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信、互动、互助均能提升家庭幸福感。

 乐康居 2022-08-11 发布于福建

家庭幸福感访谈录

特邀嘉宾

  伍海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 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建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

  李 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

图片

  日前,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显示,近八成家庭感觉幸福,2014年城乡家庭幸福感均显著高于2013年。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此次调查显示,2014年家庭幸福感标准化得分6.83分,感觉幸福的家庭比例从2013年的75.28%上升到76.37%,其中感觉非常幸福的家庭比例从2013年的18.19%上升到2014年的21.98%。对一个家庭来说,幸福感到底和哪些因素密不可分?哪些条件对家庭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使幸福也成为一种常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图片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伍海霞:从调查中发现,家庭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包括健康状况良好、社会交往融洽、社会信任度高、拥有较高安全感、家庭收入较高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健康、和睦、安全、小康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而家庭中都有谁共同生活,即个体所生活的家庭的规模与结构,不仅在家庭中个体的发展、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情感满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福祉与幸福感。调查发现,生活在完整的初婚家庭中的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对于老年人而言,亲人是否在身边、是否与家人居住均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李 丁:今年,我们侧重关注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个体的幸福感,还是个体对于家庭幸福程度的评价,都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负面的心理情况严重的受访者给出的幸福度评价都相对较低。有轻微负面情绪和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8%和41%。心理状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排除了受访者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水平、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之后仍然非常显著。这意味着,在其他各方面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心理状态不好,认为自己或家庭幸福的可能性就要低一些。事实上,从定义看,幸福本身就意味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李建栋:我们还发现社会交往对家庭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交规模的扩大,居民通过其获得的各种资源变得更为丰富,十分有利于家庭幸福感的提升。同时,能够提供政治资源或经济资源的社交对象,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城乡居民在遇到重要社会问题时,最愿意咨询和寻求帮助的社会关系是由家人、亲戚及朋友组成的咨询网。同时,家庭成员是咨询网中的重要人物,家人能提供最有效用的帮助。此外,适度的餐饮活动能提升家庭幸福感。

图片

良好的信任环境和信任关系更容易让人感到幸福 

  伍海霞:信任是当前政府、社会以及学术界都普遍关注的议题。具有信任感的人,无论是对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都容易呈现积极的态势,可以减少互动成本,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我们的调查表明,良好的信任环境和信任关系更容易让民众感到家庭和个人幸福。数据显示,社会大众对各制度性组织的信任比较一致,信任度较高;而商人或商业组织、外来人口、陌生人、网络信息等获得的信任度则相对较低。如果说信任系统是个大木桶,对政府的信任、对居委会的信任就是信任木桶的长板,而对陌生人、对商业组织等的信任则是短板。即便对前者的信任度很高,但短板依然决定了木桶所能承载的水量。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忽视“短板效应”。

  李建栋:我们在调查中主要分析了受访者对不同的信任对象有什么样的信任度,结果显示对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一方面“完全信任”占比最高,另一方面选择“根本不信任”的人数为0。对邻居的信任虽然不及对家人的信任,但也非常显著。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最低,一方面“完全信任”占比最低,另一方面选择“根本不信任”的人数是所有项目中最高的。可见,人际信任内部呈现很大的差异,社会大众更容易信任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当受访者被问到“就您自己而言,您是不是一个容易被人信任的人”时,89.5%的人回答为“是”,仅有10.5%的受访者回答“不是”。可见,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能够被信任的人,这恰是我们这个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群众基础。

  王  磊:我们还特地分析了信任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了同样规律的相关关系。可见,信任别人以及被别人信任,在某种程度上都意味着更容易有家庭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为了更幸福,全社会都需要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首先要发动各方力量协助外来人口的良性社会融入,尽快降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制度区隔,以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相互信任;其次,尽快建立社会信用终身制,保证畅通的信任信息平台,为信任评估提供参考和制度依托;再次,引导并规范各类媒体,鼓励他们为提升社会信任环境发挥正确、有效的宣传和监督职能;此外,提升社会信任环境还应从提升个人素质、加强自我建设做起。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我们的生活就多一分幸福。

图片

对家庭最大的扶助莫过于重塑中国传统价值观,增进亲情与和谐

  伍海霞:虽然感觉不幸福的家庭占比较低,但由于主要集中在孤寡和患病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单亲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该类家庭占比意义重大。针对我国城乡家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实施积极家庭发展战略,完善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家庭最大的扶助莫过于重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引导家庭增进亲情与和谐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互信、互动、互助,提高家庭解决自身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李建栋:我们还需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体系。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健全家庭抚育功能,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帮助生活困难家庭脱贫致富;提高居家养老看护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医疗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李  丁: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卫生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老年人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空巢家庭、农村留守家庭、受灾家庭、失独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力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重点关注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流动家庭在社会融入、子女教育,留守家庭在儿童养育照顾、老人赡养、夫妻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制定向其倾斜的福利政策,鼓励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和社区志愿者为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服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乡家庭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老人精神慰藉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老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养老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亟须政府、社区和家庭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