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的流派

 余闲书屋 2014-06-22

行书的流派——创新演变

 

上次讲了,汉末从楷书中派生了行书,当时代表书家为刘德昇,但未见留下遗迹。行书的出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行书到了魏代,行书家以钟繇和胡昭为代表,他们都师法刘德昇,钟、胡之区别在于钟瘦胡肥。他们的书体,传说是当时的行草,仅与草书稍异。但他们的结体,隶意仍浓,形体趋扁,笔划浑厚,结字高古。但钟繇的楷书《宣示表》是王羲之临摹而存世的,他们的行书墨迹均不复存在。

行书发展到了晋代,以臻普及,行书家除了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还有西晋陆机、堂伯王导、叔父王廙,堂兄王洽、王劭、王荟,侄王珣、王珉等。其他郗、谢、庾、卫诸大家族中亦出现了不少书家。王羲之存世临摹行书最多,如《丧乱帖》(日)、《孔侍中帖》(日)、《奉桔帖》(台)、《十一月帖》、《频有看祸帖》(日)、《二谢帖》(日)、《修载帖》(台)、《何如帖》(台)、《姨母帖》(辽博)、《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台)、《圣教序》都是唐人之拓。王献之《鸭头丸》(唐人写本·上海)、《十二月帖》、《中秋帖》(故宫·疑米临)。王珣《伯远帖》(真迹·故宫)。王徽之《新月帖》(唐拓·辽博)。

这时的书法特点用笔多是内擫法,潇洒古淡代表晋代为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笔法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含篆隶而露痕迹,自然安详而又多具含蓄的回锋以收其气,常侧笔取势,结字疏密、斜正取其变化,字形大小参差,形成了这一时期书法上鲜明的节奏与韵律,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时代书风。

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绝无仅有之妙,到处充满了弃官无束,与友悠游的欢快,对世恬淡无求,寄情赋诗的雅趣。其遒媚劲健,率意天成,绝代所无。且一字万成的艺术思想是可贵的。右军书法过人处,能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一些用笔、结字的特点,融合统一在他的书品中,可以说他是集众长之大成者。王献之虽承父法,但用笔外拓,是其创新。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筋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在笔势飞动、畅达、神纵雄武是超过父亲的。王珣(羲之侄)善行书,其风貌是潇洒古淡,东晋之风,宛然在眼。  行书的流派——创新演变

上次讲了,汉末从楷书中派生了行书,当时代表书家为刘德昇,但未见留下遗迹。行书的出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行书到了魏代,行书家以钟繇和胡昭为代表,他们都师法刘德昇,钟、胡之区别在于钟瘦胡肥。他们的书体,传说是当时的行草,仅与草书稍异。但他们的结体,隶意仍浓,形体趋扁,笔划浑厚,结字高古。但钟繇的楷书《宣示表》是王羲之临摹而存世的,他们的行书墨迹均不复存在。

行书发展到了晋代,以臻普及,行书家除了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还有西晋陆机、堂伯王导、叔父王廙,堂兄王洽、王劭、王荟,侄王珣、王珉等。其他郗、谢、庾、卫诸大家族中亦出现了不少书家。王羲之存世临摹行书最多,如《丧乱帖》(日)、《孔侍中帖》(日)、《奉桔帖》(台)、《十一月帖》、《频有看祸帖》(日)、《二谢帖》(日)、《修载帖》(台)、《何如帖》(台)、《姨母帖》(辽博)、《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台)、《圣教序》都是唐人之拓。王献之《鸭头丸》(唐人写本·上海)、《十二月帖》、《中秋帖》(故宫·疑米临)。王珣《伯远帖》(真迹·故宫)。王徽之《新月帖》(唐拓·辽博)。

这时的书法特点用笔多是内擫法,潇洒古淡代表晋代为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笔法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含篆隶而露痕迹,自然安详而又多具含蓄的回锋以收其气,常侧笔取势,结字疏密、斜正取其变化,字形大小参差,形成了这一时期书法上鲜明的节奏与韵律,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时代书风。

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绝无仅有之妙,到处充满了弃官无束,与友悠游的欢快,对世恬淡无求,寄情赋诗的雅趣。其遒媚劲健,率意天成,绝代所无。且一字万成的艺术思想是可贵的。右军书法过人处,能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一些用笔、结字的特点,融合统一在他的书品中,可以说他是集众长之大成者。王献之虽承父法,但用笔外拓,是其创新。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筋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在笔势飞动、畅达、神纵雄武是超过父亲的。王珣(羲之侄)善行书,其风貌是潇洒古淡,东晋之风,宛然在眼。
晋自八王之乱,西晋衰颓。在北方形成五朝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柘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149年的相对统一,公元534年,又分裂为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北朝。东晋从公元317-420年,104年的统治,后为宋齐梁陈四朝所取代,这就是南朝。因人们求精神寄托,汉代传入的佛教再兴。书法也振作起来,。但南朝禁碑,碑版寥落。南朝的宋代羊欣(献之外甥),得大令亲传,当时就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说。继承而未越雷池。梁武帝贬其书法曰:“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南齐有王僧虔,书法也是王献之一路,梁武帝说他:“书如王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其书法高于羊欣者,是僧虔重神采,以书法去书写性情。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是善书、嗜书、知书者。但唐代张怀瓘说他的书法:“状貌虽在,但乏于筋骨,无奇姿异态”。但他评论古今的书家甚有见地。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书家萧子云(仍二王一路)、陶弘景(学金圣王)等书家,貌没脱二王窠臼。
南朝的陈代,出现了僧智永(羲之七世孙徽之后代)一代名家。冯武(书法正传)说他几十年不下楼,临了800多本《千字文》。“退笔成塚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从传世《千字文》可以看出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我认为新貌并不明显。

再说北朝,其书法,究其源与南朝书法同出于钟繇、卫瓘、索靖。其存世遗迹也与南朝大同小异。清代阮元强分南帖北碑,实属荒谬。但北朝碑牌盛行,数以万计(墨迹写经也有流传)。楷书于时期,独具风貌,被后世称为北碑“魏体”。但行书多不见经传。可能是碑之盛行将其行草书掩盖了。

隋代时期不长,但在楷书上却出现了高水平的《龙藏寺》、《董美人墓志》,丁道护书《启法寺碑》为代表。但行书高手名不见经传。

行书发展到了唐代,唐代李世民认识载舟覆舟之理,以隋覆亡之鉴,懂得居安思危,戒奢由俭的重要。国内一统后,即偃武修文,出现了历史上盛传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后又有武则天到玄宗李隆基的鼎盛发展。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说:“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形成中国封建文化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高峰”。唐代无论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科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办的国学有六,其五即书法。并置书学博士职位。学书日纸一幅,以书为教。唐选铨择士之法有四,其三曰书。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整个唐代,书家辈出。

唐代皇帝自太宗之后,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窦后、武后和诸王都好书法。其传说甚多他让臣下以金帛赚求王羲之书迹。唐太宗书法就是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的。我们从他所书行书《晋祠铭》、《温泉铭》,其用笔、藏锋、行兼楷。全是羲之一路。写的十分隽秀漂亮。他还是书评家。

○虞世南《公主墓志》完全是王羲之行草帖的嫡传。

○欧字行楷书墨迹《张输思鲈帖》、《孟英帖》、《卜商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用笔险劲,猛锐长驱。

○褚遂良《枯树赋》体势修长,玉树临风,雅士入堂,风度翩翩。最得右军书法三昧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学虞、褚,是褚之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用笔纤瘦,结字疏通,为宋徽宗之瘦金体所由出。唐初除欧虞褚薛外——

○陆柬之是其名家,为虞世南外甥,先学其舅后学二王,所书《兰亭诗》、《文赋》行书,赵孟頫认为不在四子之下,亦有“晚善出蓝之誉”。书中有逸气、逸笔,直追二王,有匾于永和墨迹。其《兰亭诗》笔力厚,结体奇趣,伸缩有致,斜正有度。但从初唐数家来看,他们的行书仍依法二王,虽各自立貌,王味、王法、王气仍大量流露于笔端、结体、章法之中。总之唐初行草书都在王羲之书法笼罩之下。其中区别明显者,欧阳询体长是也。

行书家中,不能不提杜牧,所书《张好好诗》,不但得二王笔意神韵,潇洒自如,字画飘逸,文采风流,书情一体,感旧伤怀,墨达心声,堪为书林瑰宝。如果说苏东坡《寒食诗》为天下第三行书,我则认为张好好墨迹列为第四。

唐代李邕的楷行书也是之精到,为后世所推崇。我们从传世的《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看起来龙,从二王入手,深得右军之气,能入其内出乎外,精彩动人。《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北海字的体势,似欹反正,左低右高,笔力遒劲而疏放,给人险峭爽朗的感觉。学二王而跳出二王的最明显处,是结体创新,个性特点十分明显。不但有异于二王,而突破唐初数家之异军突起者。

谈到颜真卿,这是书史上继承传统,善于推陈出新写出自己面目的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一变前人特别是魏晋初唐还有的萧闲流畅遒媚韵致为雄强茂密,浑厚刚劲,具有时代风貌又有个性的特点,他存世行书墨迹甚多,仅从《祭侄稿》、《争座位》、《刘中使帖》、《湖州帖》、《裴将军诗》等墨迹中可见其如上所说的特点。以篆隶入行草,点如坠石,线如曲金,其雄强沉厚,仅少数书家可与媲美。特别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是一幅抒发爱憎之情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极度悲愤之情,迅笔疾书,意不在字,睹之惊人,感人肺腑的率意天成之作。书与文默契,进入了极高艺术境界。从此稿中也检验了颜氏具有精湛的笔墨技巧与深厚的修养。虽属奋笔疾书,但又不失法度,实为不易。

颜真卿不愧为一代大家,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黄,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董其昌、邵宝,清代的刘墉、钱南园、张廷济、翁同和、何绍基,近代的舒同等都受其影响极大。其血脉绵延至今。

唐代柳公权主要贡献表现在楷书上,存世行书墨迹不多,但从《蒙诏帖》中可见其气势开阔,筋力雄强,骨力洞达,刚柔相济的特色来。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极度腐败,经济凋落衰竭,引发了黄巢的农民起义,大战十年,虽告失败,但给唐朝以毁灭性的打击。朱全忠灭了唐,建立后梁,而演成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和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等十国,混乱54年。

杨凝式在五代中都位居高官,官至太子太保。他急流勇退,装疯装病。他佯狂,放浪形骸之外。他的字多留在洛阳寺庙的墙壁上,所留墨迹很少,有楷行《韭花帖》,行书《神仙起居法》,草行《夏热帖》,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韭花帖》用笔来自颜,比颜秀美。其超脱、含蓄出自二王。好就好在纵逸雄强中含晋人神韵。章法疏朗,正是法于古人而开新局面的。字与字之间也拉开也是别于古人的。他的草书中杂以行楷,却能和谐自然,也是独具一格的。杨氏可为书道不景气中之中流砥柱。

综上所述,行书兴于汉,传为刘德昇所创。成熟于晋代。①不但书家多,而艺术水平也很成熟,以二王为代表,并以书圣称之,其成就在于行草书。②对后世影响特大,历代书家很少不学二王的。③二王书法重韵,韵律、韵致、韵味为衡量书法艺术高低的砝码。凡欲得其神韵者,无不争相仿效。

行书书法到了南北朝时,南朝书法多追随二王书法余波,书家中虽都有个人风貌(可贵的),但没有明显创新。北朝因立碑之风兴起,加上刻工技术高低不同,以方笔巨多之书也出现了,高低不等,所留墨迹不多,给世人感觉南朝帖多碑少,北朝碑多帖少。但他们都是继承钟繇、卫瓘、索靖书法脉而留有形式不同罢了。

行书到了唐代,出现了统一局面,碑与帖同时存在。初唐时,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书法,大臣争效,求韵追晋之风大起,但唐代重法,行书一度徘徊,直到颜真卿用笔外拓,气势雄强,解放个性(应是张旭、素师等),抒发情怀,继王羲之后,出现了第二个革新高峰。

到了五代时期,从颜真卿入手,上追二王,形成了以杨凝式为代表,既有颜氏特点,又有二王余韵,融为一己后将字距拉开,行距特开,产生了笔迹雄杰,天真烂漫,风貌小异的高峰之后小高峰。

文/李百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