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镇远个人书法展

 没有烦恼的人 2022-08-11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

      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为增进与海内外同道的书艺交流,今后,我们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将邀请部分资深会员举办《个人书法作品线上展览》。欢迎大家共同探讨,提出宝贵意见。

王镇远

图片

       1949年生于上海,198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供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并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的研究,著有《桐城派》和《清代诗歌选注》等十余种。

        1992年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讲学。所撰《中国书法理论史》是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书法理论史的专著,迄今为国内书法教育及研究界所重视。幼承庭训,性喜习书,治学之余,临池不断,精于二王帖学。曾任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协会荣誉主席。


自序

       壬寅四月,纽国深秋。木叶斑烂,五色纷披,熙阳朗照,秋色醉人。新西兰书法家協会公众平台拟举办系列“个人书展”,承会众推荐,予亦从命,虽有举鼎绝膑之虞,终求抛砖引玉之功。

       余幼承庭训,初学临池,由柳诚悬楷法入手,习之日久,觉栁书过于紧结劲直;慕赵子昂之风神萧散,时加临习,由赵而窥二王户牖。

       志学之年,适逢十年浩刼,庠序闭门,古籍遭毁,欲求一碑帖难若登天,偶得文衡山行书《滕王阁序》,一見倾心,如获至宝。日后近三十年,虽所见益广,笔涉历代名家碑帖,然心摹手追者不出文氏樊篱。

        动乱之际,游于桐城叶葱奇先生之门,诗文之外,亦谈艺论书。先生乃福建闽侯郑氏之东床,其瓣香所由,自不待言。海藏楼诗书,一种亢爽清苍之气,独步当时。耳濡目染,亦受其沾溉。

         解禁恢复之初,负笈复旦中文系,时已而立之年矣。虽所治文史,而复旦诸老中不乏能书者如本师郭绍虞,中文系朱东润,历史系王遽常等,各有造诣,然余之所好,终在二王一派。

         中年以后,以编书、写书为业,翰墨荒殆,然未忘于书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撰成《中国书法理论史》面世,于当时为首创,时下犹有流传。

        后因奥克兰大学之邀,遂移民新西兰。创业维艰,忙于生计,求田问舍,举家南迁,一至于退休,然忙里偷闲,临池不辍。

        其时,国内书法复兴之大潮已汹湧澎湃,而吾独处南天一隅,恍如遗世。所幸出版日丰,网络盛行,虽无师长指教,友朋切磋,然开卷犹对古人,临池可效经典,不受世风左右,无涉名利覉绊,大可潜心自娱,游戏于笔阵墨池。五十以后眼界大开,觉衡山之书虽遒劲典雅,而疏于变化,故幡然改辙。二王名帖,汉隶北碑,唐人楷法,及宋、元、明名家,一一倣效,其中华亭董氏,最得我心,合乎予论文评书“雅洁”之原则,故遍临董氏诸帖。如若观者见余 “笔下犹有董氏鬼”,则毋庸多怪矣。

        近年来本地华人增多,书协亦应运而生,推广华夏文化几成华社共识。值此網展之际,感谢各位观者,不惜千金之刻,泛览无益之艺。或堪取长补短,或令心有所得,或可看出新意,或能给您惊喜,如此则不枉展览者之初衷矣。

王镇远顿首

       展出作品分为三辑,曰传承、曰创作、曰探索。各辑中大致以书写时间为序,期在条分缕析,避免混杂,让观者有序可寻。此次展出不足本人作品十一,且因手机尺幅所限,大致以小品为主,长卷仅取局部,万一字迹过微者,观者可转动手机或放大观看。再谢。

传承篇

       这篇所收大致是临摹或傚仿前人的作品。当然临摹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最终要脱胎换骨,成为自己的东西;但想要跳过这个过程而成功超越,至少我没有看到如此先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英国人说,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可读出一千种感觉。那么中国人可讲,一千个人临《兰亭》,便有一千种风貌。我见到的唐人摹本,如欧(即定武本)、虞、褚、冯(即神龙本)都各有不同; 至于明朝人如文征明、董其昌、王觉斯写的《兰亭》都是自家面目。最步趋古人的算是元代的赵孟頫,一生临摹、题跋《定武兰亭》。我这里的三幅:一是临的冯摹本,最为规矩,当然与原作不可以道里计。二是用小楷书写的《兰亭》,已完全脱离了原作,但字里行间,还是用了些《兰亭》的笔法,细心的观者应该看得出,章法上借鉴了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壇记》的写法, 加紧了字与字的距离,意在构成浑然一体的感觉。第三幅是用小草书写的,基本上取法王羲之草书的写法。

图片
图片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成为乾隆命名“三希堂”的由来,可见其非同寻常的地位。这两幅临写时力求与原作接近。赵孟頫的跋语并没有用赵体,只用了他的文字;《中秋帖》愚以为是米芾的临作,因与米书神似,但不失为上乘之作,可视为经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四幅临的是著名的南北朝碑刻。我对于碑学,素来敬仰,然性之所好,总在笔墨之间,故于北碑用力未深,友人见笑曰“碑刻写得如此秀丽”,实在讥我没有写出碑的厚重质朴。这四条写在七年前,如今日重写,或许可稍加放纵厚实,但我愿保留过去,聊存一格而已。

图片

       由隶学书,其实是可行之道,因隶书的产生,中国书法才有了自觉的尚美意识。我对隶书也下过一点功夫,临《华山》和《张迁》较久。通过写隶,自可增强笔力,但终久不是专家,偶一为之,贻笑大方。

图片
图片

       临褚遂良《倪宽赞》,一张是全文,另一张是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上海书坛几乎是沈尹默的天下,沈氏毕生推重褚河南,正是我学书的年代,所以也受到风气的影响,留意褚遂良的碑帖,如《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倪宽赞》等,但真正专意临写还是四十岁以后的事,当时觉得唐楷中还是褚、虞与我所好相近,所以上述的几种褚帖都曾反复临写。《倪宽赞》可谓褚书中最秀美的,正如前人所说“美人婵娟,不胜罗绮”。但其中的挺拔坚贞,也不是轻易可得的。

图片

       这并不是一件临摹的作品,写的是李太白的《长相思》,所以归入“传承”,是因为我想试试唐六家中李邕的写法。李邕名高一时,李白有句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安在。” 北海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最著名的是说赵孟頫师法北海,所以成就他以行入楷的书风。其实“北海如峻鹰”,他的用笔劲健豪放,痛快淋漓,曾经影响过许多人,如米芾、董其昌等。李邕的字取斜势,打破了传统的横平竖直,开辟了后世以险取势的风气,赵子昂在这点上恐不能望其项背。我写的北海只是浅尝即止,有兴趣的朋友,可找原帖看看,存世的佳刻,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旭的《肚痛帖》,怀素的《论书帖》,都是有名的草书典范。传世张旭的《古诗四帖》,我以为不出于张旭之手,其运笔不类于《肚痛》等帖。董其昌以其名高妄断为张作,无文献佐证,无真迹参核,实不可从。怀素《论书帖》与其《自叙帖》大草风格也不同,但流传有绪,小草风格明显承接二王,真品无疑。由此可见,草书分大小,即在二王之外,另闢狂草一路,实启于唐人。第三幅黄庭坚的草书杜诗,出于《宋拓郁孤台帖》,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黄山谷草书,风格与《诸上座帖》相近。其释文如下: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别魂。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樽。

图片
图片
图片

        颜真卿《湖州帖》、苏轼《寒食诗》、吴琚《杂诗帖》。这三幅行书与上三幅草书写于同时,当时还临了其他不少唐宋名家的东西。限于篇幅,不一一展示。为什么选这三幅?就行书而言,颜真卿开拓了从王羲之至唐初以内擫为主的书写方式,代之以外拓开张的气象,所以东坡说“鲁公变法出新意”,如果我们置《湖州帖》于以二王为主的《阁帖》之中,或与存世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行书相比,自然会觉得非常不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号称“天下第三”,前人论之备矣,毋庸我多置喙。这里写的是第二首,其实东坡写到这第二首前才进入状态,其悲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字体的大小,笔划的粗细,随情而变,即兴而书。我的临摹力求由形似而进入神似,但原作的节奏、律动、变幻和情绪是无法跟踪的。第三幅应该是米芾的行书,但本来的一幅米书,被朋友要去,只能代之以后世学米最像的吴琚。吴琚写米,神形俱备,甚至超过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不过就我所见,吴琚只学到了米书中笔墨灵动,八面出锋的方面,而未能到达其一气流走,摇曳生姿的境界。当然,我的临写,只是邯郸学步,意在引起朋友们的兴趣。

图片

        这幅写的陶诗,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用的柳公权笔法。柳是我初学书法的启蒙老师,后来知道是犯了一个错误。柳公权生当欧虞褚颜之后,为唐六家之末。在欧楷那样整饬结密,与颜体那样宽博大气之后,柳公权合颜欧于一体,刚健之中含有秀润,其实是六家中最难写的。我有时想,人如可返老还童,倘若学书,我会首选颜或褚两家,而避开柳城悬。这幅也写于多年前,算是对少年的回忆吧。

图片

图片

       临赵孟頫的《秋声赋》,我以为是赵字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原作是一长卷,这里仅选局部,写完后发现还有很多空白,便写了点我对行书发展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一家一时之言,也许可供参考。

图片

       平生所见赵孟頫书迹不下数十种,偶然看到网上赵书苏东坡七绝诗墨迹,清峻刚健,不同于吴兴平日之书,遂擇数则临之一过。董思翁一生傲视松雪,及晚年得见赵书精品,则感喟服膺,恨相见之晚。我于松雪此书亦然。

图片

       临文征明《陋室铭》。如我序中所言,少时得文书《滕王阁序》,爱之不能释手,决意临摹终生,于是遍收文氏诸帖。衡山之书可析为三类:1.小楷,出自魏晋,自成风格。2.小行书,源自右军《兰亭》、《圣教》,后世学者甚众。3. 大字,学黄山谷,长枪大戟,适合大幅巨制。我经数十年临习,自以为能得文氏精髓,旧时沪上有作书画赝品者,欲予假文书以牟利。予虽断然拒之,然心下窃喜,以为临衡山可以乱真。然中年以后,翻然改辙。这里是数年前偶然见到文氏《陋室铭》而临写的,不知相较以前,笔力进退如何?

图片
图片

      以上是临董其昌行书两幅。近二十年来,我在临摹董书上花的工夫最多。董其昌堪称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一位帖学大师,此后便进入复古与碑学昌盛的时期。康熙皇帝称董书“丰神独秀”、“似拙实巧”,可谓知言。董氏作书,强调提笔运腕,而且谙于用墨,故所作潇洒奇宕,似不经意,却天然成趣。我临的第一幅,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文字十分雅洁,书法也力求写得精致,正如董氏跋语中所说,“如入旃檀林,寸寸皆香”。第二幅写的是苏东坡很特别的一首诗----《醉翁操》,原作的笔法在董氏的书作中也算特别,采用了比较厚重宽博的表现,可见他早年对颜真卿书法的深厚功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