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从红军中走来,在抗战中诞生成长!

 故纸园丁 2022-08-11 发布于河北

图片

编者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务工作者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战士,是最美的逆行者。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展现我省卫生健康机构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传递卫生健康系统“红色接班人”的青春正能量,在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河北青年报》深入一线,推出系列报道“红色冀忆·医心向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医护工作者的祝福。

图片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从红军时期走来,在抗战中诞生成长。作为全军第一个开赴抗日前线的老八路医院,作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根植于血脉的红色基因时刻提醒着这里的医护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初心与使命。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去回忆一段往事,去聆听一段故事,去感受一种精神,去体会一种传承……

医院名片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伴随着我军卫生工作的建立和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与红军医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1938年,加美援华医疗队队长诺尔曼·白求恩来到该院(时称“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帮助创建了八路军“模范医院”和“特种外科医院”。为纪念白求恩,1940年1月,医院被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寻根追溯

图片

192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在茅坪建立红军第一所医院。

1928年↓

1928年:红军医院由茅坪迁至井冈山腹地大井。

图片
图片
图片

1929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1929年:医院迁至小井,建立初具规模的小井红军医院(红光医院)。与1931年前各地先后成立的12所医院,都属于中央红军早期医院。

1930年↓

1930年:10月,在吉安创办吉安红色第一分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1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1年:东固红军医院(12所医院之一)与吉安红色医院合编为红色总医院,后更名为红军总医院。

1932年↓

1932年:红军军医学校(1933年3月易名为红军卫生学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六任院长欧阳兢就于红军卫生学校军医班毕业),迁至茶岭,红军总医院成为红军军医学校的附属医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3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3年:福音医院迁往瑞金,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

1934年↓

1934年:红军总医院与中央红色医院合并,改名为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述中央红军医院后经历重组、变迁,演变为后来的各个部队、地方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组成主要源自两部分:一部分源自由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红军总司令部卫生所等改编的八路军总医院;另一部分源自由红一方面军后方医院为主体改编的八路军115师野战医院。

193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医院二所改名为耿镇医务所;11月,以耿镇医务所为基础,组成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

1938年↓

1938年: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以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为基础,帮助创建八路军“模范医院”和“特种外科医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0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0年:为纪念白求恩,医院被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48年↓

1948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进驻石家庄。

图片
图片
图片

★ ★ ★

》》红色记忆《《

在私塾里建立起

红军第一所后方医院

依山傍水,绿树掩映,坐落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的攀龙书院,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后方医院所在地。小小的书院,本是客家子弟接受私塾教育的场所,却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有数百名红军伤病员在这里治愈,重返战场。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红军医院。“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十分简陋,药材极其缺乏,连常用的红药水、碘酒、药棉都很少。”曾担任过白求恩司药的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张业胜介绍,为了医治伤病员,医务人员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用竹木制作器械;用青苔草治疗疟疾,老茶叶水消毒,车前草吸脓……就是用这样的“土办法”,治好了不少伤病员。

长征途中用生命救护生命

长征没有前方后方之分,人人都是战斗员,牺牲的医务人员并不比官兵少。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政委刘小康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时,他在红一军团警卫连担任副指导员,发现一个战士掉了队,他赶紧顺原路去找,只见这个战士陷入沼泽中,一位姓张的军医二话没说,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这个战士,把即将被沼泽吞噬的他抢救了出来,不料自己却永远地陷入沼泽污泥中。

据史料记载,长征开始时,红一方面军拥有医务人员1200人,走完草地后,只剩下200人。后来的八路军总医院二所的工作人员中,曾有12人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11人参加过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

从“模范医院”到“特种外科医院”

1938年9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以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第二休养所为基础,倡导创建了一所有较好病房、较全设备和较正规工作制度的模范医院。医院落成之时,正值世界和平会议闭幕,故又称“国际和平医院”。然而,刚建立起来的模范医院,只存在了14天,就被日军烧毁。

图片

1938年9月15日,白求恩在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创办了“模范医院”,图为白求恩在落成典礼上讲话

随后,白求恩来到杨家庄,刚进村时,他就看到村里的青年男女都在帮助医院干活,整个村庄就像是一所人人都在忙碌的医院。“在连绵起伏的深山里,群众自己动手办起了另一所'模范医院',而且做了符合实际的更新。'白求恩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这所由模范医院演变而来的特种外科医院中,不设置病房,群众的农家院落就是医院,百姓的炕头就是伤员的病床,男人就是担架员,女人就是看护员。由此,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医院应运而生。

图片

白求恩在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

解放战争中与石家庄结下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前夕,和平医院迁至石家庄,终结了那段“迁徙”的历史。“10多年来,医院辗转各个战场,搬家行军成了家常便饭。今天,我们进驻石家庄,从此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时任院长的钱信忠在开院典礼的讲话中说道。

说起医院和石家庄的不解之缘,还要从1947年那场解放石家庄的战役说起。当时的和平医院总院部设在平山县岗南村,其他6个分院分别设在平山县和灵寿县一些村庄。战斗全面开展后,一批批伤员陆续送到各个分院。在医药设备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11月6日至12日石家庄解放,医院共收治了近8000名轻重伤员。

图片

和平医院医务人员在救治伤员

缘起于此,不止于此。

1948年10月,和平医院从获鹿县杜北村,进驻石家庄市西郊原国民党第63医院旧址。1948年春,经过4个多月的昼夜奋战重建后,一座焕然一新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展现在石家庄人民面前。

抗美援朝为志愿军献血、献皮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回望那段“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岁月,和平医院原眼科主任刘世钺至今仍觉历历在目。

“因为美军往志愿军阵地扔汽油弹,当时送来医院的大部分都是烧伤人员,医院就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烧伤整形科。”当年21岁的刘世钺参与了志愿军的救治,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收治了一位叫贾福安的四川籍战士,“小伙子才十八九岁,五官全部被烧得外翻了,耳朵大部分被烧掉了。”刘世钺感慨地说,很多烧伤的战士整形后不愿回家,医院就把他们送到邢台荣军疗养院进行疗养。

图片

医护人员在照顾志愿军伤员

志愿军伤病员的到来,给医院带来了极大的收容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积极筹备,医院建起了杜北、高基、正定、北焦四个分院,并选派军医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医治缺损、畸形等专科技术。截至1951年底,就有570多人次为志愿军献血、献皮。

》》红色传承《《

义诊巡诊做人民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来了!”在乡村卫生院里摆起一排桌子,把儿科、妇产科、骨科、泌尿科等牌子摆放整齐,刚刚抵达平山县观音堂乡花木村的白求恩医疗队队员们,就开始忙着为前来就诊的老区群众诊病情、发药品……

2006年,医院组建白求恩医疗队。多年来,这支队伍转战革命老区义诊巡诊、技术帮带和健康宣教。2020年,医疗队来到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探寻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老八路、老党员、老模范、老功臣、老战士“五老”人员,并开展义诊、巡诊活动。

图片

白求恩医疗队看望安银籽老人

看着穿着白大褂、绿军装的医疗队员走进屋,99岁的安银籽老人激动不已。安银籽1946年入党参加革命,曾在白求恩模范医院负责洗纱布、做饭等工作。在九旬老人的炕头,医疗队的几位专家详细询问她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并为她进行联合会诊,随后还为她赠送了装有防疫用品的药箱。腿脚不利索的她,几次踉跄着站起来,拉着医生的手表示感谢。她还从柜子里翻出党员证,并表示:“我永远都是共产党的兵。”

武汉抗疫百余份请战书彰显担当

2020年除夕,百余份按满红手印的赴武汉抗疫请战书,被递交到院长何子安手中。“若有战,先用我,战必胜!”请战书上九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无一不昭示了这所部队医院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2020年年初,医院先后抽组3批共76名专家骨干,奔赴武汉抗疫一线

大年初一,得知医院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唐丽娜顾不上吃完家人包的饺子,就急匆匆返回医院报名。没想到,当她赶回医院时,报名处已经排起了长队。他们当中有“二上战场”的抗疫专家,有准备一同战斗的夫妻伉俪,有幼小孩子的母亲,有刚参加工作的新兵……他们等在这里,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到一线去!

组织维和医疗队赴万里之遥救死扶伤

2020年3月,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南苏丹,另一场战斗在紧张持续。夜里,维和医疗队手术室内灯火通明。这是中国第十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分队、和平医院第四批维和医疗分队来到任务区后,接诊的最大手术———肠梗阻手术,救治的是一位孟加拉患者,由于腹部疼痛、腹胀、呕吐、无排便排气等症状,在一级医院治疗一天,症状趋向加重,于3月11日晚上8点紧急送到我二级医院。

“保哥,这个手术比预计的复杂得多。”维和队员乔一鸣打开腹腔后,脸上闪过一丝担忧。“既然选择做,就要有信心,我这儿全力保障,安心做吧!”负责麻醉的队员王金保给他打气。作为白求恩的传人,“对技术精益求精”是他们从医之初就坚守的初心。

图片

执行维和任务的医疗分队被授勋

凌晨四五点,随着时间的增加,人员体力消耗增大,生物钟的反应也愈加凸显,但是没有一个人要求换下来。50多岁的护士长郝明,准确地清点器械、传递手术用品,她已经站了6个多小时了,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次日早上8点半,手术才顺利结束,劳累了一整晚,顾不得休息,队员们就又投入到患者术后的治疗上……

★ ★ ★

医院党员话红色传承:

生命不息,服务永不停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时代,医院是如何带领全院人员践行红色精神的?建党百年之际,青年党员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向党表白?对此,记者采访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康孟伟和三位青年党员。

——【医院政委】——

为了党和人民随时挺身而出

■记者:医院身上流淌的红色血脉,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医院政委康孟伟:白求恩大夫在医院工作了500多个日日夜夜,用生命谱写了“对人民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全军卫生行业的精神高地,而且跨越民族、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全院人员始终牢记白求恩传人荣耀身份,始终牢记军队医院神圣使命,坚持把白求恩精神作为建院之本、立院之魂,“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院训,已经融入一代代白求恩传人的血脉灵魂,成为大家的行为自觉。

■记者:近几年来,医院如何弘扬、践行白求恩精神?

■医院政委康孟伟:近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一传三为”活动,不断传承弘扬白求恩精神,不断提升为军、为战、为基层优质服务水平,特别是每年重走白求恩路,沿着当年白求恩战斗的足迹,钻山沟、上哨所、进乡村,长期转战河北、山西太行革命老区,为沿途军民义诊巡诊、技术帮带和健康宣教,足迹遍布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的50多个县、400多个乡镇,累计行程20余万多公里,惠及30余万军民。去年年初,我们白衣执甲,逆行荆楚,抗击疫情,实现“四条战线”线线完胜。医院还5次远赴非洲,执行国际维和、联合军演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把白求恩精神播散在了非洲大地。

■记者:作为一所老八路医院,在建党百年之际,会开展哪些惠民利民活动?

■医院政委康孟伟:今年,医院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拓展“传承白求恩精神、当好白求恩传人”活动,持续开展“联勤军医心向党”“重走白求恩路”巡诊义诊,为军民送医送药送健康;组织白求恩医疗队进大学、进企业、进社区,协助驻地政府开展疫苗接种及急救保障工作;同时注重加强院内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加快推进“白求恩式”五型模范医院建设,切实以“精益医疗、精心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

——【医院青年党员】——

遵从初心,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有哪些心里话,有什么样的祝福要说?

■普外二科李伟:百年的风雨兼程铸就百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两个百年交会之际,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会组织全科学党史悟初心,汲取精华为民服务,努力探索创新,满足患者的新期盼、新要求,为科学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增砖添瓦,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和党献礼。

■生殖医学科冯晓晔: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医院和这里的医生,我想用“纯粹”两个字。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技术可以随着年限和经验慢慢积累,但是在从医之初,就要把医德填满自己的内心。这也是父辈教给我们的,那就是:做事纯粹,遵从初心,一心为病人考虑,对得起病人信任。

■心血管内科唐丽娜:我来到医院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白求恩纪念馆。前辈们的故事像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应当肩负起白求恩精神传人的责任!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李瑶 通讯员张彬楠

供图/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编辑/蒋常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