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晓东 | 山水圈·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

 涤砚堂 2022-08-11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参展画家:
(按姓氏拼音为序)

(中国艺术家)

崔晓东 方  向  林海钟  刘进安  刘  墨  卢禹舜 

阎秉会  张   望  张子康

白联晟  毕可燕  毕学军 常朝晖  杜小同  狄东占  
范   琛  韩   朝  金心明  李   岗  刘明波  刘   毅  
毛冬华  明   瓒  庞   飞  邱佳铭  王牧羽  王   珊  
徐加存  杨怀武  于   瑶  阎盈汐  赵   飞  张明弘  
张继华  章   耀  周   松  邹本虹
(韩国艺术家)
姜美先  金黽豪  金泓成  具慕慶  李昌熙  柳会玟
柳时浩  朴建孩  文凤宣  文聖敦  赵世琅  诸贤模

图片




崔晓东  

图片

崔晓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炎黄艺术馆馆长、黄胄美术基金会理事长、故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展览作品
图片
长城秋日
243cm × 112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崔晓东的“山水”观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在郭熙的《林泉高致》里面提到,人们都喜欢自然,这是人的天性,但是有诸多原因没有办法去,怎么办呢?今得妙手,不下堂檐,坐穹泉鹤。意思是今天得到一幅山水画,坐在家里不离开房就看到这些泉鹤。

我认为今天的山水依然存在这种功能,大家很喜欢看山,喜欢和山融合,让自己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得到休息、陶冶,有时候达不到,挂一张比较好的画看看也起到一部分作用。不是说越现代就不需要小桥流水人家。

另一方面,中国画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自然观以及中国人的艺术观,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大,任何强大的民族都会珍视、爱护、推崇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历史上凡是引导世界潮流的大国,它的文化也在引导世界潮流。

 比如说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法国、德国的艺术引领世界,二战之后,美国崛起了,美国艺术开始引导世界潮流,当今中国逐渐崛起,已然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不能什么都学人家的,自己有什么东西能站住的?我对传统的山水画非常有信心。


图片



其它作品

图片

香山十月

119cm x 236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图片

香山红遍    

240cm x 200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图片
漓江记游    
200cm x 100cm
纸本设色

2012年



图片
阿尔卑斯山脚下
136cm x 68cm
纸本设色
2013年


图片
燕山雪景    
254cm x 124cm    
纸本水墨
2004年


图片
桂林四季一    
138cm x 34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图片
桂林四季二    
138cm x 34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图片
桂林四季三    
138cm x 34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图片
桂林四季四
138cm x 34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图片

山水圈

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

展览总监:林海钟

总  策 划:刘祥莲

学术主持:杨大伟

威海邀请展

策  展 人:邹本虹

策展助理:林栋  朴建孩(韩国)

济宁邀请展

策  展 人:张继华

策展助理:狄东占  朴建孩(韩国)




山水乃大
写给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
作者:林海钟
对于画者,山水为大,乃有山水画。宋人云:文之极画,画之极山水。是为共识。自魏晋始,山水诗与画孕育并生,中国画拉开了山水的序幕。宗炳有《画山水序》作为理论支撑,经过隋唐,至宋初山水画进入高峰期,北有荆关、南有董巨为代表的画家,之后李成、范宽出,山水画乃大成,丘壑规模,成千里之势,人物画势微,慢慢退出舞台,宋元以后,优秀的画家都画山水,使山水画一枝独秀。山水乃大物,是包罗万象的无尽宝藏,人物和花鸟鱼虫则生活于山水之中,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山水世界。清代画家王石谷曾经勾勒出山水画的理想境界,即:元人之笔墨和宋人之丘壑。堪称完美的世界,可知宋朝时期,画家完成了对自然山川的描绘和理解,元朝则开启了另一个绘画的世界,就是笔墨的世界,笔墨世界直指人心,使造化和心神合而为一。明代董其昌作了总结:论山水之怪奇,画则不如真山水,论笔墨之奇,则真山不如画。这是当时画家的共识,他们共同创造了笔墨辉煌,超过了前人。上述石谷的理想,正是笔墨与造化打成一片的思想,内外打通,呈现最美好的山水画篇章。晚清民国以来,随着国门开启,科技落后带来文化不自信,中国山水画式微,优秀的人才涌入西方的绘画世界,画坛被西方观念影响,从事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人不中不西,使得山水的精神和关照至今几乎成了广陵散,今天的画坛己很少见到真正的山水画,我们对于自己的山水文化研究很贫泛,很多画家对山水画的认识糢糊,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山水画。我认为这是当下中国山水画坛存在的较大瓶颈。
山水圈,是一个致力于“山水”主题思考与实践探索的优秀画家群体,该群体以出版、展览等多样形式,交流、探讨和研究山水这门中国古老的艺术,并尝试寻求“山水”的真理,并用之于当代的多种可能。我认为,中国人必以自己的方式研究和学习,其门径实际早己在古人的典籍当中,也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的描述,'神超而理得”,首先是感悟自然山水和笔墨之真理,然后“理入影迹”,诚能妙写,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山水画卷。
本次展览通过49位国内外水墨艺术家”山水”主题的探索与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山水圈画家们正在山水领域的探索,呈现成果与状态。

2022年7月29日

林海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


山水与画

写给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

作者:杨大伟

自古以来,山水就是中国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视山水为起源性叙说,尔后山水成为某种独立精神的隐喻,在儒、道、禅为代表的自然哲学观的支撑下,从社会环境、政治氛围、田园地理、生活伦理等方面抽离出来,逐渐形成“自生独化”的山水生发逻辑。山水文化,无论话语形式,表达形态,诗词歌赋,还是绘画均缘于自然本真并承续于自然根脉,进而衍化成文化精神的载体。时至今日,山水已然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中国人的山水不再局限于可见之山水,山水成为了中国文脉观照下的精神象征。

所以,一部中国山水画史便是一部中国人关于自然的情感历史与精神的传记。

由于中国绘画自身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山水与绘画的关系,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文化谱系,也形成了一种东方哲学化的山水观;绘画语言也逐渐转向以笔墨为载体的山水再造。原本人与山水草木一样,自身已融入自然的生息之中,自然也便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外延。因此,中国山水画构筑出人与自然浑然融合的和谐,人在自然山水中,山水便映射出南朝吴均所描写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状态。

纵览受邀艺术家的山水画创作,凸显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他们或有溪山隐居之心,或行旅于山林间细察烟云,或觅得山中草木之趣。同时,可以看到有清奇自在的山水,有高古气息的山水,有人文情怀的山水,有当代表象的山水,有粗犷幻界的山水,有视象陌生的山水,有叠合野逸的山水,也有雄浑不雕的山水,还有设计意趣的山水等。由此可以发现,他们的素材虽然仍是山水,但作品的图像本质已然是各自性情、品格及对现实认知的一幅幅精神肖像。

本展邀请了当代国内外49位艺术家的新近力作进行艺术交流,每一位艺术家基本代表了当代山水画创作研究的学术水准。观众也可从山水图景中感知当今山水画的气象,领悟画作中的山水精神。

岁月悠悠,山水依旧。

2022年5月26日于杭州
杨大伟(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展览介绍
作者:刘祥莲

研山会,位于山东省五莲县九仙山,会址在风光秀丽的松月湖。

2018年6月由山东五征集团扶持启动,距今已历经四年的时间。

四年来,研山会一如既往秉持包容、开放与严谨的学术态度,致力于挖掘、整理与呈现当代艺术家们在山水画创研领域的学术成果,并初步构建形成规模日趋宏大、品质恒久优胜的国内外艺术家精英阵容——山水圈。

与当下许多的学术形态不同,山水圈是一个名为“山水”又非为“山水“所限”的包容性、开放性概念,其所关注与支持的绘画创作个案,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冲破着人们对于“山水”内含的传统与习惯认知。从学术自身说,山水圈的意义更多是对于中国“山水”文化观照下的当代绘画的延展性思考与开放性思维的倡导。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山水圈的价值则是借助学术纯化与正能量的分享所产生对大众审美的引领与审美浸润。

本次展览,正是基于以上综合思考而引发的一次学术行为。而此次展览的目的,一则通过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水墨艺术家的学术思维交融,激发“山水”内含与形态之于当代的更多可能;二则创造机遇让广大审美者能够零距离感受绘画作品之美,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2022年6月

刘祥莲(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山会主持人。)

【展览预告】

山水圈
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
济宁邀请展
展览地点:济宁市美术馆
开展时间:2022年8月15——9月10日

图片

济宁市美术馆外景


【展览回顾】

山水圈
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
威海邀请展
展览地点:威海市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2年7月31——8月10日

图片
威海邀请展展览现场

点击可查看展览场景

【快讯】“山水圈·研山会2022国际水墨展”威海邀请展,在威海市美术馆开幕










新书链接

 山水圈2020当代名家档案》1,2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
图片

山水圈2022
图片
山水圈,是对于当代山水画学术价值的一个界定范畴,该价值的界定立足于当代山水画发展走向的论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国际大文化之间的多维思考,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创作理念一端倾向,而以包容、开放的学术态度,观照与倡导一切具有学术新生命空间的以及能够渗透出当代审美走向与高贵品质的多元艺术形式与学术个案。
“山水圈学术专辑”启动于2020年,是作为研山会当代山水杰出资源库创建计划的主体方略,本专辑将秉持包容、开放与严谨的学术态度,持续挖掘、整理与呈现当代艺术家们在山水画创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于2022年度继续面向全国公开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稿范围:国内外水墨艺术家
二、征稿内容:1、中国山水画;2、山水元素的水墨画。
二、征稿要求:高品质、学术性
三、资料要求:
1、个人高清照片1张
2300字以内简历一份
3、与山水画创研相关的自撰文章一篇(若有)
4、山水画作品图片1530张(图片要求清晰,JPEG格式,备注作品名称、尺寸、材质、年代,并请自行处理为3M以内)
5、个人微信号
四、投稿方式:
以上资料请打包发至邮箱715652472@qq.com
五、收录反馈:
来稿经严格遴选后择优刊用,一经被刊用,两周之内通过微信与作者联系,未刊用者不另行通知。

依山为媒,以画为缘,集贤者为会。

研山会

图片

研山会,是由国内多地艺术家自发构建的山水画民间学术机构,该机构酝酿于2016年,2018年由山东五征集团扶持启动并推进,会址坐落于五莲松月湖旅游度假区,

研山会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政府北2公里松月湖旅游度假区

2、转载山水圈”链接内容请备注“来源:研山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