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文三 | 云水谣

 流水船歌 2022-08-11 发布于浙江

               云水谣

“云水谣”既是村名,也是一个古镇名,因村的中心,有一条叫“长教溪”的河流,故村以溪名。2005年电影《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取景。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村名、镇名于是改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云水谣”。
云水谣是闽南人与客家人交融之地,是一个幽古神奇的地方。古村中有一条10余里长的古道,全部用鹅卵石铺成,被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这条古栈道沿溪而建,两旁有蔚为壮观的榕树群。这条古栈道,以前叫古幽道。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姓简族人考进士考状元,就是从这条古幽道出发到北京赶考的。据专家考证,古幽道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

在云水谣,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建筑风格各异的土楼,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朝,至今还保留着53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和贵楼与怀远楼。沿古栈道自东往西走,可先到和贵楼,再往前走就是怀远楼了。沿的两河岸,还建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这些别具一格的土楼建筑,构成了云水谣最自然的风貌。

走在云水谣村落中,每走一步都有文化的痕迹,每看一景都有历史的回声。老街、骑楼,就像陈年美酒;溪岸旁,曲径通幽,流水绵长;榕树下,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一条条古老的鹅卵石小道交叉穿梭,虽然有的地方已经坑洼不平,甚至已渐渐被人们所忽略和忘却,但光滑的石子依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长教人的悲欢离合以及梦想与渴望。
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房屋底层临街是店铺,大多保留着木板墙的特点,上层多为住房,两层之间以木质屋檐挑向街心,作为底层店铺挡雨遮阳之用,店面一间连着一间,时至今日,这条百年老街上还有食杂店、理发店、打锡店、药店等。
云水谣古镇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和贵楼的奇特之处,它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堪称“天下第一奇”。

导游小邓说,和贵楼有“三奇”:一是个子高。它高五层,21.5米,是福建土楼中个子最高的,也是土楼的世界之最了。二是建在沼泽地上。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时并不知道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整层楼忽然像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泥地里,建楼人只好在地基上用松木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然后再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三是楼中两口水井,一口清,一口浊。两口水井相距18米,左边那口井,水清亮如镜,水质甜美,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水井所用的材料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因为在沼泽地建房,设计时都将两口水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口井是由水泥砌成,而另一口是由小圆石砌成。水泥砌的就成了清水井;而小圆石砌的就成了浊水井。

怀远楼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汉族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
怀远楼坐北朝南,只设一个大门,大门顶上绘有八卦,八卦下方是“怀远楼”三个大字。据邓导讲,取名“怀远”含义有二:一是楼主来自河北怀杨简氏家族,二是要告诫子孙要胸怀远大志向。  

走进怀远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大门两侧有四个装饰花俏的“福禄寿全”四个大字。大门至诗礼庭通道用砖墙把大天井隔开。在土楼走廊这侧分别有两个拱顶侧门,右门书“玉树”,左门书“宝田”,寄寓热爱禾稼树木、与自然和谐的愿望。诗礼庭背后与土楼之间也以砖墙隔出一个小天井,诗礼庭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大门书曰“诗礼庭”。
跨过小天井,就是土楼的主体建筑“斯是室”,堂上的横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金字“斯是室”。令人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名句。

斯是室不是供游人闲逛的,而是长辈议政、小辈读书的场所。上厅有两副对联:书为天下英雄胆,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装饰着木刻饰物,镌有篆书溜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
斯是室的侧门上有一大匾,金书“助我义师”四大字,这是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所赠。当年何应钦被漳州军阀张毅的部队围困,简姓家族帮助何应钦解围,何应钦就得救后欣然题词赠匾。

诗礼堂的大门两侧、围墙上镶嵌着做工极其讲究的带有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这是当年简氏族人从南洋带回的。祖堂旁有一水井,既可饮用又可防火。
楼内东西南北各有木制楼梯通往二楼,每层楼道相通,楼道全是木质结构,采光条件都很好。第三层,房间大约不到10平方米,放下一张床,就所剩无几了,木板楼板,室外靠外墙边有小方窗,整个房间小巧玲珑,干干净净,每个房间前都放有一个加盖的马桶。在三层楼道上,透过三层优美的弧形楼檐,可以看到楼外的远山与蓝天,会让人觉得人与自然是如此的和谐融洽。

关于福建土楼的起源已成世纪之谜。大多数人认为土楼是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建土楼聚族而居,也有人认为土楼是明代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土楼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现存土楼最多的是南靖和永定,数量密集,恢宏壮观。
大多数土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同时,室内结构规范,房间的大小一致,利于族内人的平等团结。
土楼的建造工期,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同时还有防火功能,内环土墙便是封火墙。
土楼是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常常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停建,如今保存土楼最多的就是永定县和南靖县,各有100多座。
           2022年8月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