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汉服不申遗?」——那我就好心好意地回答一下吧!

 传统服饰 2022-08-11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发给我《回忆突然袭击我!丝博建馆30周年,也是我在纺织服饰上学习成长的13年……》里那条很令人气愤的小红薯的朋友,还发给我另一条题为《为什么汉服不申遗?》的小红薯。我觉得评论区的很多发言太过无知与可笑,可以拿出来谈一谈。

1

“申遗”到底是什么?

我发现近些年网络上很多奇怪的戾气,往往来自于那些人的无知。就好比把再正常不过的文化合作项目当作通敌卖G,开始派发罪名,关于非遗的许多无用愤慨和无用遗憾也是来自于此。

我们看一下那条小红薯下的一些典型发言:

△ 小红薯截屏(懒得打码)

不难发现,他们对于“申遗”的认知有巨大的偏差,并且对于这种无知缺乏自觉

比如,几乎所有评论的人以为“非遗”的申请名额是以服装款式为划分的,也就是有几个款式就需要耗费多少个名额,从而得出一个因为汉服款式太多才排不上“申遗”活动的结论。

这种认知就足以暴露出,尽管他们对于“申遗”看似有很大的热情,但实际上对中国“申遗”是漠不关心的

相比其他国家的“申遗”活动,中国有一个较为有特色的举动就是“打包申遗”,就是利用有限名额尽可能将中国比较多符合要求的项目都捆绑在一个名额上。好处就是减少内部的利益之争,尽可能突破名额限制,并且成功率也较高。这在“非遗”上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但在“世遗(世界遗产名录)”上已经成功过很多次了,像大运河、土司遗址、丝绸之路都是跨省乃至跨国申报的。

高昌故城出土的景教壁画(图 | 国家文物局)

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它包含了文明交流的历史地标——大唐长安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等名胜古迹。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遗产。——央视网

△ 大运河(图 | 国家文物局)

老司城土司官署建筑遗址(图 | 国家文物局)

前不久被烧毁的福建屏南万安桥,原本也是准备“打包申遗”的“闽浙木拱廊桥”项目中比较重要的一座。

△ 万安桥(网络图片)

所以说,在操作层面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小红薯臆想中的问题,即便有,也有一些灵活的解决办法。只能说,在这些人意识到问题之前,早就有人在着手解决了,等这群对“申遗”空有执念却无行动和了解的人来操心,什么菜都凉了。

还有一个最大的认知偏差,也是使得“申遗”越闹越凶的根源,就是很多人误以为“申遗”申的是文化的专属权、申的是知识产权的国际认证。事实上“申遗”申的只是遗产保护,入选可以多一些关注度,还可以得到相关基金援助保护工作的开展。如果保护不力或破坏了申请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都是会被“世遗”除名的。

△ 相关新闻截屏

从相关开除原则也可以看出,“申遗”的核心是一种保护方式,而不是垄断权。事实上,多国申遗还是受到鼓励的。

最近的一则笑话来自于韩国抢注“大木匠”的网络热点。这些人甚至都没有关心一下中国早在2009年申遗成功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并且这是中国仅有的4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截至2020年12月)之一。

△ 曾为易事热点的“大木匠”时间(百度搜索截屏)

△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非遗网截屏)

你说这些人漠不关心吧,他们比谁都扒望着韩国的风吹草动;你说这些人热心文化吧,他们连中国有些啥入选项目、如何操作申遗都不屑一顾。怪,真的好怪!

2

汉服能申什么遗?

我们口头所说的“申遗”其实是包括两个区别很大的类别,一种是“世遗”,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它是有实体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大运河;另一种则是“非遗”,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会杂糅许多没有实体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些庆典活动、手工技艺,乃至认知世界的社会实践

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二十四节气”,它并非是以特定的24个日期入选非遗的,而是“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以及由此衍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非遗”看似十分玄乎飘忽,实际上很讲究内在的体系与逻辑。

△ “二十四节气”(中国非遗网截屏)

还有一个相对冷门的,但也常常被一些网友混淆的是“世界记忆名录”,针对的是文献遗产,之前吵得沸沸扬扬的“活字印刷”申遗,其实是一本收藏在法国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被列入这个名录。中、韩、法哪国用这个吵发明权,都有点鸡同鸭讲的意思。

从分类上,汉服只能申“非遗”,无法申“世遗”,更加不存在什么文献遗产。

目前我国4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中与服饰有较大关系的都是与纺织染绣相关的技艺,并无服饰:

△ (中国非遗网截屏)

不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里与服饰相关的就很多了,基本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对应的项目,包括“朝鲜族服饰”。

那汉族服饰有么?其实是有的,如“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惠安女服饰”、“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这些都是汉族社区所传承的服饰

△ 江南水乡服饰(网络图片)

△ 惠安女(网络图片)

△ 定南客家服饰(网络图片)

这些项目是与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同属于“民俗”类别,也就是说不仅仅只是服装款式或服装制作技艺,而是以服饰为载体的社会群体的风尚习俗。很显然,汉服是缺乏这种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世代相传的文化认同的。

不过别着急,与这些项目形成对比的还有别属于“传统技艺”类别下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这是一个较大的项目,下面有许多子项,包括旗袍、长衫、乃至西服。

△ (中国非遗网截屏)

△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图 | 上城发布)

△ 亨生西服(网络图片)

没错,我国的非遗项目里其实还有很多来自外国的技艺,是不是也会令一些小红薯感到颠覆呢?

所以,理论上发展得足够久(100年以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一些发展互动,不仅仅汉服可以考虑“申遗”,连三坑中另外两个的Lolita裙和JK制服也可以考虑

3

非遗好申么?

问题来了,如果汉服去“申遗”,要怎么做?这件事好办么?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级别的就别想了,这都不属于一口吃成个胖子,而是直接想升仙。而国家级呢,也不用想了。这么说吧,非遗申报是一级一级往上申的,我国一共有四个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所以要从县级混起。

不过,没有级别的不等于不是“非遗”,广义上来说,只要符合非遗定义的都可以算,只是没有官方认证罢了。而汉服恰恰迈不过去的就是非遗定义这道坎。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国非遗网截屏)

不论是中国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定义,都十分强调它的“世代相传”与“文化认同”。什么亘古不变又或者历史复原,可能是学术课题,但不是“非遗”所追求的东西。

世代相传

我们老说传统要世代相传,很多人汉服爱好者表示“汉服”怎么不是呢?那么非遗申报就把这条写得更直白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那这个谱系编造一个行么?其实也不行,因为除了这些,非遗必须是“活态存在”的。现在知道这个号为什么老强调“死了的叫历史,活着的才叫传统”,就是这么要求的。

文化认同

《非遗法》中强调保护非遗“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而《非遗法》与非遗的申报评定都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凝聚团结,并且提出了三个明确的“有利于”。

第四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认同不是拉票选举,非遗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不能脱离社群的生产生活,要与所在社群产生互动,并且依然被持续地“再创造”。所以非遗其实也不能搞原教旨的那套,今日的京剧是百年前的京剧么,是两百年前的京剧么,是三百年前……哦,那会儿还没。如何证明非遗是“活着”的,其实核心就在于文化认同。被遗忘的非遗,那就是死去的非遗,因为它是非物质的。

在另一条小红薯的类似讨论里可以看出,汉服常常会将自己与“中华民族”对立起来,这其实就与“非遗”所追求的“文化认同”相矛盾的

△ 小红薯截屏(懒得打码)

前面说了,“非遗”申报是没有很多汉服爱好者们想象中的独属权和排他性的。如果网络时代的汉服去操作“申遗”,利益争斗、话语权较量、派系互掐这种事,反而容易出现在圈子内部。

因为非遗申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搜集编目建档、记录保存利用、继承教育宣传、展览研讨共享、传承保护捍卫……说实话,我想了想,汉服这么多年,连个自己的架构写成啥样都是各个派系权力争斗的核心,恐怕第一笔都难以写下去。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文件来源:中国青年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