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的序曲与正剧丨0516张晓凌《中华民族的精神磨刀石——丝路精神的复兴与视觉重构》讲座系列回顾...

 WQ_AI_LYS_999 2022-08-11 发布于上海

  //  

2022年5月16日,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张晓凌在“上美讲堂”带来了其“中华民族的精神磨刀石——丝路精神的复兴与视觉重构”主题讲座。张晓凌教授在讲座中结合丝绸之路的史实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成果,谈论了丝绸之路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磨刀石的。本文根据讲座现场录音整理归纳而成。

图片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听众:

大家晚上好!

今晚要讲的,就是屏幕上的这个题目。前几年,曾在哈佛大学讲过这个内容,题目用的是副标题。我曾数次去丝绸之路考察,2015年,在中巴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山口,当我意识到这是张骞、玄奘走过的地方时,心理的疑问是,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们单枪匹马地走过这些毫无生命迹象的无人区的?在那一刻,便冒出了“丝绸之路即中华民族的精神磨刀石”这个想法。在一些学者的建议下,用作了这个讲座的题目。

图片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对丝绸之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发明的,在其5卷本的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1877—1912)中,他将西域——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以此为始,“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并通用的学术名词,其意涵也在学术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上,超越地理学范畴,成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词,由此衍生出内容、功能、含义各异的许多道路,如“信仰之路”“基督之路”“佛教之路”“小麦之路”“陶瓷之路”“黄金之路”“茶马古道”等。在我看来,丝绸之路就是人类的第一次全球化运动。人类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条道路比丝绸之路的里程更为漫长,也没有任何一条道路比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久远。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布尔努瓦教授指出:“研究丝路史,几乎可以说是研究整部世界史,既涉及欧亚大陆,也涉及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以及鹰洋流入中国,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它在时间上已持续了25个世纪。”事实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比布尔努瓦教授估计的还要久远,而在它覆盖的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四大古文明圈之外,还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发生了交集。

图片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2018年,我们在美国新泽西的威廉帕特森大学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会上,美国的几位教授对我们谈丝绸之路时完全忽略新泽西很不满意,他们认为新泽西是美国从中国引进的第一个丝绸生产中心。后来查文献,果然如此。正如布尔努瓦教授所说,丝绸之路完全覆盖了全世界五大洲,是人类最早也是唯一的全球化道路。

吊诡的是,一些所谓正统的中国学者不太愿意承认“丝绸之路”这个词,对丝绸之路所拥有的价值和历史作用也很漠然,更不用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磨刀石”这个层面上予以肯定了。他们的理由有二:1、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全都检索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因而,它无法进入学术史、艺术史范畴;2、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

在冯远主席主持的“中华文明重大题材创作工程”文本研讨会上,我曾提议将“春节”“中秋”“元宵节”以及“丝绸之路”放到工程的选题中,但这一提议遭到社科院历史学家们的拒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古代典籍中查不到这些词。

这两条理由都很可笑,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查不到的名词,其事实就不存在吗?中国拥有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及名词,哪一条能在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中查到呢?如果中国人不是丝绸之路的主体,那么张骞、甘英、玄奘等历代在丝绸之路上奔走的先贤们又算什么呢?不错,丝绸之路上的生意人以粟特人为主,但不要忘了,粟特人后来大多安居中国,成为中国多民族中的一员。所谓昭武九姓的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皆为中国的粟特人。所以,我觉得中国一些学者的历史观是有问题的。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抱怨中国的学者,从近代史或文化史的角度看,丝绸之路既是一条被遗忘的路,也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就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而言,中国的学者、艺术家在丝绸之路题材方面可以说乏善可陈。但是,我想提醒的是,丝绸之路既是学术研究的宝藏——它内蕴着取之不尽的学术文献与命题;又是艺术创作的宝库——它拥有用之不竭的题材、选题、图像、色彩及线条。总之,它是可以诞生史诗级学术成果及艺术作品的温床。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国家画院2013年即开始筹备“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的工作。2015年,在文化部的一次研讨会上,正式更名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经过几年的考察与创作,2019年共完成国、油、版、雕各类作品195幅。虽未达到预期的高度,但亦收获阶段性的成果。今天,我们就结合丝绸之路的史实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成果,谈谈丝绸之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磨刀石的。

图片

2014年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专家论证会

下面,我分三节来讲。

第一节,主要讲丝绸之路的开拓;

第二节,谈谈对丝路精神的理解;

第三节,讨论一下丝绸之路题材的创作和学术研究问题。

丝绸之路的序曲与正剧

关于丝绸的起源,最早的文献可见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名字中的“嫘”由“女”“田”和“糸”组成,与“祖”合在一起即为“丝田之女祖”。在神话传说中,嫘祖是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古代被视为“蚕神”。也就是说,通过发现蚕及蚕丝而得到“帛”,是嫘祖的发明,也是她的主要功勋。这一传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上古时期即种桑养蚕,首创抽丝编绡之术。值得注意的是,“嫘祖”及养蚕缫丝的起源并非单纯的传说,它还得到了考古学的印证。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晚期,中国山东等地已有蚕桑业。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2255年,山东一带就用丝绸作为王族的贡奉了。著名丝绸研究专家季霍米罗夫甚至认为中国丝蚕业的开端为公元前2698年。当然,也有学者更为大胆地推测,丝蚕业起源于7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

丝绸是以什么样路径传到埃及和希腊的,已不可考,但丝绸传到埃及和希腊却是史实。古埃及墓葬中有埃及女王穿丝绸的图像,古希腊则以赛尔(ser)即汉语的“丝”(si)来称呼丝绸,称丝绸生产国为“赛里斯”。但他们不知道这个“赛里斯”究竟在哪里,丝绸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罗马人穿丝绸的确切记载时间是公元前46年,但直到这一时期,罗马人还以为丝绸为树上生长的羊毛所织成。大诗人维吉尔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下非常纤细的羊毛。”直到罗马帝国后期,欧洲才得到第一只蚕蛹,方知“丝”是从这个毛毛虫嘴里吐出来的。

图片

埃及墓葬壁画中,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身着丝绸服饰

图片

希腊德尔夫考古博物馆中身着丝绸长袍的毕达哥拉斯

担任丝绸贩运的主体是西域的粟特人以及阿拉伯人,由于他们基于商业利益的刻意隐瞒,使欧洲一直不知道丝绸的生产国是中国。虽然如此,西方却一直探索通往丝国的道路,并不断建构对丝国浪漫的想象。一世纪末期,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在其著作中,曾勾勒出一条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向东进发而到达赛里斯国的道路。最终肯定丝国即中国的,是明末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他写道:“我也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国度,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富产丝绸。”从古希腊到利玛窦来华,欧洲人穿了2000多年的丝绸,才弄清楚了丝绸的真正诞生地。

图片

利玛窦像

前面讲过,“丝绸之路”的名称是由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来的。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一命名是建立在两个背景之上的:一是17、18世纪在西方逐渐形成的“东方学”研究;一是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及经济掠夺。在“东方学”研究中,英国学者亨利·裕尔写了一本名著《契丹及其通往那里的路》,对丝路贸易作了较为准确的考证与描述。1863年至1868年,李希霍芬读了这本书之后,开始对这条路及中国的地貌进行考察与记录。1877年,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他的学生斯文赫定继承老师的衣钵,1936年出版的专著即以“丝绸之路”作为书名。李希霍芬的身份比较复杂,他是地理学家,同时也担任着在中国刺探军事、经济、地理情报的任务。李希霍芬之后来中国考察的欧洲学者们,也大都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另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兼任了文物盗贼的职业。

与欧洲以浪漫的想象构建“东方”的同时,中国人其实也一直对西方文化充满憧憬。对“西方”“泰西”的想象,一直是中国探索西方的精神动力。比如,先秦古籍《穆天子传》中就描述了周穆王穿越河西走廊,在阿尔泰与西王母会面、宴饮,并赠送丝绸的事迹。这个记载给人留下的遐想是,周穆王会见的西王母会不会是来自于欧洲里海的欧罗巴人呢?此一时期,里海地区的吐火罗人已在阿尔泰地区定居,并建立了部落政权。如此推测下来,西王母有可能是部落的女酋长。如果这一事迹能得到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的印证,那么,中西民族的高层会面,早在公元前约1000年就开始了。

通常以为,公元前 140 年,张骞凿空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端。如果这是丝绸之路的正剧,那么,在它之前,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亚欧大陆的交流即已陆续地展开,我们可将其视为丝绸之路正剧的序曲。

我们经常所讲的丝绸之路一般指狭义的丝绸之路,即张骞开凿的沙漠丝绸之路。而事实上,丝绸之路共有四条: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这些路的开通时间、空间以及功能各不相同,这其中,沙漠丝绸之路最为重要,它在中外交流史上,发挥了近两千年的作用,其历史作用无可比拟。但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似乎比它开启得更早。我们可将这三条路上早期的交流活动视作沙漠丝绸之路正剧大幕开启前的序曲。

丝绸之路的序曲是宏大而漫长的。我们先看草原丝绸之路。其路线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黑海,分布地域在西伯利亚及新疆北部,连接欧亚草原。从史前时代开始,游牧民族便在这片横贯欧亚的大草原上活动,带动并促进了亚欧的物质流通与文化交流。

1980年,中国考古学家在罗布泊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发掘出距今 3800年的墓地,经体质人类学家研究,这是一支来自于欧洲里海的欧罗巴人种,其代表性人物即那具轰动一时的女性干尸——楼兰美女。2003 年,在小河墓地再次发现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欧罗巴人种的墓地,其中的年轻女性的干尸被称为“小河美女”。一个最为重要的成果是,在墓地中发现了最早的麦粒。这支源自于里海、黑海北岸颜纳亚文化的、属于欧罗巴人种的吐火罗人为何不远万里,越过欧亚草原来到中亚腹地?与当地的土著发生了哪些交集?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所有这一切,都令人神往。

图片

小河美女(距今3800年)

图片

小河墓地

吐火罗人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带来了小麦和金属器。在这些方面,有着丰富的考古学成果。大家看这件出土于新源县的战国时期的青铜武士像,深目高鼻,头戴弯钩尖顶大圆帽,双手握兵器,凝视前方,作战斗状。据考证,此武士为塞人,是欧罗巴人种。再来看这几件公元前3世纪战国晚期的人面形金饰,其目圆而深,高鼻,以黑褐色颜料描绘眉毛和胡须,皆戴尖顶圆帽,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的生理特征。这件青铜翼兽环,其神兽头部生有卷曲后伸的双角,身有双翼。一般来讲,带翼的造型多发源于两河流域,并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新疆米兰地区曾发现16幅有翼的天使图像。这件虎形金饰亦值得重视,其后肢向上翻转的造型,是欧亚草原上广泛流行的图像。

图片

青铜武士像

(战国 公元前403—前221年)

1983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

图片

虎形金饰(战国 公元前403—前221年)

1977年新疆阿拉沟墓地M30出土

再来看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又称为蜀—身毒道。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大理、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的八莫,再从八莫到印度。经由印度,再及至中亚、欧洲。这是一条以商贸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丝绸之路。这条路又被称为“铜鼓之路”“茶马古道”“佛教南传之路”。张骞出使西域至大夏,看到了来自于四川的蜀锦。另外,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考古中,还发现秦半两钱。这些证据足以表明,在沙漠丝绸之路开拓之前,中国的丝绸已通过南方的民间贸易传至中亚地区。

图片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 公元618—907年)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出土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夏商,兴于秦汉,以商贸活动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在不同时期所交流的国家也不尽相同,先秦至隋,多与西亚、中亚交往;南朝后期与波斯来往增多,唐宋时期的主要交流对象则集中于阿拉伯地区。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体为瓷器,所以,这条路又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也早于沙漠丝绸之路。殷墟的甲骨中有一种龟是马来西亚龟,年代距今 3300 年,说明殷王朝已和马来西亚一带有交流。再比如犀牛。犀牛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题材,而在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墓葬中,还发现了真犀牛。经鉴定,是印度一带的犀牛。以上考古学成果,清晰地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在殷商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启。

再讨论一下沙漠丝绸之路。这条路以张骞凿空西域为开端,其路线以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出境后经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意大利罗马、威尼斯。这条路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其副产品。

正如各位同学所了解到的那样,张骞的凿空之旅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与艰辛,在这里不再详叙。我想讲的是,虽然张骞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政治使命失败了,但他却在以伊朗人种为主的大宛的帮助下,较为详尽地考察了居于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吐火罗人、大月氏人,以及生活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的生活及物产的状况,同时,还记录了汉朝以西的匈奴人的分布情况,并将中亚的大宛、康居、乌孙、奄蔡诸国的大致情形一一笔录在案。张骞所获,不仅为汉帝国提供了对世界的初步认知,而且还为汉帝国建立了世界性的视野和全新的世界观。

如果说张骞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开拓了沙漠丝绸之路东线的话,那么,亚历山大则是以举国之力打通了由希腊至中亚、南亚的丝绸之路西线。

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对自己的期许甚高——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公元前334年,出于对波斯人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报复,亚历山大发动东征。在连续征服埃及、波斯帝国后,继续东进,其兵锋所指,先后到达巴克特里亚地区及中亚的粟特地区,最后翻越兴都库什山,进入西北印度。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亚历山大最终建立起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帝国。然而,历史上,帝国的统治总是短暂的,而由帝国所带来的文化融合成果却往往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奇迹,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的情况就是如此。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其帝国在分裂中进入希腊化时期,也由此开启了东西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其硕果之一,便是犍陀罗佛教造像体系的诞生。这一时期,来自希腊的诸神造像让佛教徒们感受到了新宗教威胁,这迫使他们改革创新,一改不立偶像的传统做法,开始以希腊诸神特别是以阿波罗为原型,创立佛教造像。当然,犍陀罗文明并不是希腊文明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希腊文明与伊朗文明、印度文明,以及草原文明融合互鉴而产生的新文明。

图片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

2005年,在土耳其国家博物馆,我和几位同事瞻仰了亚历山大的石棺。斯人已去,空余石棺。看到石棺上的纪功图像,不由得感慨万端。亚历山大自己或许未曾料到,在历史的淘洗中,这些图像中的战功早已空空如也,而他以东征所开辟的丝绸之路西线,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球化”式的文化大融合,才是他留给后世的唯一的遗产。

图片

亚历山大石棺

沙漠丝绸之路的终点之所以在罗马,显然来自于罗马帝国对丝绸的欲望以及它所拥有的巨大购买力。尽管罗马人批评丝绸不过是异国情调和色情诱惑,认为亚洲人的颓靡已伤害了罗马昔日的优良品德,但罗马帝国的丝绸购买量依然惊人,一年大约有1亿塞斯特斯从帝国的钱包中流出,这个数量接近于帝国一年造币总数的一半。因此,许多历史学家将罗马帝国的崩溃归罪于丝绸。

图片

意大利庞贝古城留存的壁画,画中人身着绸衫

因为丝绸的贩运主体是粟特人和阿拉伯人,所以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并无太多交往。有史记载的交往发生在166年,一个罗马使团征服了整条丝绸之路,在中国朝见了汉恒帝。在此之前的公元前110年左右,“……前汉武帝时,遣使至安息,安息献犁靬幻人二……”(唐·杜佑《通典》),犁靬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幻人即魔术师。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关系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赘述。

在沙漠丝绸之路上,罗马金币是硬通货。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它在丝绸之路上流转的过程:它诞生于罗马帝国的某个造币厂,不久,便成为阿拉伯商人的囊中之物,经达漫长的旅行而到达遥远的东方。在中国的丝绸产地,它所发散出的气味完全是混合的:阿拉伯人的、波斯人的、印度人的以及粟特人的。作为流通性的标志,亦作为雕刻艺术的典范,它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王朝的仿制对象,由此衍生出贵霜萨伽金币、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等等。总之,它联结起了不同的地域、国家和民族,也似乎不接受时光的消磨,不断穿越不同年代,以交流的双翅而成为飞翔在丝绸之路上的精灵。

图片

西罗马帝国金币,发行于397-402年间

图片

东罗马金币

东罗马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公元527—565年)

1999年青海海西州乌兰县铜普大南湾出土

图片

贵霜萨伽金币

(公元300—340年)

2005年上海博物馆捐赠

图片

萨珊银币(萨珊朝卑路斯王时期 公元457—483年)

1956年青海省西宁市隍庙街出土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丝绸之路,就会意识到,“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鲜事物,20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不同地域的先人们就以丝绸之路为依托搭建起了“全球化”的框架与网络。以此为始,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在相互交流中彼此成就,从而生成的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整体。或许,连上帝也未曾料想到,所有这一切,皆源于一个被称作“蚕”的小毛毛虫所吐出的丝。

图片

下一期张晓凌教授将与大家谈谈对丝路精神的理解,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