域有南北,气候有寒温,故病发有不同
本篇指出,北方“地高陵居,风寒冰冽,”故“病生于内”。而南方则“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病挛痹”。皆说明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和发病具有相关性。《素问·五常政大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
2.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不同,对其发病也有影响
如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以“痈疡”居多;而北方之域,“其乐野处而乳食”,其病以“脏寒生满病”为主。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一样,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差异,所以表现为单一或偏嗜现象,这也导致不同的体质类型和不同的易发病。《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3.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篇指出,砭石、毒药、灸螨、九针和导引按骄分别产生和流传自东方、西方、北方、南方和中央。这是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而这些治法各有其适应病证。说明当时医疗技术手段已相当丰富,能够根据治疗的需要,分别选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杂合以治,即根据病情选用一种或数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达到取得满意疗效的目的。“圣人杂合以治”、“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是指一个高明的医生能把握疾病发生及病情变化的规律,掌握治疗的法则,而在选择具体治法上灵活变通,就能“各得其所宜”,选用适宜的治疗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本篇倡导各治法的综合运用,并使所运用的治法对治疗的对象发挥应有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一)“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理
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篇以五方地域为出发点,分析在不同方位、地势、地质、地形、气候、物产等自然要素的长期作用下,决定了五方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体质强弱各不相同,因而发病具有差异性。由于五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同,所致不同地域人们的体质特点和好发疾病也不一样。因而在治疗上就应突出“因地、因人制宜”治则,即“一病而治各不同”。这一思想与现代的医学地理学有一致的观点,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应用。
临床上,医生不但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去诊断疾病,同时,也要详细了解患者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及体质特征等“病之情”,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制订出切合病情、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如在北方治疗风寒外感,习用麻桂细辛之类,且用量较大,而南方的麻桂用量一般较轻。这既体现了因人因地制宜(三因制宜)和“同病异治”的原则,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思想。
(二)“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各种治疗方法适应于(因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民俗风情引起的)不同病情,故医生治病必须做到得病之情(综合时、地、人因素,掌握病情)、知治之大体(懂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杂合以治(掌握各种治疗方法,适当选用),各得所宜(选择的治疗方法与病情相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际上这是对一个医生诊疗技术提出的基本要求。
这一要求涵盖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医生首先应掌握多种医疗技能,才能在临证时各取所需,应付自如。例如,一个医生只会针灸,而不会用中药,重针轻药,若临床上遇到适宜中药内服而针灸疗效欠佳的病例,就会捉襟见肘;同样,一个医生如果只会开中药,不会按摩推拿,治疗那些需要按摩推拿治疗的病证,可能会治之无功。因此,无论古今,要想成为受患者欢迎,为社会急需的高明医生,都应下苦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多种医疗技能,能做到“针药并用”、“针灸并用”等多种治疗方法灵活选用。二是要善于“得病之情”,真正实现各种治法“得其所宜”,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熟练掌握分析患者所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及个体体质等诊察病情的方法,更要在诊疗时细心、耐心,全面分析病情,从而拟定最适合病情的治疗方案,真正实现“杂合以治”,进而得到“病皆愈”的效果。然而现实是,有些医生并非不知三因制宜的治则,而是嫌麻烦、图省事,仅满足于照病开方,把"得病之情"、"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古训置之脑后,当然自己的诊疗水平也难提高。
“杂合以治”的运用在《内经》中多处提到或用到,“杂合以治”并非治疗手段在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根据各种疗法的治疗作用,合理的配合,从而达到更好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药物与食疗结合治疗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致病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又如针刺与汤液或热饮结合治疗,《素问·评热病》风厥的治疗为“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针砭与药物、灸法结合运用,如《灵枢·禁服论》∶“代则取血络且饮药”,“紧则灸刺且饮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
《素问·汤液醪醴论》治疗阳虚水肿,即将按摩、温衣、药物、针刺、食疗综合运用,共奏扶正驱邪的治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