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写公号至今,已写了1200多篇原创文章,推荐近千本好书。 熟悉我们号的朋友知道,我之前整理了一篇 0-15岁的阅读书目 ,里面按年龄、主题、作者等类型来分类的书单,全部附解读文章链接,堪称精华目录。 可以说,这是我和编辑部小伙伴们四五年的心血,为此我心里还是小小有点骄傲的。 不过,随着书单不断变长,咱们读者从里面找书越来越不方便,我也一直想着如何分门别类把各类书整理好。 我计划的是,根据孩子们学习能力、思维训练、知识储备的成长需要,给我们号推荐过的好书,量身定做一个阅读体系框架,帮助爸妈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到阅读的全貌: 这是近两年来我一直想做的事,多次和编辑们学习、思考、讨论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陆续输出了一些文章: 工程很大,一下完成全年龄段是不现实的,考虑到我们号的孩子大部分接近小学段,所以我先集中精力做出5-8岁、8岁+两个年龄段的体系(ps:年龄段仅供参考,有些书籍并无年龄段上线) 一、阅读体系的四大板块 不耽误大家时间,先看分类方式。总体上,我把童书分为虚构类、非虚构类。 虚构类包括文学作品,非虚构类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 具体如下: 从这个分类里,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型,伴随着阅读行为的推进,孩子的学习能力自然在增长。 换句简单点的话说,如果我们在给孩子买书时,能预先考虑到成长的需求,就可均衡孩子的精神养分,避免出现阅读偏科。 二、阅读体系的依据 必须诚实和大家说一句,量身定做不是标新立异,这个阅读体系的搭建,,并不是我自己原创,而是在阅读、学习、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后,再根据我和编辑小伙伴的经验整理出来的。 首先,第一级文学作品、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这四大分类,我以通识教育的学科设置为依托。 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说到,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
![]() 我理解为人类成长的四项基本能力要素:思考、表达、选择、价值观。 在这个基础上,哈佛大学建议,在学生获取学位的16门课程中,应有6门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并至少有一门属于人文学科,一门属于社会科学,一门属于自然科学。 关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我的理解是,哈佛的体系把“人的自身成长”归类到人文学科,把“人和社会关系”归类到社会科学。 由终溯源,从大学通识教育倒推幼小家庭阅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阅读体系也应包括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 同时,因为孩子对虚构类作品的强大阅读需求,我把文学作品从人文学科中单独拿出来,方便爸妈们取用。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级分类: 文学作品 人文学科 社会学科 自然学科 其次,要特别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下一级分类,我主要参考了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老师的分类方法,在此感谢朱自强老师的研究成果。 但是,我发现朱自强老师的体系非常学术、系统,相对来说,更适合儿童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研读。如果从帮爸妈们选书、买书的实用价值出发,我觉得还可做一些简化。 1、简化层级 把韵语、幻想、写实这一层级省略,因为它们对选书、买书来说,参考意义不大。 2、同类合并 如童谣、童诗合并为童谣童诗,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合并为童话寓言。 在我们把实际推荐过的童书填入阅读体系时,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校长是超人》《长袜子皮皮》这类桥梁书,无法明确归类,说它是幻想小说,体量不够;说它是普通故事,它又有超现实想像元素。 所以,我们特意增加“桥梁故事”,把类似的童书都放进来。 在我的概念中,这个阅读体系要能满足这三个要求: ● 一是题材覆盖广泛、内容足够有趣、品质足够高,这也是我平时选书的标准; ● 二是适用不同的年龄段,爸妈们能方便地对号入座,快速定位; ● 三是体系本身具有足够的包容性、成长性,不但能把现有的好书归类进去,还要能不断填充新的书。 正是为了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我才费劲地想要“量身定制”。经过多次讨论和试用,目前的阅读体系框架,是这样的—— 报纸杂志我们也推荐过不少,在这里作为单独板块列出: 三、阅读体系框架内容 接下来,我和编辑小伙伴把我们号推荐过的好书,按照【5-8岁】【8岁+】(仅供参考)两个年龄段,一一填入框架,方便大家直接对号入座、按文挑书。 考虑到这个版本不是最终版,很多主题还需要更多好书来填充,之后我们会在这基础上上再做增加,让它不断“成长”。 等它更完善后,我会把书名也放入思维导图中,大家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目前我们先用文字版吧。 一、儿童文学板块 【5岁+】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源自丹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